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扶贫一线】易地扶贫搬迁如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19-04-24 06:54:2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淦璋 刘再丽 王万超 李湘汾] [编辑:潘华]
字体:【

易地扶贫搬迁如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涟源市古塘乡见闻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陈淦璋 通讯员 刘再丽 王万超 李湘汾

古塘乡位于涟源市西北部,距城区1个多小时车程,平均海拔680米。当地人称之为“涟源的青藏高原”,每逢大雪封山,有的村庄既进不去也出不来。

要让世代居于深山的贫困户摆脱贫困,易地扶贫搬迁是必然选择。4月中旬,在涟源市蹲点的记者,深入古塘乡采访,了解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优质地段集中安置搬迁贫困户

在古塘乡小城镇规划的中心地段,一座崭新的安置小区拔地而起——这是涟源市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简称“古塘乡安置小区”)。

4月17日,古塘乡党委书记刘乐根告诉记者,安置小区共12栋楼,总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306户贫困户、1334人已经喜迁新居。

古塘乡自然条件恶劣,是涟源重点贫困乡镇。从江苏连云港远嫁而来的别金燕更有体会:“第一次来到古塘时,我的心都凉了一大截。村里是采煤沉陷区,房子又是20多年的砖木老屋。”

现在,别金燕一家六口搬进古塘乡安置小区11栋1单元402室,一套145平方米的大房子。“房屋设计合理,周边配套齐全,我们肯定愿意搬过来。”她笑语盈盈。

把扶贫车间建在搬迁户家门口

别金燕选择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方才梅山棕编工艺品有限公司)打工,从分拣棕编原料的学徒做起,月工资1600元。

同为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刘建春,因为入行较早、技术娴熟,月工资最高达4800元。

棕编艺术始于三国时期,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方才梅山棕编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非遗文化传承人吴方才告诉记者,“扶贫车间”租用古塘乡安置小区多个门面,去年就支付了租金15万元。

总部位于东莞的湘鼎鞋业公司,也在小区租用门面设立“扶贫车间”,招募员工180多人。总经理吴竹贤介绍,拟在古塘乡增设一条全自动针车生产线,希望家乡领导帮忙多招些人。

除了门面租金收入,小区还有屋顶光伏发电收入、汽车站营运收入等增收渠道。同时,开发了物业管理等公益岗位,多措并举“稳住”搬迁户。

把“春赏花、秋吃梨”做成大产业

古塘乡“种梨大户”吴治凡邀请记者上山去转转。早在1995年,他狠心卖掉三间房,租赁100多亩山地,种下了当地第一棵金秋梨树。

靠着一锄锄挖土、一棵棵栽种,吴治凡精心呵护的金秋梨树终于在1998年挂果了。金秋梨有“南方梨王”美称,汁多味甜,售价达四到五元一斤。

如今,古塘乡金秋梨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塘边、群山、破石等7个村都建立了示范基地,覆盖贫困村民2000余人。2018年9月,首届涟源·古塘金秋梨文化旅游节举办,打出了“春赏花、秋吃梨”响亮招牌,今年又将举办第二届。

古塘乡还充分发挥富硒土地的资源优势,发展以枫木贡茶、原生态蜂蜜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努力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相关专题:记者在扶贫一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