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宁远新塘村:盘活“一亩三分地” 昔日庄稼汉领薪又分红

2018-12-05 19:13:3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思佳 梁洁钰] [编辑:潘华]
字体:【

九疑山瑶族乡党委书记何开银向媒体团介绍脱贫情况。

华声在线12月5日讯(记者 刘思佳 实习生 梁洁钰)土地流转逐渐成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因此实现家门口脱贫。今天下午,由中央网信办指导,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扶贫办、湖南省文旅厅、湖南日报社主办,华声在线承办的“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全国网媒湖南行媒体团来到宁远县九疑山瑶族乡新塘村,探寻当地如何做好土地流转文章,让土地“流”出特色,“转”出活力,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九疑山瑶族乡新塘村是省级贫困村,地处九嶷山核心景区,辖6个自然村15个小组,有484户175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6户382人。今年4月,整村实现了脱贫摘帽。

“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关键是土地。”九疑山瑶族乡党委书记何开银介绍,2015年起,新塘村两委干部和党员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号召村民将土地流转至村土地流转中心,将全村流转出来的数百亩土地集约使用,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

目前新塘村已流转水田712亩,占全村水田的97.3%。2017年,长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长新水产养殖合作社销售总额达113.2万元,实现利润40万元,预计2018年可实现收入200万元,利润60余万元。“这些利润也均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户帮扶工作中。”何开银告诉记者。

“我把家里的1亩多地流转出来,每年能收获400斤/亩的稻谷,也不愁吃。” 建档立卡脱贫户陈友军开心地和大家分享着他的喜悦。

陈友军是新塘村村民,家中有年迈的双亲需要照顾,一双儿女也正在读书,外出务工不实际,夫妻俩又没有一技之长,全家就靠其种田为生。

土地流转之后,陈友军闲暇之余还在长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鱼塘灵活务工,每月可增加收入1000余元。

新塘村土地流转后建成的水果种植基地。以上图片由彭俊文 杨耿 叶友朋 刘茜玉 摄

2016年,陈友军通过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用于合作社集资建设,每年能领到5000元的分红。同时,他在政府产业扶贫资金的基础上自筹了3万元入股长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能享受至少2000元的分红。

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还能自己入股当老板,又能照顾老人小孩,陈友军别提有多高兴了。今年,陈友军更是投资承包了长新水产养殖基地的20亩地。“政府派专人指导我们养殖技术,养殖成效也很可观,预计一年纯收入一两万。”陈友军说。

值得一提的是,新塘村根据贫困户的贫困程度和群众评议的结果,实行分类管理,将贫困户分为深度贫困对象、易返贫对象、巩固提升对象、稳定脱贫对象等四类。四类帮扶对象都能享受政府的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政策,除稳定脱贫对象外,均有劳务协作交通补贴。对于易返贫和深度贫困对象还将安排副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并分别可领取2000元/人和3000元/人的产业扶贫资金。

“通过分类管理,贫困户可以很直观地清楚自己属于什么类别,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和准,我们也可以因户施策,针对不同类别地贫困户采用不同的帮扶措施,实现帮扶政策的精和准。这样,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何开银表示。

现在,陈友军已经是该村的稳定脱贫对象,年收入可达3-4万。日子越过越红火,去年家里也新盖了2层的水泥房,一家六口有了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如今的新塘村,也利用现有水果种植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农业产业园等,发展采摘、捕捞等旅游体验服务,正在逐步发力向“农业+旅游业”联合发展转变,力争让村民能够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