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奋斗曲——三湘浩气壮河山】蔡锷:“护国元勋”再造共和

2018-12-16 08:57:0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记者 苏莉] [编辑:欧小雷]
字体:【

蔡锷:“护国元勋”再造共和

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做起了皇帝梦,图谋复辟。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发布接受“中华帝国皇帝”的申令,下令改民国5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当皇帝。共和国体危在旦夕。

此时,在袁世凯的眼皮子底下逃出北京的蔡锷,正在前往云南的途中。袁世凯发现蔡锷出逃后,深感不安,说蔡锷“必为吾患无疑”。

蔡锷经过两个月充满艰难险阻的跋涉,终于回到云南。云南都督唐继尧等军官都是蔡锷旧部。旋即,蔡锷与唐继尧、李烈钧及云南军政要员52人歃血为盟,共同宣誓兴师起义,誓灭国贼。

12月25日,云南首举反袁称帝的义旗,打响了维护民主共和的第一枪。设立都督府,以唐继尧为都督。组织护国军,以蔡锷、李烈钧为护国第一、二军总司令,统兵出征,分别进入四川、广西等地;唐继尧兼任护国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

实际上,当时云南以一省之力与袁世凯拥有的军队对抗,力量对比悬殊。护国军不到2万人,但袁世凯派出的北洋军和川、湘、粤等省军队一共有约8万人。

有人分析,蔡锷等人为何敢于起兵反袁,一是蔡锷在北京时已经摸清了袁世凯军队的底细,知己知彼;二是出于对人心向背的把握。

举兵之前,蔡锷对老师梁启超说:“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过。但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

针对有人提出“以卵击石”的质疑,蔡锷说:“你们要知道,我们的力量是活的,越来越大,袁世凯的力量是死的,不但不会发展,而且只会越来越小。我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根据人心,全国反对帝制的十之八九。”

此后,护国军以弱敌强,顽强作战。蔡锷率领的第一军,以区区8000人迎击几十倍于己的敌军,屡获胜利。

1916年3月22日,在国际国内形势逼迫下,袁世凯不得已取消帝制。6月6日,内外交困的袁世凯一命呜呼,复辟丑剧彻底落幕。蔡锷以再造共和之殊功,被誉为“护国元勋”。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这时蔡锷患喉结核,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四川善后事宜,赴日本治病。1916年11月8日上午,因医治无效,蔡锷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蔡锷出生于湖南邵阳,6岁入私塾,13岁中秀才,17岁东渡日本,自改名锷,入东京大同高等学校,18岁回国与同学参加自立军起义,投笔从戎。后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寻求军事强国御辱的道路。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时,蔡锷与同学蒋百里、张孝准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蔡锷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优秀的政治家,文韬武略兼具。

有一件事情足以说明蔡锷的韬略和胸襟。在组织护国军反袁时,究竟由谁担任护国军政府都督,蔡锷和唐继尧互相推让。唐继尧是蔡锷的学弟兼旧部,力推蔡锷担任都督。此时,蔡锷以严肃的口吻说了一番话:“我们这次举义,最要紧的是要赢得全国各方的同情,以求得多助。蓂赓(唐继尧号)身为地方大吏,如果率军出征,很容易引起邻省认为是假名侵略,过去滇军扰川已有猜疑,今若不避嫌,更容易被袁世凯挑拨,中其反间,所以统军出征应由我和协和(李烈钧号)。至于坐镇后方领导军政府重责,蓂赓万万不可谦让。”蔡锷的这番话非常感动人,他自己也泪随言下。于是,与会人士一致鼓掌赞成。

蔡锷毕生致力于救国救民,却英年早逝。他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苏莉 整理)

相关专题:民族魂 奋斗曲——三湘浩气壮河山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