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青春】古籍修复师颜胜:和古书相遇,在守护中延续文明

2019-05-16 17:12:0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卢小伟] [编辑:印奕帆]
字体:【

编者按: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5月是劳动者的节日,也是青春的季节。劳动创造价值,青春编织未来。华声在线即日起推出“匠•青春”系列报道,关注一批年轻的劳动者,描摹匠人匠心,记录青春誓言。

华声在线5月16日讯(记者 卢小伟)打开一本古书,就像跟一段逝去的岁月对话。如果书页破损、纸张发霉,这段岁月就会变得模糊、破碎,从而被时间尘封、被慢慢遗忘。

一把刷子,一只毛笔,一个镊子,一群被称为古籍修复师的人轻轻走来,铺开桌台,拿出工具,埋首于破损的书页、发霉的纸张中。一个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后,变淡变暗的历史重现眼前。1984年出生的颜胜,站在古籍修复师的人群中,面庞年轻,却一样坚定而从容。

体育生修古书,“赶上了好时代”

长沙市韶山北路,湖南图书馆,车马声在窗外川流不息。走进主楼四楼的古旧文献修复室,空气中仿佛安装了消音器——人们整理桌台,修补书页,一切都静悄悄地进行。

颜胜从桌旁转过身,抬头示意。他穿一件蓝色工作服,个头挺高,说起话来却轻声细语。

事先得知颜胜是体育系毕业,记者仍没料到“运动”的痕迹在他身上消失(也许是隐藏)得这么彻底。“修复古籍需要安静,要能够坐得住。”颜胜笑着解释。

大学时,颜胜在湖南大学读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除了理论课程,体育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正常情况下,毕业后,他将进入与体育相关的政府机关、企业或事业单位任职。

为什么最后走进了图书馆?“我很喜欢中国文化,也喜欢文学。”原来,跳跃的身体里,装着一颗丰沛的灵魂。

湖南图书馆收藏的家谱

2007年颜胜大学毕业,2009年湖南图书馆招聘编外人员,他考试通过被录用。工作一年多后,省图书馆组织编制内招聘,经过考试,颜胜成为正式编制员工。2010年,他开始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颜胜毕业那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启动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培养古籍修复人才,每年举办全国性质的古籍修复培训班。此后几年,颜胜在山东、南京、西安等地多次参加初、高级培训班,对古籍修复有了系统的了解和认知。

以前,古籍修复主要采用师带徒的形式。“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颜胜得以有机会接触很多业内专家。他笑言:“正好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修复时,“心里不能有任何声音”

一盏台灯,在桌面上方打开一片明亮空间。桌上,一本清代医书(抄本)摊开,颜胜手握笔尖蘸水的毛笔,在纸页上轻轻点画、润湿;然后把毛笔换成镊子,一点点、慢慢撕下此前粘合的补纸……

十分钟、半小时都保持这样的姿势,时间仿佛在这里停下脚步。

修复古籍要静心、静脑

古籍修复是慢工细活,人才培养也讲究循序渐进。颜胜的第一课,从学打浆糊开始。浆糊由纯淀粉做成,水温要控制好,过高过低都对粘性有很大影响。

学完打浆糊,接着学装帧,普通线装、包背装、蝴蝶装、金镶玉等等。装帧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一本古书拆下来修好后,要能再装得回去。”

就这样跟着师傅施文岚一步接一步学,一年以后,颜胜开始自己动手修复古籍。

南方多雨,空气湿度大,书籍容易霉变。加上酸性、强光、高温环境,书页老化、碎化、酸化、虫蛀,成为古旧文献的常见“病症”。

“修书就像医生看病,拿到手上后,首先要看是什么问题,采用什么修复方案。”颜胜介绍,修复古籍先要建好修复档案,然后是配纸,“这套书原来是竹纸、宣纸还是皮纸?要配相同材料的纸”;接着是拆书、编号、整理、补书、折页、剪页、喷水压平等十余道复杂工序。所有工序完成后,“患病”古书才能“康复出院”。

遇到古书被虫蛀,每页咬的都是一个地方,也只能一页页修补;遇到一些酸化严重的书,连呼吸都要注意,“稍不留神,一口气就把小碎片吹散了。”

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项非常枯燥、无聊的工作,头晕眼花、手累胳膊酸,颜胜却“从一开始就坐得住”,工作起来一坐就是大半天,往往不记得喝水、上厕所。

“不管是从什么状态里进来,只要坐到桌子前,心里面就不能有任何声音。”颜胜说。

没有这些书,因何了解历史

古籍修复是一项“寂寞”的工作,但在颜胜看来,因为“病症”不同,每本书都是一次挑战。在所有的“病症”中,特别难的一种是书页板结成“砖”。

去年,颜胜遇到一本名叫《增广贤文》的明代书籍,很多书页粘到一起。按照常用方法,他把书放到锅里蒸,然后用热水浸润,却怎么也揭不开,“中间有胶状的东西,热水化不开。”没办法,颜胜只好用酒来试验,才把板结的书页顺利揭开。

这种方式在行业内是第一次用到,颜胜把自己的心得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后,引发了同行的热烈讨论。

颜胜展示他的修复工具

“我热爱这份工作,喜欢钻研这些东西。一本书刚拿到手里的时候,破破烂烂甚至打不开,通过你的坚持不懈,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是一种成就感。”颜胜把每本书都看成一次相遇,在这项“寂寞”的事业里,保持了长久的热情。

“我们因何了解过去、历史?就是手上的这些书籍。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古人讲敬惜字纸,这些都说的是文字、书籍的意义。”在颜胜眼里,古籍修复这份职业可以帮现代人了解、研究古代,让文明得到延续。

据了解,湖南图书馆目前藏有83万册古籍,其中约有28万册需要修复。从1984年至今,图书馆组建了一支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梯级修复队伍——71岁的师玉祥,退休后被图书馆返聘回来,担任古籍修复传习所导师;徒弟、48岁的施文岚已培养了一批年轻力量;35岁的颜胜和其他几个年轻同事,则代表着未来。

“师玉祥老先生已经修了四十年,我才十年,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说完,颜胜拿起修复工具,又埋首于桌上的古籍里。

相关专题:匠·青春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