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今日十八洞村人

2019-02-13 09:33:0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丹] [编辑:潘华]
字体:【

春节的十八洞村是什么样的景象?过年的十八洞村人有着怎样的感受?

生活的变化是显著的,更重要的变化则是由“要我富”转为“我要富”,人心不再“贫困”了——

且看今日十八洞村人

记者在村里碰到出来散步的施成付老人,谈到今天的幸福生活,老人喜笑颜开。

▲“幸福人家酒坊”的杨东仕和老伴龙冬姐站在自家大门口,向记者挥手告别。肖云九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杨丹

远山如黛,青峰妩媚,笑意盈盈。

2月6日,农历正月初二。立春后的第三天,艳阳高照,碧空万里,春节期间难得的一个好天气。当结束一天的十八洞走访,驱车踏上归程时,我心中是满满当当的兴奋和感动,忘不了那山,那水,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不打“洋工”当支书

花垣县十八洞村平均海拔700米,属高山岩溶地貌,为纯苗族居住区,辖梨子、当戎、飞虫、竹子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共240户946人,人均耕地0.83亩,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贫困村。

老村部位于4个寨子的交会处,现已改建成既有民族风格又兼具现代感的游客中心。新村部在犁子寨的入口处,村部左前偏下方,新修了一个停车场。这天人多车多,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车牌,有湘、苏、粤、贵、皖、渝等10多个省市的。

村支书龙书伍中等身材,朴实憨厚,身穿一件红色的冲锋服,热情地和我握手。这是个有故事的人,来之前就听说了他放弃在阿联酋迪拜打“洋工”的高收入,返乡创业并于2017年1月当选了村支书。

上世纪80年代,龙书伍曾到吉首上过高中,属于当地少有的文化人。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当过会计,后来到浙江打工,再后来,出国打起了“洋工”,每年收入有15万元,是他现在当村支书收入的5倍。

“收入的差距还是蛮大的,你当初是怎么想的?”我单刀直入地发问。

他遥指着前方的那条路说道:“我到吉首读书时,那时不通大路,走的全是山路。这条路的前身是一条岩头泥巴垒起的村级路。那是1998年到2001年我当村干部时,和村民们一起一铲子一锄头挖出来的。当时我一年才挣500块钱,不得已,为了生计出去打工。现在十八洞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想将外面学到的理念和技术带回来建设家乡。”

“原先在厂里打工钱虽然多,但人像个机械,只管做事。现在回到家乡,脑壳要想事,责任也大,每天有做不完的事,但人很充实,有成就感幸福感归属感。”

幸福人家真幸福

从新村部出来,我顺着人群往梨子寨方向步行。一路上,人流如织,坪坝里,有卖油粑粑、灯盏窝的,有烤火腿肠、玉米棒的,有拉琴唱戏的,欢笑声不绝于耳。

75岁的退休教师杨东仕和老伴龙冬姐正坐在自家的幸福人家酒坊里,向前来买酒的几个外地游客介绍着自己的糯米酒和包谷烧。酒坊用苗家的蓝色印花布作主体装饰,极具民族特色。

这个地方原来是杨家放杂物的茅房,后来改建成了酒坊。酒坊对面是正屋,大门两侧挂着一副红底金字的对联:共产党领导福泽万代,习主席握手温暖人心。横批是:幸福人家。

对联的由来有一个故事。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十八洞视察那天,习总书记一行正由下往上走,碰上准备出门的杨东仕。杨东仕认出了习总书记,不敢相信,一下子呆住了。习总书记主动走上前,和杨东仕握了手,并亲切交谈。

晚上,杨东仕激动得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第二天一早,就写下了这副对联。

幸福的又何止杨老师一家?据龙书伍介绍,梨子寨共有28户人家,开了10家农家乐。

“今年游客多,生意好,寨子里比花垣街上还热闹。”“爱在拉萨”饭庄主人杨秀富忙得很开心。

“感谢党,感谢习总书记!”80多岁的施成付老人穿着蓝色加绒棉衣,头戴鸭舌帽,兜里揣着一个智能手机,正在村里四处转悠。提到如今的日子,他笑得合不拢嘴,脱口而出的是心中最真切的感恩。

施成付家住在梨子寨的最高处,风光好,视野开阔。当初穷得“上个厕所还要打把伞”“开座谈会家里凑不齐5条凳子”,现在厨厕改造一新,屋前坪的泥巴地铺上了青石板,并取了个名字叫做“感恩坪”。儿子和媳妇开了一个“巧媳妇”农家乐,一年收入保守估计也有二三十万元。

脱贫又脱单

在村里,施六金和龙先兰可谓是一对“难兄难弟”。因为贫困,三四十岁还打单身。如今,两人相继脱贫又脱单。

施六金的家在梨子寨山脚下,父亲去世了,他和老母亲相依为命。在“村民思想道德星级评比”中,施六金一开始被评为两星。他感到脸上挂不住,当天晚上就将“牌牌”扯下来了。

在村支部和扶贫队的帮助下,施六金搞农家乐卖酒,又参加了村里的猕猴桃产业开发。去年,他如愿当上了新郎,门上也换成了“四星牌牌”。紧挨着老屋,一栋两层楼的新房已拔地而起。虽然还没有完工,墙没砌砖没封,但屋架子已全搭好,瓦也盖好了,比旧屋又高又大又气派。

“新屋建好后,准备扩大农家乐的规模。”施六金语气中抑制不住兴奋和憧憬。

走出梨子寨,穿过一条约800米新修的石道长廊,就来到了竹子寨。贫困孤儿龙先兰就住在这里,村里开展“五兴”互助基层治理新模式,他和村支书龙书伍结成互助对子。龙书伍帮助他贷款5万元养殖蜜蜂。从4箱、14箱,一直到100箱。龙先兰的甜蜜事业越做越大,不仅致富了,还娶了个漂亮媳妇,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妈妈回家了

贫困曾像一把枷锁,锁住了村民的笑容和希望。65岁的老村支书石顺莲是由外寨嫁过来的,对当初的苦日子记忆犹新。

“我是1976年嫁来的,当年11月大姑子生了个儿子,坐月子时连红糖水都没得吃。”

石顺莲勤劳善良能干,是当地有名的女能人。年轻时学过接生技术,当过村妇女主任。几年前,年纪大了,卸任了村支书,依然闲不下来。她在家里成立苗绣合作社,搞苗绣培训,带领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创业,让寨里的苗族妇女赚钱理家两不误,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

石顺莲的家在飞虫寨。飞虫寨傍山而建,寨子入口处就是老村部。她将家里与堂屋并排的3间房布置成苗绣工坊,走进她的家,就像走进苗绣展厅。地上铺着复合木地板,墙上挂着苗绣的介绍,最右边的房间陈列展示着各种苗绣制品,有提包、衣服、鞋垫、抱枕、花边等等,种类丰富,琳琅满目。

“我们一共有54个绣娘,8个是非遗传承人,与全国4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长期供货。一般人均每个月可以赚个一两千块钱,碰到有大订单的时候,手脚快的可以拿到三四千。现在,许多妇女都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里绣东西赚钱。小孩子们最高兴,开心地讲‘妈妈回家了’!”

除了苗绣,其他产业也在积极发展中。2018年9月4日,204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十八洞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确定了劳务经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苗绣、乡村旅游5大产业,形成产业扶贫合力,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全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长到2018年的12128元。

人心不再“贫困”了

大年初二这天,花垣县双龙镇镇长麻辉煌也来到了村里。十八洞村属双龙镇管辖,麻辉煌对十八洞的情况了如指掌。

麻辉煌个子敦实,浓眉大眼,动作利索,是个典型的苗家汉子。他操着浓重的苗族口音说:“昨天来十八洞参观的人实在太多了,估计有2万多人,堵车,支书龙书伍带着人疏通交通,大家一直忙到晚上6点多才回家。今天,我担心他们忙不过来,专门过来看一下。”

“十八洞变化太大了,不仅脱贫致富了,生活也越来越方便。现在村里开通了e路通,实现了‘村民办事不出村,最多只跑一次路’的目标。在村部就可以将‘生老病死’等相关事务办好,比如准生证、老年证、医药费报销已能就近网上办理,下一步还可以办理身份证,大大降低办事成本,村民们拍手叫好。”

变化的不只是外在,精准扶贫还激发出了村民们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十八洞精神成为村民的精神食粮,由“要我富”转为“我要富”,人心不再“贫困”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全国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演绎的正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故事。

相关专题:[湘江周刊特刊]新春走基层·家国又一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