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贫困高地——张家界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

2018-12-12 09:28:3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宁 奎] [编辑:欧小雷]
字体:【

决胜贫困高地

——张家界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


美丽的乡村风光。胡家茂 摄

▲吊脚楼前,土家族村民看到家乡变化喜笑颜开。 张明涛 摄

▲原汁原味的剁辣椒在市场深受青睐。 张明涛 摄
▲为贫困群众进行免费医疗服务。 邵颖 摄
贫困村以传统民俗庆丰收。 向韬 摄

宁 奎

12月6日,桑植县人潮溪镇李坪村村民谷克杰带着爱人,爬上了村里最高的山头。看着阳光洒落这座山间村落,他朝着家的方向开心地呐喊了三声。

20多年前,搭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南下务工3年,娶回了现在的妻子。如今,因为精准扶贫,儿子通过电商向大城市售卖家乡的农产品,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一个月后将迎娶未婚妻。

两代人的经历,正是40年来,张家界人生活越过越幸福的写照。

张家界这40年的发展,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扶贫史——从纯靠农田“捞收入”,到系上领带坐在高档办公楼谈生意;从出门全靠一双腿,到坐上飞机赴聚会;从餐桌全靠地里种,到吃遍东南和西北……

“精准扶贫,是改革开放精彩延续。”张家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虢正贵说,近年来,张家界秉承改革开放的开拓者精神,依托市情实际,锲而不舍地攻坚克难,探索出一条具有张家界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截至2017年底,张家界累计脱贫20.8万人,退出贫困村140个,贫困发生率由20.1%下降到6.8%,武陵源区于2016年率先实现整区脱贫摘帽。今年年底,预计还将减贫7.9万人,180个贫困村出列,永定区、慈利县实现脱贫摘帽。

旅游扶贫 ——

美丽山水长出致富果

建市以来,张家界每一步的发展无不与旅游息息相关,每一次旅游新举措,又无不与当地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众息息相关。

“40年前,这里是一片片荒地,连粮食都不肯长。”站在武陵源区溪布街的一座民宿阳台,面前索溪河流水潺潺,建筑流光溢彩,游客摩肩接踵,居民邓长生感叹,是旅游让当地人从“靠天吃饭”,转变为“借山吃饭”,“‘旅游饭’吃不尽,吃得香。”

数据佐证——1988年武陵源建区时,全区近4万人口几乎均为贫困户;到2016年,贫困发生率仅为0.13%,当年全区整区脱贫。

“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这是外界对张家界的美誉。这里拥有景区景点300多个,其中有19个国家等级景区。但同时,这片美丽的土地也是深度贫困区。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引擎?

“打造旅游扶贫四轮驱动,形成旅游扶贫十大模式。”张家界市委副书记刘绍建表示,通过不断探索,张家界旅游扶贫成效越来越明显。“四轮驱动”,即旅游线路扶贫、旅游景区扶贫、旅游商品扶贫、旅游就业扶贫四条路径,“十大扶贫模式”为“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旅游风情镇+配套产业+乡村旅游+农户”、“基地+农旅文旅产品+农户+旅游购物+综合培训”等。

于是,在慈利县苗市镇黄花溪村,原本毫无利用价值、杂草乱生的怪石坡,却带来了一拨拨游客。村民们发现,小卖部生意好了,家里的农产品能卖钱了,熬一桶凉茶支个摊点就能赚钱……

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蕴,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梭子丘村通过整体建设,打造出白族风情小镇,成为张家界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节点。游客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旅游扶贫,让美丽山水长出了致富果——2017年,张家界旅游业增加值为312.4亿元,占全市GDP的55%;帮扶脱贫48754人,其中旅游扶贫脱贫21505人,帮扶脱贫贡献率为44.11%;农民可支配旅游收入34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的43%。

田间地头做产业,唱着山歌搞旅游。

如今的张家界,年轻人纷纷“归巢”,“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随之减少。旅游扶贫照亮了山村的夜空,也点亮了贫困群众面向崭新未来的“明灯”。

产业扶贫 ——

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门路

12月4日至5日,由省内外20余家主流媒体组成的“一县一品”记者采访团,访遍张家界广大农村。记者们感叹,张家界广大贫困地区正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已经成为脱贫攻坚强大的内生动力——

在永定区的莓茶园里,闻得见茶味清新,看得见茶农笑颜;在武陵源的土家刺绣坊里,瞧得着绣品的精巧,听得见绣工的满足;在慈利县的柑橘园里,品得到柑橘的美味,感受得到果农的甜蜜;在桑植县的萝卜基地,尝一口萝卜的回甘,听一段老百姓的致富经。

近年来,张家界按照“一县一特、一县一业”的产业扶贫思路,大力发展大鲵、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产业,积极打造“旅游+农业”的全产业链,做强做优贫困村的特色产业,形成了具有“张家界特色”产业扶贫新格局。

截至目前,全市蔬菜基地面积达到32.5万亩;新增大鲵58.7万尾,累计发展大鲵270.7万尾;新增茶园面积1.3万亩,累计达12.48万亩;新增水果面积1.1万亩,总面积56.9万亩。

“改革开放前,土家人织锦仅仅为家用。”“乖幺妹”土家织锦品牌负责人丁世举说,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两年来,精美的土家织锦深受市场喜欢,还远销澳大利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织锦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的是农民增收——1400多户贫困户分红154万元,人均增收1100多元。

龙头企业带动、园区带动、合作社带动、经营户带动和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的五种产业扶贫模式,有效地发挥了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头雁”作用,打造出产业扶贫的“张家界品牌”。

与此同时,张家界还大力发展贫困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 推动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相互参股,大力推广土地、资金、技术、农宅和集体股权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着力解决贫困户参与度低、受益对象不精准等问题,让贫困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股份红利,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产业扶贫之路。

兜底扶贫 ——

阳光工程筑牢脱贫根基

12月2日,桑植县利福塔镇舒家坪村“阳光院”,暖阳下,几个村民散着步,说着如今的幸福生活。在这两年里,他们陆续从破旧的老屋中搬出,住进了政府提供的新房。

像这样的“阳光房”,张家界已建成2000套。“阳光房”的住户,是从“老弱病残”、无房或危房又无自我发展能力的农村特困家庭中严格筛选的。“一户一套,集中建,免费住”,每套30至60平方米不等,厨房、卫生间和简单家具一应俱全。根据不同贫困对象,张家界市在对“阳光院”住户开展民生救助和帮扶兜底的同时,对拥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针对性地扶持生产和安排就业。

预计到2020年,张家界市建设“阳光院”320个,住房3200套,解决8000多无房、危房贫困户住房问题,彻底兜住贫困人口脱贫底线。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是许多困难群众所面对的无奈现实。

在张家界,全市有25636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场病,很可能会让已脱贫户返贫、贫困户更贫。如何力阻“病根”变“穷根”?张家界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让“阳光医疗”普照贫困群众。

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是在区县一级将各部门的救助政策统筹整合后,与“一站式”结算平台相结合,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民政医疗救助、财政兜底等五重医疗保障整合到同一体系,确保贫困群众能够最大程度享受到医疗扶贫红利,夯实了靶向扶贫的政策基础。

“病治好了,高兴。结完费用,更高兴。”慈利县金岩乡三元村建档立卡户杨松玉,出院一到家就跟来探望他的亲朋好友讲述党的好政策,住院总费用6.3万元,自己只支付了不到6000元,“没了病痛拖后腿,脱贫的信心更足了。”

“兜牢扶贫底线,筑牢幸福根基。”张家界市农委(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谷文涛说,今年以来,像杨松玉一样在县域内住院,享受到医疗扶贫红利的贫困群众,全市有22433人次,补助总额达到12729.14万元,实际报销比例超过90%。

同时,张家界还大力推进精准扶贫“阳光助学”工程,对全市所有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进行资助,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每生每年资助1000元,大学新生一次性扶助5000元。桑植县还在全省首创从建档立卡贫困初中毕业学生中选拔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扶贫计划”,2016年择优录取50名学生,2017年起每年培养100名,由县政府全额出资,委托长沙师范学院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全科小学教师。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