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大山里的"第一书记"郭超华:点亮村民希望的篝火

2019-02-17 13:11:5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郭芝桃] [编辑:刘茜]
字体:【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 郭芝桃

导读

2月1日,在长沙上班的聂东归心似箭,坐车近8小时回到老家——龙山县洗车河镇耳洞村。

桥修好了,太阳能路灯亮起来了;火炕上的腊肉插上电商的翅膀,换回实实在在的票子;各类专业合作社,村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耳洞村的篝火又燃起来了。

更喜的变化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干劲被彻底激发了——晚上,沉寂多年的篝火节又重新燃起来,作为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父亲聂林唱起了他自编的三棒鼓词。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人人争相逃离的深度贫困村。自从省总工会派驻的扶贫队到来后这里一天天在变化。春节前,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来到了这里,寻找一位大山里的“第一书记”郭超华的故事。

“扶贫队”进村了

湘西的山,山势峥嵘险峻,耳洞村座落于湘西龙山县神秘的灵谷山下,美丽蜿蜒的酉水河绕村而过。

这里美得像世外桃源,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淳朴的农耕生活。

这里也是湖南省的一个深度贫困村,人均耕地不到0.5亩。全村5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247人。站在入村的路口,村主任王彪很无奈的告诉记者:“耕地少,不连片,不集中,祖辈都用传统的犁耕方式种植,日子自然过得穷。”村里的年轻人只能纷纷南下打工,只有老弱妇孺留守村庄。

▲坐落于灵谷山下的耳洞村。

这样的日子在2018年3月12日开始改变。这一天,作为省总工会对口扶贫村,省总工会的郭超华及他的两名队友龙培、周唤民入驻耳洞村。郭超华作为扶贫队长兼任耳洞村第一书记。

和其他村民一样,村主任王彪心里也有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寂静的村庄连迷路的小鸟都很少见,突然来的这三个人将会给耳洞村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山货插上了电商翅膀

耳洞村产业基础基本是空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近一半。如何为该村谋划脱贫之路,始终盘桓在郭超华的脑海中。

在一次走访中,郭超华发现村民每家每户的火炕上总是挂着几块黑乎乎的腊肉。大山里土生土养的花猪,配以大山袅袅炊烟的熏制,喷香的腊肉好吃得无语伦比。

▲村民火炕上的腊肉。

腊肉有市场吗?山外的人会喜欢吗?郭超华马上致电家里妻子:“市场上腊肉和村民自己熏制腊肉,如果让你买你会选哪种?价格能接受多少一斤?······”这个电话是他来扶贫点后打回家时间较长的一次通话,从价格到购买方式以及售后,不放过一个细节。

“家里买什么食材,怎么做?都是家里的主妇说了算!所以啊,我妻子是我了解市场、了解客户需求最好最快的方法。”郭超华笑着说道。

大山里的野生蜂蜜,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竹笋,这些可都是宝贝啊!“靠山吃山,大山赠予的,我们得好好珍惜和利用,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郭超华信心满满地说道。“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才是出路!”

超强的行动力才能盖过节节拔高的竹笋,简易的生产厂房建起来了,刚好赶上新鲜出土的竹笋。

果然,首批腊肉,蜂蜜,干竹笋等农产品经过微信朋友圈一售而空,农副产品销售额已达20多万元。

今年的春节,家家户户的灶上挂满了腊肉。“你看,这是我们山里人的金条,通过电商平台,我们的腊肉换回的是实实在在的票子,这是我们山里人的希望。”向心翠开心说到。“我们村现在每家每户都挂满了腊肉,家家户户都养了蜜蜂,大山给了我们宝贵的资源,以前我们都不知道,扶贫队来了后,给我们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郭超华嗅到了商机,鼓励扶持村民开办电商扶贫小店和微商共3个,开办农家乐1个;组织落实新建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村集体牵头,除1户自主发展蜜蜂产业外,其余65户贫困户全部纳入,非贫困户自愿加入3户,健全完善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基地的模式发展。

火红的日子过起来了

▲村里的土特产经合作社包装春节前在长沙年货节上亮相。

村子里热闹起来了,村民的日子也渐渐过得殷实起来。以前村民争着往外走,现在开始一个个回乡创业了。

“家里的变化都是从父亲口里听说的、在朋友圈看到,村里修了桥、水渠、山路装了防护栏,太阳能路灯更是点亮了我们回家的心灯。”在长沙当公交司机的聂东师傅看到家乡的变化特别开心。

18岁时,因家庭贫困,兄妹三人都要上学,为了攒钱交学费,不顾家人反对,聂渊辍学出去打工。在外漂泊20年,这些日子,他在工地上搬过砖、在市场做过销售,还去做过仵作,在漆黑的夜里与尸体为邻。换了20多个行业,但贫困的帽子一直摘不下来,自父亲害了一场大病后,每年又要耗去几万块钱。“慢慢的,家,成了回不去的远方。”

2018年8月份,扶贫队在村里建起农民专业合作社,邀请外地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聂渊义无反顾的回到家乡,在湖南省总工会的帮助下,联合同村的几个在外务工的村民,做起了脐橙产业。

他家离扶贫队员办公室不远,常常在夜里12点还能看到郭超华办公室里亮起的灯光,他说,正是这盏灯照亮了他的回乡路。

在外务工多年的村民聂祖才,联系上郭超华,在扶贫队的帮助下准备回乡搞泥鳅养殖。昔日寂静的村庄热闹了,务工的年轻人爱回家,也愿意回家了!

村主任王彪说:“特别是今天村里举办的篝火节,燃起了在外务工的乡亲美好愿景,以后的日子,只会越过越红火。”

“现在我们做的是打基础,强根本的工作,2018年12月耳洞村被列为国家住建部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耳洞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酉水河环村而过,河水清澈、明净......缓缓泛舟山水之间,置身这如画风景之中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以后来耳洞村白天漂流,爬山,打糍粑,摘果子,晚上欣赏篝火晚会,住大山里的民宿,让你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聊起耳洞村的将来,郭超华信心十足。

让家不再是“远方”!

村里七十五岁老人王天付听力有障碍,妻子有慢性病,儿子沟通有障碍,是村里的贫困户。2018年自扶贫队驻村后,家里养蜜蜂,散养土鸡,加工腊肉,儿子在合作社做临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老人拉着郭超华的手说:“郭书记不能走,得在这里再干四十年!”最朴实的语言却是最深情的肯定!

▲郭超华在村民家走访调研。

“我不走,过完年就回来!” 郭超华笑着说:“只是再过四十年我都九十岁了,就算还在也只会给人添麻烦咯!” 驻村扶贫以来,他似乎忘却自己年近五十,仿佛又回到三十岁的工作状态,忙碌的工作常使他忘记了白天黑夜。

“我就想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点事,为村民以后的发展拓宽路子,让他们人心团结,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让家不再是远方!”郭超华这位知天命的中年男人如是说。

在村民心中,扶贫工作队是他们的“救援队”。一进村,工作队便分责任、分区域进行走访,每人每月走访40户以上,将分散在村、镇、县的贫困户、非贫困户走访到位,深入了解致贫原因,逐户研究贫困户脱贫计划,精准帮扶。

信任一点一点建立起来。2018年5月份,扶贫队员通过摸查,在村里安排了10个扶贫项目,涉及基础设施、产业项目、政策支持三大类,给村民带来脱贫希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先后清理山体滑坡路段4次,及时修建通村涵洞便桥,保证了村民出行通畅。

当第一缕阳光洒向静谧的村庄,第一缕炊烟袅袅升起,鸡犬相闻,瓜果飘香,老人和小孩脸上绽放的笑容是第一书记郭超华最大的欣慰!当他离开繁华的都市,一头扎进这大山深处的村庄,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家人的亏欠或许只有他能明白!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