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航天 湘约未来】商业航天 大有可为

2019-04-24 06:27:4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娴] [编辑:潘华]
字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曹娴

浩渺的宇宙承载着人类的永恒梦想,商业航天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4月23日,以2019年“中国航天日”为契机,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天基金会、国防科工局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在长沙联合举办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聚焦融合国内外商业航天先进技术理念,探索发展未来宇航科技,共商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本届论坛由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未来宇航研究院承办。

“航天的蛋糕越来越大”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认为,商业航天发展的势头势不可挡。

从经济规模来说,2018年全球的航天经济收入将达到4000亿美元,而来自于商业航天的收入将达到3300亿美元。

从技术发展来看,商业航天的发展带动了航天一些新的技术突破,比如火箭的回收和重复使用,3D打印技术让卫星在轨修理成为一种可能等。

吴志坚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形容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态势。目前,国内从事运载火箭的商业企业49家,其中国有企业8家,41家为民营企业;长沙有10家,北京12家,广东11家,西安10家。从事卫星制造的企业中,有15家企业的卫星制造总规模将达到千颗以上。

但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中还有不少问题。吴志坚认为,比如思想观念需要转换,商业航天发展除了以技术推动,还要注重市场需求;政府在规划引领、法律规范之外,还需加强市场开放、技术成果转移;民营企业要以创新为本,目前很多商业航天企业技术的积累还不够。

“商业航天大有发展,实质是航天大有发展,航天的蛋糕越来越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孙为钢认为,人们对航天的需求在增加,航天的市场在不断地扩大,从单一的为国防服务转向为国防和社会服务,从单一的国家用户转向为多元化的用户发展。

未来宇航研究院在论坛上发布了2018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前,国内航天企业数量大概在80家左右,至2018年底达到141家,数据表明在政策的开放和鼓励下,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资本将目光聚焦到了商业航天这一市场。

2015年以来,国内民营资本开始加速进入航天领域,掀起了一轮商业卫星创业的热潮,微纳星空、零壹空间、天仪研究院等企业开始崭露头角。目前,国内已经发布的星座计划达到20多项,涉及卫星数量3100多颗,如果以每颗卫星3000万的投入来计算的话,那么到2025年我国商业卫星平均规模将达到250亿元,潜力非常巨大。

报告认为,商业航天市场目前还处于发展前期,与互联网发展前期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十分相似,未来有望像互联网产业一样迎来爆发式增长。

太空产业并不遥远

户外很多领域没有信号,遇险者如何第一时间将求救信号发送出去?本届论坛上,LIVALL(力沃)、天仪研究院、灵动飞天3家企业共同发布了天基物联网智能头盔战略。

据介绍,通过这款头盔所连接的天基物联网救援卫星系统,可利用微小卫星试验载荷来收集地面终端发布的救援信号,然后将信号发回控制中心,从而尽快开展救援。目前,该系统还在试验阶段,一旦成功,将为微小卫星在救援领域的应用开创一个新思路,探索商业航天的B2C模式。

随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加快,太空变得不再遥远,全社会正在享受太空活动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便利,生产生活方式产生许多新的变化。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空间工程部部长张兆勇表示,人类探索、开发、利用太空而诱发的全部产业活动均可纳入太空产业范畴。纵观全球态势,面向未来发展,太空产业的发展热点集中在太空运输、卫星应用、太空制造、太空农业、太空采矿、太空旅游、太空医疗等领域,覆盖范围从地球到近地轨道再到深空拓展。

太空产业近期的盈利点主要源自太空运输与卫星应用,随着商业发射服务需求的增加及低成本运载系统、新型卫星平台等航天研制的推进,太空基础产业领域的盈利空间将不断扩大。

相关专题:逐梦航天 合作共赢——聚焦2019“中国航天日”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