沉重的隐痛

2019-05-24 08:41:0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曾思艺] [编辑:夏博]
字体:【

曾思艺

已经出版了十几本学术著作、十几本译著了,也写了不少序言,但从来没有一本书的序言像这本书这样沉重这样艰难,竟然拖了整整半年之久!原因颇为复杂。最主要的,还是内心深处有一种十分沉重的隐痛,使得我每次提起笔来,都感到有千钧之重,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放弃写作。这得从这本书的缘起说起。

20世纪90年代开始,湖南省常德市为抗击几乎每年来犯的洪水,整治和新建了将近3公里长的防洪大堤,并利用城防大堤修建“中国常德诗墙”,使之不仅具有防洪功能,并且在振兴文化、美化城市、开拓旅游等方面发挥作用。于是,组建了常德诗墙修建办公室,聘请大批专家、学者,经过七年的努力,从数十万以上的中西诗歌中精选出一万首诗歌,分为《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四大篇章,刻嵌于诗墙上。为了给读者观赏诗墙诗歌提供方便和帮助,又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中国常德诗墙丛书》8本,主要对诗歌的作者及诗歌本身作简要的介绍和赏析。

其他7本都是集体合作写成,而收入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欧洲五大洲诗歌的《五洲撷英赏析》,邀请了著名诗人、湘潭大学的彭燕郊教授(1920—2008)作特邀主编,并请彭燕郊教授负责挑选了这五大洲的诗歌,湘潭大学张铁夫教授(1938—2012)在俄苏诗歌和东欧、非洲的诗歌挑选方面加以协助。彭燕郊教授认为我一向写诗、翻译诗、研究诗,且颇有悟性和成绩,竭力推荐我独自撰写这本《五洲撷英赏析》109首诗的赏析文字。

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当时我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要比一般的赏析文章写得更好——要知人论世,更要让读者的想象放得更开,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尤其是诗歌的海洋中徜徉,对诗歌的形式尤其是艺术技巧分析得更到位,语言又要是诗的语言,优美而生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每写一个诗人,都认真读完他的传记及相关材料,并把需要赏析的这首诗放在诗人的整个诗歌创作乃至世界诗歌的大背景中来展开。

书稿完成后,很快就出版了。彭燕郊教授在该书前言中称本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优秀著作”,诗人的个性与诗歌的民族性、诗歌的创造性、诗人们不同的艺术风格、个性的完美表现、诗人们的历史地位以及他们与人民的关系,所有这些在这部著作里“都得到严谨、精辟的论述”。然而,该书出版后,各大新华书店几乎没有销售,仅仅作为常德诗墙的礼物和旅游资源,读者面很窄,没能产生多大影响。

这次,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精品课教学团队拟出版一系列外国文学教材,把本书也列入其中。于是,我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又对本书进行了一些修订和增补。全书因此共有五大洲诗歌116首,同时也另取书名《世界名诗鉴赏》。全部书稿编定以后,几次拿笔准备写好序言,却一直未能写成,因为内心深处有一种十分沉重的隐痛。2008年,彭燕郊先生因病逝世;2012年,张铁夫先生又因病去世。他们两人不仅是这本书大多数诗歌的编选者,而且是我的恩师,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彭先生对诗歌的痴迷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和无止境的追求及张先生在为人和做学问方面,都对我影响深远,可以说,没有他们两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两位老师的逝世尤其是情同父子的张铁夫老师的逝世,使我痛彻心扉,好长时间没有缓过神来。

(《世界名诗鉴赏》 曾思艺 著 天津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