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大,故事多——南阳地区出土古玉精品展探营

2019-04-19 08:28:2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龙文泱 邓晓丽 韩珺] [编辑:欧小雷]
字体:【

玉不大,故事多

——南阳地区出土古玉精品展探营

4月18日,长沙博物馆,媒体记者提前参观展览。“玉出山河——南阳地区出土古玉精品展”将于4月19日在长沙博物馆启幕。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郭立亮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邓晓丽 韩珺

河南南阳,有“帝乡”之称。光武帝刘秀起兵于此、成就帝业。南阳独山产的“独山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

4月19日至7月21日,“玉出山河——南阳地区出土古玉精品展”将在长沙博物馆免费向观众展出。这是20多年来,湖南首次以玉为主角的展览。它以时间为序,共展出南阳地区出土的上古时期至两汉的玉器珍品169件(套)。

4月18日,湖南日报记者提前探展,为您探寻玉与山河的亲密故事。

由石到玉,南阳古玉有故事

玉犁、玉凿、玉斧……打头阵的展品是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玉制生产工具。

“公元前2000年以前,长江中游地区没有用玉的传统。相较史前湖南人多用石制生产工具削砍、犁田,史前南阳人真‘奢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亚锋笑道。

“最开始,玉和石在史前南阳人眼里本没有区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审美能力形成,玉和石才逐渐分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信息资料室主任崔华说,本次展览讲述了南阳玉器“由石到玉”的过程,以及它们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礼仪制度、道德信条产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览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美石通灵 事神致福”,展现了新石器时代,玉器从生产工具、装饰品,转变为沟通天神的灵物的过程;第二部分“辨等明序 王权以彰”,讲述了夏商周时期,玉器已成为王权的象征和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载体;第三部分“以服以佩 比德君子”,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兴起对玉文化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第四部分“法天象地 为念永生”,则主要展示了历代的“玉殓葬”丧葬礼仪。

国君爱古玉,既收藏又改制

本次展览的大部分玉器出土于养国国君墓,养国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封国。

“和现在的许多收藏爱好者一样,养国国君也很喜欢古玉。从夏代到春秋中晚期的玉器,养国国君都有收藏。”崔华说,养国国君还对他拥有的古玉进行了改制。

如一件玉牙璋。“它具有夏文化的标准特征,却出土于养国国君墓。完整的玉牙璋刃端有丫字型的齿,这件的刃端被改制成了平齐状。”崔华认为,这反映了古人对玉器的珍视。

“随着玉器成为祭祀天地鬼神的社稷重器,划分尊卑贵贱的物质载体,用玉制度愈发严格。崇玉之风又推动了治玉工艺不断进步。”崔华说,砣机的发明与应用给治玉工艺带来了一场革命,是治玉工艺从治石工艺彻底分化出来的重要标志。夏商周时期,人们应用砣机更加得心应手,许多玉器纹饰规整繁复,异常精美。

3件完成了细部打磨,1件器身纹饰雕琢完成但未经打磨,1件构图尚未完成——一组龙纹玉琥展示了玉器从切割到加工,从半成品到成品的制作过程。小小的龙纹玉琥上布满了各种纹饰,纹饰密度高、排列均匀、雕刻细致,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治玉水平。

以玉随葬,求永生也盼和平

崔华认为,随葬的玉器主要有3个意义:墓主人的身份象征,尸身不腐的护身神器,作为墓主人的心爱之物随葬。

“以玉随葬的习俗由来已久,原始社会后期就出现了。古人认为,玉吸取了天地之精华,用玉闭塞人身体的九窍就可以使尸身不腐。于是,玉琀、玉塞、玉握、玉覆面等应运而生,最终发展至以玉衣装殓尸身。”崔华介绍,受先秦儒家“贵玉”及提倡孝道思想的影响,皇室贵族不仅生前玉不离身,死后也以大量玉器随葬。“丧葬用玉”的习俗在汉代达到了鼎盛。

展柜中,申国贵族墓出土的玉覆面由51件不同形状的玉饰件拼缀而成,每件器物边缘均有钻孔,以供缝缀之用。

养国国君墓葬中的龙纹玉戈被人为分成了两半,让人好生奇怪。崔华说,这里面饱含墓主人的美好愿望:化解干戈,企盼和平。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