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县何以成了教育强县——来自泸溪县的报道

2019-05-19 08:39:12 [作者:彭业忠 通讯员 向民贵 袁绍仁] [编辑:刘畅畅]
字体:【

深度贫困县何以成了教育强县

——来自泸溪县的报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彭业忠 通讯员 向民贵 袁绍仁

初夏的武陵山区,树木葱郁、山花竞放。在武陵山区泸溪县的土家苗寨里,朗朗书声,从绿树掩映的漂亮教学楼里清脆地传出。

在泸溪县城乡,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学校;最高的待遇,是教师。3000多名教师的职业,是让人尊敬与羡慕的。

泸溪,是湖南11个国家级的深度贫困县之一,却是“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湖南省教育强县”。其教育的发展,何以领跑全省、甚至全国闻名?

记者翻山越岭,走进一所所学校,探究贫困地区的教育强县是怎样炼成的。

久久为功,形成全社会重教护教的大格局

5月15日晚上8时,泸溪一中科技楼3楼的科研室里,记者与52岁的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莫顺清不期而遇。他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感慨道:我1988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回到母校,见证了一届接着一届的县委和县政府,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形成了如今全社会重教护教的大格局。

泸溪县委书记杜晓勇告诉记者:“抓教育就是抓民生,对教育工作的四个优先——工作部署优先、问题解决优先、项目建设优先、经费保障优先,是泸溪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

重视教育,贵在长期坚持。泸溪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自2006年来,连续14年在新年上班第一天,深入不同的学校,看望慰问老师,并现场办公。还通过《关于全力推动教育强县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将乡镇和县直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关于教育履职的情况,纳入教育强县和“五个文明”的绩效考核,责任共同担当。所有乡镇党委和政府,与县教育主管部门一道,成为所辖区域教育发展的共同主体;所有县直部门,有协助县教育主管部门抓好教育发展的责任与义务。

久久为功,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日益浓郁。

每年的教师节,泸溪县都召开表彰大会。除表彰一批优秀教师、让他们倍感光荣外,还要表彰3个重教乡镇、3个重教县直部门、10名重教个人。以2016年至2018年为例,奖励金额分别达到330万元、560万元、670万元;200多名优秀教师获得表彰。满满获得感的教师们,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

最近5年,为化解大班额等,泸溪新建了3所高标准城镇学校——思源学校、芙蓉学校、武溪镇二小。

让教师都能教好书,尽力让学生们上好学

距离泸溪县石榴坪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设在山顶的红桥教学点,位于泸溪、辰溪和麻阳三县交界处。45岁的苗族女教师李兰欣慰地告诉记者,从2005年来到红桥教学点,她一个人一直坚守在这里。她说,是留住农村教师的机制,让她安心在这里工作。

记者看到,她所教的是复式班——教室的两头,各有一块黑板;一年级的6名学生和二年级的8名学生,朝相反的方向,分别坐在教室的两边;中间相向而坐的,是学前班的11个小朋友。

泸溪建立了留住农村教师的机制——新建了农村教师公转房、廉租房2200多套,解决了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率先实施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对农村教师依据偏远程度,分类实施,每人每月1400元、600元不等。

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坚守乡村教育岗位的热情。

泸溪建立了结对帮扶协作机制——按照“以强带弱、深度融合、全面帮扶、捆绑考核”的原则,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以5年为一个周期,每所城镇优质学校,对口帮扶1至2所农村薄弱学校;实行工作目标同步、领导责任同步、工作职责同步、考核奖罚同步的“四同步”模式。

全县共结成125组帮扶对子,2000多名教师深度参与。解放岩中心小学、设在兴隆场镇的泸溪三中,分别在思源实验学校、白沙中学的倾心帮扶下,在短短两年之内,跨入了全县年终目标管理和质量评价先进行列。

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财力,是可想而知的。穷县办出“富教育”,需要长远的规划与先进理念的支撑。

在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尚远道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泸溪教育布局规划图”。泸溪将教育布局,规划为“一条环线、两个片区”。“一条环线”指的是,从县城白沙镇出发,经浦市镇、达岚镇、石榴坪乡、合水镇、兴隆场镇、小章乡、白羊溪乡、潭溪镇、洗溪镇,再回到老县城武溪镇;“两个片区”指的是,武溪教育片区和浦市教育片区。

“城乡兼顾、均衡发展、循序渐进,成为泸溪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则;‘一条环线、两个片区’,是城乡兼顾、均衡发展的具体体现。”尚远道解释道。

自2014年以来,泸溪县累计投入7.5亿元,新建高标准城镇学校3所,扩容城镇学校4所,新增校舍面积3.65万平方米,扩建运动场面积5.01万平方米,新增学位9000余个。

全方位推进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添置——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校舍51所,增加校舍面积8.7万平方米;配备学生生活设施1.85万套(件)、音体美器材8.8万套(件)、学生图书100万册。

全县中心以上学校宽带入网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均达100%,促进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这一系列的举措,为每个教师都能教好、为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创造了条件。

难能可贵的是,全县120多所村小中,像李兰那样“一人一校”的红桥教学点,多达50个,极大满足了土家苗寨百姓对教育的需求。

传递人文关怀,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精神状态,决定着教育的成败。

泸溪一中39岁的数学老师张昌能,老家在邵阳县,是泸溪县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首席专家。他说:“人文关怀,是泸溪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7年高考,张昌能任班主任的理科班,两名学生考上了清华,一名学生考上北大。也就在这一年,莫顺清副校长把泸溪县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首席专家的“宝座”,主动让给了他的徒弟张昌能。

师徒倾囊相授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年轻教师在关爱中成长,又把这份无私的爱,传递给更为年轻的学生,让学生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位于浦市古镇的泸溪二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佳四有”教师贺兴梅,讲了她与杨伟同学的故事——当时15岁的杨伟,家住兴隆场镇,从泸溪一中转学到二中时,不仅有很重的网瘾,身体还有疾病,思想也很偏激。经常请假的杨伟,一次被贺老师抓了现行后哭着说,他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贺兴梅没有放弃,一边主动为他联系了浦市镇的一位中医,并劝他母亲从打工的外地回来照顾他,为他熬中药;在学习上,只要他取得一丁点儿进步,贺兴梅都会表扬他,并和他一起分析进步原因,制定下一次奋斗目标。通过细致入微的引导,在2011年的高考中,杨伟以598分的成绩被湖南师范大学录取;本科毕业后,在广州工作。

让人文关怀在师徒之间、师生之间传递,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这是泸溪县铸就教育强县的灵魂所在。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