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去樟树港拜年,坐船是我家唯一出行选择

2019-02-03 09:24:02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刘茜]字体:【  
我是在湘江边上长大的人,小时候没事就在江边上玩耍,看看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和在江上讨生活的船夫,特别有趣。

◀◀上世纪中期长沙轮渡码头。作者小时候就是穿过这个建筑,下石台阶,过栈桥上船,乘船去樟树港。图片源自《老照片中的长沙》。 ◀1984年,作者(前)在晴佳巷与邻居的合影。身后是大户人家老宅随安居的门楼。

我是在湘江边上长大的人,小时候没事就在江边上玩耍,看看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和在江上讨生活的船夫,特别有趣。那时候,从湘雅路口起一路向南直到城南路口碧湘街,江边都是码头,尤以小西门轮船客运码头最为繁华,从岸上看过去,江边一排排栈桥将河中的趸船串了起来,旁边靠泊着一条条发往周边县乡的客船,格外壮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江上货运大多是短途,靠以风力推动的帆船为主,江上常常是群帆竞渡,偶尔有一条机帆船,拖着一长串小货船,从江上开过来,平静的江面上会被小船划出两条“八”字形波浪。撰文、供图/陈同舟

湘江长沙段江边码头林立,场景繁忙

江边码头林立,中山路口是粮食码头,高高的圆形筒仓上面一字连着传送谷物用的封闭式运输走廊,长沙当时著名的金华殿万吨仓库就在附近。现在,中山路口防洪道内还保留了一条通向河边的水泥斜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是长沙非常繁忙的汽车轮渡,去往河西宁乡等方向的车辆,都是从这里由汽车渡船,送到对岸河西,常常看到这里车辆排队。通泰门是杂货码头,一条水泥斜坡路通到河边,一旁架着一条卷扬钢索,工人的板车从船上装满货后,用钩子挂上索引钢索,由机器将板车拖拽到沿江大道上来,搬运工人便省下了许多力气。湘春路是木码头、常年在江上泊着长长的木排,在计划经济年代,那都是国家备战备荒用材。

我们家就住在江边的晴佳巷子里面。小时候,我们最喜欢到江边上去玩,看看江边停靠的货运帆船一字排开,高高的桅杆下,码头工人沿着长长的跳板,忽悠忽悠地装卸货物。装卸完货物的帆船,要起航了,船工们用撑篙把船撑向河心,升起布帆,静静地驶向远方。江上捕鱼也是一种职业,小小的渔船或单、或几艘合围,在河上撒网捕鱼,起网时渔民小心地往上提起网,小鱼儿在网中挣扎,远远望去,闪着白白的银光,渔夫们将收起的网放小船头上,打开将捕到的鲜活鱼儿捉住扔到小船舱里面。这种繁忙场景,常常使我们这些生活在河边的小伙伴看到很晚才回家。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这种景象就基本看不到了,现在湘江边仅留下长沙轮渡这个地名。但每每经过这个地方,那份萦绕在心底的孩童快乐情景总会浮现出来,特别是坐船去湘阴乡下过年,那是种挥之不去的童年美好记忆。上世纪60年代末,坐船下乡过年是我们家唯一的出行选择。每到快放寒假时,父亲总会要宣布什么时间去湘阴给我外公拜年,我们便高兴得不得了。不单是有好吃的在等待,又可以坐船远行,特别想念轮船上用江水煮出来的粉丝蒸钵饭,使用的是铜官窑烧制的小蒸钵,蒸的是乡下新米,再盖上一勺纯正的湘粉粉丝做出来的汤码,配上江水的味道,那是一种极其奇妙的味觉享受。在那个年代,下个乡不亚于现在出去旅游,我们掰着手指算日子,那份期待使我们每天都感到很兴奋。

下乡前个把月写封信去,到约定日子再乘船出发

下乡前个把月给我外公写封信去,到了约定的日子再出发。那时候的冬天总下雪,而下乡的班船又很早,船码头在现在的解放西路口附近。清晨出门,门上挂把江山牌的弹子小挂锁,尽管安心,邻居们早就知道我们家的计划,肯定会照应好的。我们走到船码头,天还没亮,轮船码头售票处和候船室连在一起,沿江大道靠河岸边一排房子,进门的门楣上有一颗红五星装饰,非常显眼。候船室高高地吊一盏发黄的白炽灯,墙壁黢黑,很昏暗。候船室人也不多,检票后,挑担子的、背包的、带小孩的借着罩着薄雾的晨光,沿麻石梯级往下走往河边的栈桥,栈桥两三跨才上趸船。

客轮紧泊在趸船旁边,舱门已经拉开,烧煤的汽船早就生好了火,随时准备出航。轮船分上下两层,中间是从舱底连到顶舱的大机舱,机舱里面耸立一台烧煤的大机器。冬天,锅炉烘烤着,船舱里充斥着船上油漆特有的味道,管道汽闸发出“丝丝”声。船工不断地往锅炉里添煤,炉口一打开,红红的炉火,将机舱映得通红。轮船的前后为乘客客舱,还有一个底舱,轮船一层的两侧船舷是走廊,可从尖尖的船头一直连到船尾。船上摆着一排排长长的矮凳,都快坐满了人,旅客们坐稳后便开始了互相问候。我们找到上层坐好,掀开船舷张挂挡风的白色大帆布,就可以看到河面的景致。

汽笛“嘟”的一声长鸣,船缓缓地离开趸船码头,驶向了江心,然后顺江而下。两岸山峦隐隐起伏,远处稀少的点点灯火,一片寂静。只有机舱的蒸汽机活塞上下此起彼伏,强有力地推动轮船前进。船舷侧边传来一阵接着一阵“哗啦啦、哗啦啦”有节奏的水浪拍打声。远方的航标灯在河中一闪一闪地接近,然后被迅速地从船头甩到了船尾。湘江河中的沙洲树林密集,在晨光下黛绿黛绿,船过后,不时惊起几只飞禽。过了三汊矶就是霞凝,轮机舱传来一阵一阵急促铃声,那是船长给船工们发出靠港头上客的指令,船的发动机声音小了许多,船在河中间画了一道漂亮的弧线,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后,轮船稳稳地系在这个码头的趸船上,旅客们鱼贯地上下。很快一声汽笛后,轮船又启航了。在春节客运繁忙的时候,这种轮船还要在它的右边并联一条无动力的大木船,增加旅客承载量,乡下人管它叫“拖泊子”。

到樟树港后需渡船摆渡才能上岸

外公家在樟树港,湘江流到这个地方后,向左拐了弯,江面非常开阔,江水由此变得很浅。轮船已经不能停靠岸边,旅客上下船得由人力大渡船来摆渡。轮船在江心掉头逆流稳住后,接我们的渡船迅速地划了上来系住缆绳,靠在轮船侧帮上。船工“哗”地一下拉开船舷栅栏门:我们要下船了。摆渡渡船是一种两头平、中间宽、舱底浅,并排可坐上四个大人的那种木船,要比轮船低许多。大人小孩在船工们的接应下跳的跳、抱的抱、扶的扶下了船。接着,摆渡渡船艄公熟练地松开缆绳,操控着渡船,载着我们划向滩岸,江面上满面吹来的都是乡下清新的空气。

渡船一阵子就靠了岸,铺上跳板,我们下船了。踩到岸上的那一刹,脚底下已经没有了在船上的那种机器震动,感到格外的踏实。耳边也没有了机器的轰鸣和船舷拍打的水声,整个世界变得静寂无声。向往已久的乡下终于抵达了,接下来虽然还要步行十几里路,但过年坐船的那种幸福喜悦还未完全消退。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