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芦苇产业观察:退出造纸,一苇如何“渡江”

2019-03-24 08:32:4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龚柏威] [编辑:曾晓晨]
字体:【

沅江芦笋进入最佳采摘季节。(资料图片)彭国兴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龚柏威 通讯员 廖文 楚峰

30余艘满载芦苇的船,一字排开停靠在码头,芦苇却不能上岸,造纸的机器也已停止运转……薛永祥说,这是他“人生最糟糕的时候”;芦苇燃料乙醇项目已有眉目,政府正在积极组织协调,专家团队已完成创建,自己可能成为项目实施的主体……薛永祥又觉得,这是个“最好的时代”。

薛永祥是沅江金太阳纸业的董事长,2019年,洞庭湖区造纸企业全面退出,薛永祥正在积极谋求升级转型。他说,转型成功,他这家洞庭湖畔的企业,面向的是像海洋一样广阔的新能源市场。

沅江市约有45万亩芦苇,是造纸的主要原料,在失去造纸这个市场后,该市芦苇产业该走向何处?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利用芦苇资源创造经济效益?这不仅仅是横亘在薛永祥一个人面前的问题。

一场供给侧改革的硬仗正在沅江打响,薛永祥只是其中一名参战队员。

芦苇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3月20日,和风暖阳,春天的气息日益浓郁,记者在沅江的芦苇场看到,整片整片的芦苇还留在湖洲上。“芦苇没有纸厂消纳,也就被弃收了。”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沅江市管理局产业开发办主任熊立波说,全市境内还有大半芦苇没有砍伐。没有经济效益,供需就会失衡,过剩的芦苇不仅被废弃,还会埋下各种隐患。

漉湖芦苇场的居民熊毅正考虑是否外出打工,早两年,他一家人每年可通过种植芦苇获得10万余元收益,今年不要指望它有什么收益了。据漉湖芦苇场经济发展办主任庄智介绍,该芦苇场有8000余名居民,今年已有千余名青壮劳动力外出谋生,现在他们要组建芦苇场的防火和防汛队伍都有很大压力。

这也是沅江市防汛指挥办专家担心的一个情况,沅江有漉湖和南洞庭两个芦苇场,曾有约2万人完全依靠芦苇生活,芦苇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大量劳动力必定赴外谋生,防汛时恐怕会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不仅如此,如果在旱期,过剩的芦苇枯萎,形成的漂浮物会阻塞水利抗旱设施。

更长远的担心还在生态环境方面。熊立波说,已有前车之鉴,2017年9月,河北雄安新区公开征集芦苇综合利用方案,保护白洋淀生态,当时该地芦苇编织产业严重萎缩,芦苇因收割、管护不到位,退化严重,部分芦苇残体倒伏在水中腐烂,直接污染白洋淀水质,造成水质富营养化,芦苇不兴利反而生害。

湖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方志辉说,芦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耐受性,可净化水体污染物,并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有较强的吸收、转化和储存能力,对洞庭湖流域的主要超标污染物氮、磷及重金属有较强的吸附和降解作用。芦苇的经济价值不能继续挖掘,弃收后管护措施会随之减少,管护不到位,3至5年时间内,洞庭湖的芦苇将从过剩走向退化。如果其净化功能减弱,会影响到整个洞庭湖的生态环境系统。

如何充分发挥芦苇的生态功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已经成为沅江全市上下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又是一个春天即将来临

持续发展壮大“沅江芦笋”产业,是今年沅江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芦苇转型思路之一。在这条路上,沅江已经奔跑了5年有余,2014年,沅江决定推进沅江芦笋产业化建设,2017年,“沅江芦笋”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中国绿色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2018年底,沅江芦笋生产企业增加到24家,芦笋食品产量达3万吨,综合产值由2017年的25亿元增加到30亿元。

曾建德是湖南湘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2015年回乡创业,专做芦笋食品开发,去年,曾建德追加投资300万元,引进了一条年产量5000吨芦笋食品的现代化生产线。现在即将进入芦笋采摘季,他已经组织好了一支2000人的临时用工队伍,“芦笋采摘的时间短,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抢占市场先机,芦笋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来了。”曾建德感受到了政府的决心,他的公司先后获得各种项目补贴百余万元。

“芦苇产业转型迫在眉睫”的信号强烈刺激着各大小芦笋加工企业,今年1月20日,漉湖芦苇场和湖南三一通达食品有限公司签订新的协议,加快芦笋食品开发力度。整个春节,三一通达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龚立军没有休息,带领员工加班加点粉碎苇林,以确保芦笋的正常生长。2018年,该公司产值达到了50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1500万元。

随着芦笋产值不断增长,“沅江芦笋”的品牌知名度也越来越高。2018年6月21日,湖南省农委、省林业厅、省粮食局明确“沅江芦笋”为沅江市“一县一特”特色产业;2018年9月,在2018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上,“沅江芦笋”荣获“消费者最喜爱品牌”;2018年11月,在第16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沅江芦笋”荣获“产品金奖”;2018年12月,“沅江芦笋”被评选为“湖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

对“沅江芦笋”品牌带来的效应,沅江芦笋文化馆的负责人谭浩感受更为直接,他2014年成立公司,线上线下销售芦笋食品,当时仅有一个单品销售,而目前他的公司销售的芦笋食品已达27个品种,产品遍布全国7个省(市、区),全年完成销售额近1500万元。

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发展

金太阳纸业关停前几个月,薛永祥已经在谋求公司的转型。去年8月,湖南省生物燃料乙醇项目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为充分利用湖区芦苇资源,国家能源局拟同意湖南省就地建设一个芦苇燃料乙醇项目。

沅江市发改局主动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初步找到了芦苇乙醇技术,而薛永祥的意愿和优势,已进入政府视野,很可能成为项目实施的主体。今年3月13日,薛永祥第三次参加了沅江市政府组织的项目协调会议。

如何“一苇渡江”?实现芦苇产业的转型升级,沅江并没有将所有的鸡蛋放在芦笋食品产业一个篮子中,而是坚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发展。按年初的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沅江市商务和粮食管理局已经规划好了重点招商路径:乙醇生产项目、板材加工项目、生物质颗粒项目、芦苇菌生产项目、芦苇编织工业品等项目。

如同一场春雨过后,湖洲上快速生长的芦笋,类似芦苇燃料乙醇等项目也在政策的刺激下,正在破土而出。

湖南博大天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芦笋高科技产品生产基地,并与湖南省农科院、中山大学建立“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关系,其中生物质产品经广东省生物质研究院检测,品质完全可与木材的生物质产品媲美。

湖南鑫巢科技有限公司已与湖南省农科院建立了合作关系,用芦笋做饲料喂猪,实验数据非常理想,目前,正在进一步论证之中。

今年春节过后,福建、广东的客商已经数次来到南洞庭芦苇场,考察芦苇菌的项目。在漉湖芦苇场,湖南光亚食用菌有限公司去年已经成功培养了3种菌类。

利用芦苇资源发展旅游业,沅江也在初步探索中,芦苇素有“第二森林”之称,可以形成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2017年6月,沅江市成功举办湖南·益阳洞庭湖生态文化旅游暨水上运动节,沅江市畅游洞庭——湿地文化之旅首航起航,4条精品南洞庭湿地游线路也一一呈现。“天上有鸟、湖中有苇、远处有荷、近水有鱼!”前来观光的游客有人发出如此感慨。

完善保障推进绿色发展

去年底,一份由益阳市发改委出具的《益阳市芦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摆在沅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案头。

报告建议,要推进芦苇多元化产业化规模化开发利用,必须加强以政府为主导对芦苇资源的管理,强化顶层设计,将湖区芦苇产业发展与农林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相结合,必须增强产业转型保障能力,统筹资源,用足政策,合力推进芦苇产业绿色发展。

沅江从源头着手实施改革,为了减少投资创业成本,沅江市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设立全程电子化网上申请自助服务平台。沅江芦小妹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芦笋产品研发加工企业,负责人张学华通过网上提交,2小时就拿到了营业执照。不用排队,也不需要任何纸质材料,这为创办企业打开了绿色通道。

“沅江发展芦笋产业多年,给完善芦苇产业转型的保障机制带来宝贵的经验。”龚立军说,经营芦苇多年,他感受最深的是政府引导和服务,沅江每年都积极组织参加广交会、农博会、食餐会、食品交易会等展销会,推动沅江芦笋食品向更高层次发展。2017年,三一通达在广州参展,有客户问龚立军是否有对外贸易资格,并告诉他中东应该有很大的市场。站在一旁的市芦笋办工作人员闻讯后,回家就帮龚立军联系了商务局等相关部门,很快,三一通达就通过了出入境检验检疫,取得了对外贸易经营资格。

从企业主们的表现可以窥见这套保障机制已经在慢慢显现且渐渐完善之中,博大天能2016年投产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相继开发“蔬菜干制品”“面条制品”“固体饮料”“压片糖果”4大类20多个新产品,公司产值从3年前2000万元做到了去年的9000万元。该公司已承包近4000亩芦笋原料基地,结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准备打造一个芦笋小镇,吸引更多的项目和投资。

熊毅还是不打算出去做事了,他在当地的新闻里看到,3月12日,益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值恒来到了沅江调研,说要妥善解决好涉纸人员基本保障问题,要统筹推进,支持芦苇产业转型发展。“新生的事物总会带来阵痛,但明天肯定会更好!”盯着芦苇里一棵刚破土而出的芦笋,熊毅坚毅地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