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京官”驻村记:不做“杀富济贫”的事

2019-02-11 08:30:5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权 李婷婷 姚帅] [编辑:潘华]
字体:【

扶贫驻村第一书记——

“京官”驻村记:不做“杀富济贫”的事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 张权

视频、图片丨整理 李婷婷 姚帅


(刘斌樑的春节,与村民们一起过。)


小火盆上“煨”着的年糕发出“嗞嗞”声音,看上去又香又脆。刘斌樑和几个人围坐在火盆边上,暖意融融。

朋友用手机录下了这个温馨画面,刘斌樑立马上传至微信,并配写了文字:

“煨是中华传统烹饪方法之一,年糕是家乡浙江临安寄来的特产,我在湖南平江泊头村煨年糕,借此彩头祝亲朋好友新春愉快!”

2月4日,除夕。这是刘斌樑在平江度过的第二个年。

(刘斌樑在泊头村的第一个中秋节。他说:“这样过中秋也挺好!”)

1、“刺头”村来了“扶贫大使

不是寻找同路人,而是把对象变成同路人。

平江——台湾诗人余光中誉为“蓝墨水的上游”的土地,这里曾走出过 52位开国将军。然而,承载着历史荣光的平江也曾是一方贫瘠之地,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自2002年11月起,财政部便将平江作为定点扶贫县,开辟了从北京通过平江的爱心之路。这条路,一走就是17年。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2017年7月,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头,作为新一轮的“扶贫大使”,财政部行政政法司的刘斌樑来了。

刘斌樑不喜欢当地人称呼他为“京官”,但也承认,这层身份让他开展工作时有着天然的超脱感:没有利益纠葛,判断事情和处理问题会更客观。

平江加义镇泊头村,是刘斌樑工作的第二站,此前,他是镇上丽江村的“第一书记”,2018年4月,他接到电话让其“换岗”,不少人还给他打来电话善意“提醒”:泊头比丽江情况复杂,上访户多,“刺头”多。

有人替他捏把汗,可他自己倒是有种“舍我其谁”的豪迈感,他说双子座的男人,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对周围一切新鲜刺激的玩意都充满着无止境的探索欲望。

“不是寻找同路人,而是把对象变成同路人。”刘斌樑说。

2、“第一书记”遭遇“舆情危机”

农村工作最大前提,就是尊重农民。

(经过整整一个夏天的努力,泊头村六如大道修整成功。)

但泊头村的情况还是在他的“意料之外”。上任泊头“第一书记”伊始,刘斌樑便遭遇了“舆情危机”。

泊头村有个“民心爱心微信群”,有人劝说刘斌樑将这个群“解散”,因为,某些“刺头”喜欢在群里散布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挑起一些是非。刘斌樑不但没解散群,还进入了群,并被推荐为群主,“解散一个微信群容易,但有问题还能掌握情况。”

泊头的水质改造工程一直是扶贫帮困工作的重点,去年夏季,有村民突然在群里上传了一条短视频,视频中村民打开自家的水龙头,流出了浑浊的自来水。一时间,群内纷纷攘攘,甚至有人直指村干部套取国家改造资金,不少在外工作的人也打来电话质问。

“不至于啊?”刘斌樑有些疑惑:因为各种原因,泊头的水质改造工程困难大,时间长,但经过一段改造治理,水质明显有了提高,他也是喝这样的水。

他没有急着在群里回复,一方面,让人实地去现场查看,一方面,安排人多家去验看,最后发现,发这段视频的村民因为自家水管没有很好清淤,才导致水质浑浊。刘斌樑气不打一处来,责令这位村民再拍视频上传并作出说明,澄清真相。

事实是回击谣言最好的办法。只有让老百姓了解情况,并且参与到解决情况和问题当中,他们就会理解你,支持你。

为此,刘斌樑一改过去村里的事情村委会说了算的现象,将事权下放到组,推行由组长、党员、村民组成的“三人小组”制,村委会只做好监督、协调的角色。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刘斌樑说,做好农村工作的最大前提,就是尊重农民。

3、“引凤还巢”须“枝繁巢暖”

携富济贫才能共谋多赢驻村扶贫要跟上国家的战略。

(因地制宜,刘斌樑还从浙江老家引进小湘薯,在泊头村种植。他说,帮扶,就是要帮助农民自己进入产业链,建立市场体系,可造血,可持续发展。)

(碧桂园在泊头村建起花卉苗木基地,第一期发展106亩,总投资500万元。)

1985年出生的刘斌樑肤色黝黑,语速很快,不太像“吴侬软语”的江浙人。刚来时,村民认为这个从中央部委机关下来的年轻人是来“镀金”的,但现在逐渐地知道,这个年轻人确实“有一套”。

现在不少地方提出“回故乡、建家乡”的政策,希望外出发展的人“回流”。刘斌樑说,但如果没有美丽的家园,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因此要“引凤还巢”就必须“枝繁巢暖”。

如今的泊头村开始有了“起色”:村道不再崎岖、水渠不再堵塞,崭新的市民文化中心已现雏形,村里架起了路灯,村民们不再手电照明夜出行。

更让百姓看得见的是,碧桂园这样的大企业也“落户”在了村上。2018年5月,碧桂园在全国9省14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平江就是其中之一。碧桂园在泊头村建起了花卉苗木基地,第一期发展106亩,总投资500万元。

(刘斌樑给碧桂园集团颁发锦旗:引领产业发展,助理扶贫攻坚。)

(与大企业合作,泊头村很多村民逐步实现脱贫。)

刘斌樑时不时会到基地转悠一下,走在田埂上,看看苗木的长势,去年冬季雨雪霏霏,他走的更勤了,每天都来看看,生怕培育中的这些苗木有何“闪失”影响到今年的销售。

在学经济出身的他看来,产业扶贫最好的选择就是和大企业合作。但大企业并非仅仅意味着“钱多”,而是,大企业有着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和成熟的市场经销思维。

从前期的培育苗木、改良土壤、科学灌溉再到后期的销售与运营,碧桂园在泊头的“试水”也区别于以往村民家庭作坊式的种植。刘斌樑说,苗木基地带动了包括泊头在内的周边4个村(及社区)共120人务工,普遍工资收入在1500-2500元。

“好风凭借力”,借助碧桂园的资源和渠道,结合泊头的实际情况,一些缺乏渠道的特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

刘斌樑很欣赏作家豆豆小说中《遥远的救世主》的主人公丁元英,一个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并充满哲学思辨的人。但他并不赞同主人公“杀富济贫”式的扶贫方式,他常和碧桂园扶贫驻村队员说,企业要盈利,村民要受益,村里要发展,只有“携富济贫、共谋多赢”。

“驻村扶贫,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这里“管天管地管空气”的刘斌樑,不断拧动泊头村的“发条”,“扶贫要有格局观,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要跟上国家的战略。”

【后记】

(记者采访刘斌樑


(刘斌樑和泊头村村民一起过年。)

今年春节又没能回家,除夕夜,刘斌樑留在村里和脱贫户们一起吃了团年饭。2018年,泊头村终于甩脱了“贫困”的帽子,新年和脱贫户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或许是他留下过年的最大理由。

刘斌樑租住在一栋二层楼的居民楼里,一楼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二楼住宿,他的房间有些凌乱。去年7月,父母亲从老家赶来看他,见到他住的地方,转背就流泪。刘斌樑安慰着母亲,没那么苦,这里生活挺好的。

平日里镇里有位协助他工作的人和他住在一起,过年了,就剩下了他个人。他说,我其实挺享受独处的生活。

(部分图片来自刘斌樑朋友圈。)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