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师耀湖湘】马军:助一臂之力,摆心灵之渡

2019-05-14 07:17:0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余蓉] [编辑:潘华]字体:【  
在高校,有这样一批特殊的老师。他们是“保姆”,牵挂学生的身心与生活;他们是“万金油”,帮助学生求解日常学习与生活遭遇的方方面面难题。他们就是辅导员老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繁琐、职业晋升通道狭窄……多重压力下,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很大,有的人干不了几年就离职或转岗。
马军参加学校活动。(资料照片) 通讯员 摄

4月19日,马军查看学生的心愿树。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余蓉 摄


4月17日,马军与学生谈心。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余蓉

在高校,有这样一批特殊的老师。他们是“保姆”,牵挂学生的身心与生活;他们是“万金油”,帮助学生求解日常学习与生活遭遇的方方面面难题。

他们就是辅导员老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繁琐、职业晋升通道狭窄……多重压力下,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很大,有的人干不了几年就离职或转岗。

但在南华大学,马军在辅导员岗位上一干就是24年,不仅是学校干得最久的唯一正高职称的一线辅导员,还入选为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寒来暑往,她把时间给了工作,把生活给了学生。老同学有些不解地说:“你还在做辅导员啊?”她笑着说:“是啊。因为我热爱这份工作。”

马军,用爱心、责任心和专业能力,成为学生心灵的“摆渡人”。

天天和学生在一起,丈夫也来办公室陪她

笑容明朗,身轻如燕,快人快语。4月底,记者在南华大学见到46岁的马军时,她看起来与在校大学生并没有太大区别。“天天跟学生在一起的缘故吧。”她这样解释自己的“学生气”。

马军与学生“在一起”是用时间堆积的。早上7时,她去寝室查寝督促学生们按时起床,回到办公室忙完工作就开始给QQ、微信上的学生留言回复,接待来访的学生并帮他们跑腿;下午5时30分,别的老师要下班了,她守在办公室里与约好的学生一个个谈话;晚上9时,学生陆陆续续走了,她打开电脑,整理登记当天的学生工作情况,列出明天需要解决的工作重点,写总结材料。这一忙,就到了深夜……

“如果我们有事找马老师,不用打电话,下午6时左右去办公室找她,她一定在。”2015级学生李沛龙说。

“有一次,我有表格要报送给马老师,已经是晚上9时多了。我以为马老师已经下班了,就发短信说明天再交,马老师回信息说她就在办公室。我非常佩服她的敬业精神。”2015级学生张文舟回忆说。

马军的丈夫阳剑兰也在学校工作,担任船山学院党委书记。两口子都忙,难得见面在一起。马军天天晚上在学校守着学生,阳剑兰有空就来办公室守着她。夫妻守着办公室加班,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伉俪风景”。

“我特别希望当老妈的学生,而不是女儿。”马军的女儿这样说。也难怪,生下来28天就被送到外婆家,两岁多才回来;幼儿园和12年的小学中学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家里老人在照顾,马军几乎就没管过。难得有几次妈妈带她玩,也是跟着妈妈的学生们搞活动。

对于学生,马军几乎个个了如指掌。谁不喜欢洗袜子、谁爱喝奶茶、谁早上喜欢睡懒觉、谁家里父母吵过架、谁踢球时肌腱断裂过……点点滴滴,马军都记在心里。毕业的学生们每一次返校,马军如数家珍谈起的这些过往,如一股暖流熨帖着学生们的心灵。

在学生心里,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小马姐”“马姐姐”“马大姐”“马军姨”,从学生们对马军的这些称呼里,就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师生情。

马军刚参加工作时,发现学校里的贫困学生多,资助渠道也少,她记在了心里。在外面吃饭,马军很多时候记挂着给学生带饭菜,想着给那些为了省钱连肉都舍不得吃的学生开开荤。有一次,她给学生们带饭,天黑,视力又不好,两手拎着饭盒的她一不小心掉到了沟里,至今下巴还留有伤疤。

有的学生连学费都缴不上。工资不高的马军,经常借钱给学生。“老师的钱不急着还,毕业后工作了再还,也是可以的。”这句话,经常挂在马军的嘴边。

一次查宿舍时,有一个学生不经意地说:“班上有一名同学,平时一天3餐只吃馒头,一年到头只穿同一条裤子。这个暑假之后,瘦得更厉害了。”马军马上把这名“过苦日子”的学生约到办公室谈心。

原来,这名学生从小家境贫困。外出打工的父亲因车祸离世,重病瘫痪的母亲绝望之下,要带着妹妹一起服毒自杀。“老师,我只想赶紧打工挣钱。我怕妈妈还会想不开。”望着学生充满泪水的双眼,马军心疼得掉下泪来。

“你要坚强起来,老师也会想办法帮你的。”马军帮他申请到了国家助学贷款,为他介绍家教,还每月借给他500元生活费。这位学生把马军当成了主心骨,渐渐地把心思放在了学业上,不仅拿到了国家奖学金,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大学研究生。

2002年,31岁的曹应坤考上南华大学,成了马军的学生。曹应坤的妻子不理解他这么大年龄还要考大学,与他离婚,曹应坤只得带着2岁的女儿前来求学。“第一次见到曹应坤,就知道他过得很艰难。孩子躲在他身后,见到生人畏畏缩缩的,也很让我心疼。我想尽可能帮助他完成学业,这也许是帮助他改变人生命运的最好机会。”马军说。

入学后,马军帮他申请了一间独立的宿舍,方便他带孩子住,还帮他争取到了两个勤工俭学岗位;曹应坤有实验课不能带女儿时,马军便充当临时“妈妈”,还找到学校的同事一起联系到一所幼儿园免费接收小女孩;曹应坤考研究生时,因年龄偏大,一些学校有顾虑,马军前往说明情况,帮助曹应坤顺利读研。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要不是马大姐帮助,我不会有今天。”如今在浏阳某医院担任科室主任的曹应坤,谈起往昔,感慨不已。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作为南华大学第一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马军已经成功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200余例,转化后进学生100余人,个体成长咨询跟踪辅导500余人,在南华大学校报发表“心灵有约”专栏文章100余篇,开展团体、个体成长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000余次。

“老师,我想不通,她为何不喜欢我?我不想活了。”某一天,马军接到了这样一条信息,她心里咯噔一下。职业的敏感让她感觉到,这个学生可能要做傻事。“我当时心里很慌,又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干什么,直接问他很可能不告诉我。”马军集中精神,认真地在微信上问那位学生“她是谁啊”。“你先告诉我,你们是怎么交往的”“老师有办法,你来我办公室,我教你”……马军一边和学生聊,一边发动别的学生到处去找他。一个多小时后,发那条信息的学生终于出现在了她的办公室。

马军耐心询问,才知道这名学生追求一名女同学遭拒绝后,竟然爬上学生宿舍的顶楼想要轻生。“现在想起来依然后怕,好在他还是信任我。”在马军的开导下,这名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自身的发展上,重振自信。后来,他以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四川大学研究生。

为了更科学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马军自费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每个周末从学校所在地的衡阳往返长沙;她关注贫困生,研究学生心理特点,结合自己的工作案例加班写研究性论文。2006年8月,她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2013年,连续3年申报后,她终于拿到正高职称,成为全校乃至湖南100多所高校里少有的正高职称辅导员。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马军用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话,解释自己这些年来在专业成长上的努力。她说,新形势下做好辅导员工作,要赢得学生的信赖,就要成为懂理论的实践者、会实践的理论者,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办公桌上,有学生诉说烦恼的小纸条;邮箱中,有学生成长路上的故事;辅导室里,有学生的排队约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上,选课常常爆满。无论离校多久,学生们都想着回来看看她。马军说,因为这些,工作再辛苦,她也觉得开心快乐。马军说:“师生一场是缘分,若能助学生一臂之力,我觉得这就是我为师的价值。”

■名片

马军,女,回族,1973年6月生,中共党员,南华大学教师,湖南省优秀心理咨询师,2018年入选第十届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正高职称(研究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两本,参编高校人文素质教材两本,主持参与各类研究课题10余项。

■手记

“马大姐”多多益善

余蓉

我对马军的采访,首先是在马军的心理辅导工作室进行的。我也喊她“马大姐”。

这间房间不大,只有20平方米左右,淡绿色的墙壁、橙色的沙发、一张小方桌,温馨清雅。

墙壁上装饰着一棵“心愿树”图案,吸引了我的注意。“希望自己考上理想大学的研究生”“我想找到理想的工作”“愿得一人心,从此不孤独”……学生们手写的心愿贴纸琳琅满目,马军介绍背后的一个个故事时,神情温柔。

马军说,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不仅仅需要倾诉,更需要老师给予科学的指导,带着他们走出迷雾。为了做到这一点,她刻苦钻研理论,自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全国各地培训学习,利用别人逛街游玩追剧的时间来做科研写论文。

正是有这种扎实的专业功底做支撑,马军在工作中形成了“马大姐”品牌。她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总是座无虚席,她负责的工作室是湖南省首批高校名师工作室,她主持的“‘马大姐’心灵微时空”成为教育部辅导员精品工作项目,她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心理咨询师。

丰富的学生工作实践,也让马军掌握了很多心理危机干预手段。面对那些走极端的学生,马军每次都有底气说出那一句话:“我是马老师,我一定会帮你,而且一定能帮到你!”

我想,刚刚成年的大学生遇到人生的迷惘而不知所措时,能遇到这样一位马老师,何其幸福。

目前,高校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就业问题、家庭矛盾、情感问题等产生心理问题的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直接面对学生的辅导员心理干预能力越来越强。我国高校提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已经多年,但像马军这样愿意帮学生,又能帮到学生的辅导员,并不算多。

高校是人才集中之地,也是国之栋梁的培养之地。知识文化、科学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培养心理健康、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更为重要。愿马老师这样的辅导员多些,更多些。

■评说

马军是高校辅导员敬业奉献、潜心育人的杰出代表,也是南华大学“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她把对党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融入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工作高度、温度和亮度的完美统一,探索出了一条富有特色、富有成效的辅导员育人之路,生动诠释了“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精神。

——南华大学副校长 何旭娟

作为一名高校管理人员,我希望马老师这样的辅导员能更多一些。因为她对学生细心、耐心、有责任心,能把学生工作搞得好,让人放心。作为马老师的丈夫,我又心疼她。她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了学生身上,很少顾及自己。幸好她热爱这份工作,所以不觉得辛苦。她朝气蓬勃的工作态度,也让我很钦佩。

——马军的丈夫、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党委书记 阳剑兰

在来马老师工作室工作之前,我就知道了马老师在辅导员这个岗位工作时间最长,心理辅导也最厉害。来了之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什么学生到了她这里,都心悦诚服。跟着马老师学习,我也掌握了做学生工作的很多技巧。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辅导员 文莉

初次认识马老师,是在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上,来听课的学生特别多,有200多名学生,但课堂秩序特别好,因为马老师讲得很生动、很吸引人。在她的鼓励下,我已考取了研究生,真心谢谢马老师。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2015级学生 朱彤

我刚读大一时,高数是我最怵的一门课程,听不太懂,心里非常着急,便向马老师求助。马老师建议我去试一试听别的院系的高数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老师。就这样,我开启了旁听模式,也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之后,我遇到学习上的困难,都会去找马老师,也都能得到很好的建议。大学4年,我成绩优异,后来能获得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保送资格,离不开马老师的指点。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2009级学生 陶玥

我是校篮球队的,因为比赛脚踝肌腱断裂,2017年暑假做了手术。返校后,马老师关切地问手术效果好不好,恢复了没有。我当时非常惊讶,后来才知道马老师特意向我父母询问了我脚伤的情况。有这样贴心温暖的老师,我觉得非常幸福。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2015级学生 张文舟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余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