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播种,他们让废弃矿坑重披绿装

2019-04-10 08:30:55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曾晓晨]

图\文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通讯员 熊其雨  罗忠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处,有一片面积约522平方公里的城际生态隔离、保护区域——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为改善绿心区域生态环境,从2018年9月开始,长沙市雨花区对位于长株潭“绿心”的18个废弃矿坑进行生态修复。

龟坡片石场废址是第一个实施生态修复的矿坑。该废址是上世纪80年代末采石后形成的。石场已关停多年,可留下的坑体高有70余米、面积近3万平方米,施工难度最大。

进驻矿坑进行边坡生态修复的是湖南中核建设工程公司的一支特殊的“美容师”队伍。他们腰系长绳,攀岩作业,在原本光秃秃的岩壁上施展起“美容”绝技——清坡、铺网、喷土、栽种、养护⋯⋯

龟坡片石场废址,矿坑外形宛若一个巨大的、受伤的“心”。

3月25日,养护人员带着需要栽种的植物幼苗,走进工地。

养护员将混合好的种子放入小袋内再绑在腰上,准备播种。这里面的植物种子有10多种,混合播种可以保持植物的多样性。

养护人员将安全绳系在钢筋桩上,准备下坡作业。

作业时,养护人员会随身携带好几个袋子,一个装苗木幼苗,另外的装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根据坡地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有选择的补种和播种。

3月25日,养护人员在近三十米高的边坡上补种植物种子和幼苗。

养护员精心地补栽一株小叶女贞树苗。

养护员将一把种子放入边坡刚挖的小洞里。

为补种一处绿植,陈家宽(中)的身体完全悬了空。陈家宽是第一批进场的养护员,他从事岩壁生态修复这一行已有17年,是一个“老把式”了。

养护人员从崖顶一路补种下来,一般要花费近2个小时,中间没法休息。

养护人员在边坡上作业。

3月25日,养护员在给边坡上的植物补水。

养护员将锄头口锤直。因是在坚硬的岩石上作业,锄头口常常被挖卷。

养护员向顺祥(前)背着重约20多公斤的安全绳和工友一起转战下一个施工点。对他们来说,安全绳就是“保护神”。每天完工后,他们都要将安全绳等工具集中放入器材库,以免受潮或受损。


边坡栽种的都是适合山地岩土条件生长的植物,以灌木为主,藤本草本为辅。这些植物种类很多,灌木就有30多种、藤本草本有10多种。

半年多时间过去,矿坑生态修复的主体施工已经完工,进入养护阶段。目前,“美容师”们主要是对边坡已出土发芽的植物进行日常养护,根据坡地植物长势情况有选择地补种补苗。他们每人每天要在岩壁的喷土上挖近千个小坑,栽上小灌木苗或埋进一把种子。

边坡上栽种的一些植物冲出防护膜,在阳光下随风摇曳,充满生机。

3月25日,施工班长罗松在拍摄新长出来的植物。他喜欢拍摄工地的变化,记录花草灌木的生长,已拍了上千张照片。他计划等到矿坑复绿后,整理出一部图文并茂的《矿坑变脸记》。

3月25日,项目管理人员罗忠行(左)和吕平波在检查植物的生长情况。2018年12月第一批播种的植物已有二三十公分高,长势喜人。

他们的“巧手”让矿坑逐步“起死回生”:原来的土黄色渐渐出现一丝浅绿,然后绿色不断扩大延伸扩大、颜色慢慢地变深⋯⋯项目负责人吕平波告诉记者,养护作业还将持续两年。到了今年八九月份,这里将呈现出一派藤木交绕、绿草绵延、山花绽放的美丽景象。

相关专题: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