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遗世独立的高山湿地,藏着湘江的“第一滴水”

2018-10-21 08:42:32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曾晓晨]字体:【  
潇水改为正源后,南岭诸山脉像臂弯一样环抱着它,在L型的潇水源头处,萌渚岭、都庞岭山脉成为了湘江的水源地与分水岭。湘江正源发源于野狗岭大桥河,又以蓝山、宁远境内数座海拔超过1700米的大山,如香炉石、三分石、畚箕窝为共同的水源涵养地。这些涵水的地方,往往是一片生机勃勃的高山湿地或草甸,这也是我们以高山湿地为线索调查湘江水源地的原因。

卷首语

湘江之水“天上来”

这次湘江水源地的调查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一者,山路艰险难行。抵达永州蓝山县湘江源最高一片高山湿地前,山路被雨水冲刷崩坏,挑选4位技术出众的摩托车好手,沿着悬崖边愣是开上了主峰,回首崩坏的路面,唏嘘良久。

二者,山顶水系复杂。虽说湘江源已定在蓝山县大桥河,但潇水有三源,大桥河是其一,另有中河、凌江河,且一直有中河长度长于大桥河的说法,该争议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且在人为引水发电的干扰下(目前凌江河、中河的水都被引到大桥河用来发电),使得湘江源头自然流淌的河床出现断流,让真正的源头成为一团迷雾。

但在4天的山野跋涉中,我们也总结出关于湘江水源地的初步认识。潇水改为正源后,南岭诸山脉像臂弯一样环抱着它,在L型的潇水源头处,萌渚岭、都庞岭山脉成为了湘江的水源地与分水岭。湘江正源发源于野狗岭大桥河,又以蓝山、宁远境内数座海拔超过1700米的大山,如香炉石、三分石、畚箕窝为共同的水源涵养地。这些涵水的地方,往往是一片生机勃勃的高山湿地或草甸,这也是我们以高山湿地为线索调查湘江水源地的原因。

再溯湘江源

遗世独立的高山湿地,藏着湘江的“第一滴水”



▲海拔较高的南岭地区因气候湿润,十分适宜生长苔藓。组图/记者钱烨


▲蓝山县湘江源地形图及记者探访高山湿地路线,底图由童潜明绘制。


韭菜岭高山湿地香薷草。


去香炉石高山湿地偶遇毛花猕猴桃。


韭菜岭高山湿地内的獐牙菜。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句话对于南岭诸山脉而言确实合适。从海拔1805米的三分石(传统意义上的潇水源)脚下眺望湘江源,河床穿过竹林像一条白色的细线,只有翘足细听才能远远地听闻一点极细的水流声。如果把河流比作大树,它的源头就像密密麻麻的根须,根须需要土壤,而水源地则离不开山脉与森林的养护。在人力可以抵达的湘江源头处,奔流的湘江已经变为涓涓细流,而这些水是从数个高山湿地中流下来的。

野狗岭黑冲源,长着海藓的小湿地

面对湘江源诸多的疑点,5年前,《湖湘地理》的记者也曾深入永州蓝山湘江源森林公园去亲自求证,那次探访的结论是,湘江正源发源于野狗岭,并不处于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由香炉石、畚箕窝、三分石形成掌中地区。而真正发源于掌中地区的中河(潇水三源之一),也并未排除是湘江源头的可能。

在湘江正式改为以潇水源为源头后,有关湘江正源的争议一直未能拨清。时隔5年后,我们再次启程,将忽略源头的争议,将重心放在之前忽略的源头区域高山湿地的走访上。

无论湘江源最后发源于哪里,以萌渚岭、都庞岭环抱组成的水源地与分水岭的格局不会变。而在这一众山脉之中,涵养水源的高山湿地是遗世独立的,它们构成了水源地真正的源头,而常常作为水系的外围而被忽略。

10月10日,冒雨登顶野狗岭(官方公布的湘江正源),沿着沟谷拾级而上,这里已经开发为湘江源景区。陪同前往的蓝山县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军在前头带路,大桥河源头水量充沛,偶尔可见落差不大的瀑布。

“国庆的时候下面停满了小车”,李振军开口说。随着湘江源确认在蓝山境内后,当地的旅游业也稍有起色。湘江源国家级森林公园也在扩充林地范围,尽可能地将香炉石、三分石,以及潇水的三个源头区域都划入水源区的保护范围。

“去年年底组织春节踏青,我们首次沿着大桥河走到源头。”李振军不紧不慢地说,“小地名叫黑冲源,是一片长着海藓的小湿地。”

李振军嘴里的海藓是当地人对高山湿地中的金发藓、泥炭藓的土称。南岭山脉海拔超过1500米的洼地处,往往发育着高山湿地,因为海拔高,也常常作为河流的水源涵养地或者分水岭。

以蓝山县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的几座海拔超过1700米的主峰来说,畚箕窝、三分石、香炉石、野狗岭组成了水源地的屋脊。屋脊的南坡发源有大桥河、中河、凌江河,三者都是潇水的源头。屋脊北坡的水流到宁远,最后也汇入到湘江里面去。虽然作为分水岭,却都是湘江的水源地。

据李振军介绍,森林公园管理局在凌江河源头的金鸡岭也发现过“海藓”,“规模比较小,碎片化地分布在山上”。此外,黑冲源高山的湿地也是小而碎的,“这里一片,那里一片,分散在山脊的凹洼处,应该是湘江水源最高的地方”。

湘江源湿地年轻,花岗岩齑粉对涵养水源非常好

为了目睹湘江源头的高山湿地,10月11日我们更换了一条好走的路线。把车开到距离湘江源最近的村落坪源村5组后,换上摩托车,由组长伍志庭在前面带路,翻过一段极其艰险的崩坍路面后,抵达坪源村的集体羊场。

这条路是夏天雨水冲坏的,路面是花岗岩的齑粉,容易陷车,最好的越野车也寸步难行,有些路段则紧挨悬崖,一不小心栽个跟头,滑下去就是遇难现场了。

不得不佩服伍志庭的车技,他与四位摩托车手,沿着路面垮塌剩下的羊肠小道,一路左冲右突好不容易来到山顶。伍志庭开得最快,坐在后背的我实在是捏了一把冷汗,于山腰处回首来路时,唏嘘不已。

沿着坪源村的集体羊场,向上步行40分钟,站在山顶,即可眺望香炉石、三分石。面前的山本地人唤作“公公背媳妇”,是两处巨大的山体,从中劈开。背后就是三分石,远处是隐隐约约的畚箕窝,湘江源地区最高岭,已属宁远地界。

伍志庭带我们去看的高山湿地,属于坪源村的集体林地,虽然已划入蓝山县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的范围内。这片湿地紧挨羊场,占地面积约有20亩,是一处正在发育中的高山湿地。从外围看,形似椭圆形,坐落于香炉石的北坡,水是流到宁远去的,而后注入湘江。熟悉湘江源地形的伍志庭说,周围像这样的湿地有5处之多,有的水流到南坡潇水,有的流到宁远去,只有本地人才摸得清楚这些“烂泥糊”的具体位置与水流方向。

所谓烂泥糊,其实是指湘江源头区域,山体基质花岗岩的齑粉,在长达数百万年的时间里,裸露在山顶的花岗岩在风化、雨水的作用下,坚硬的岩石逐渐分解为齑粉,堆积在低洼处,有时甚至有数米至数十米之厚,对涵养水源非常好。这也是湘江源碎片化的湿地形成的原因。

与南岭山脉,城步境内的高山湿地相比,湘江源头地区的高山湿地还很年轻。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坪源村“烂泥糊”内可以找到的金发藓、泥炭藓的数量非常少,只有在“湖”中间最为泥淖的地方,才看到苔藓横生的痕迹。而相对年轻的大围山高山湿地经钻探测量已有7000多年的发育历史,苔藓群落已达1米厚。

这大约是蓝山县湘江水源地区域内数个高山湿地的群像。与我们此后探访的另一处湘江水源地——韭菜岭高山湿地的境况相同。经湖南地质专家童潜明教授推测,南岭诸山脉的高山湿地的成因与第四纪冰川有关。大约是冰川时期的冰窖洼地遗址,发育苔藓群落后产生。

只是,蓝山、道县两处水源地高山湿地上的植物利群略有不同。由于时值秋季,草木枯黄,坪源村上的“烂泥糊”已尽显秋色。芒草抽出白色的果穗,远望犹如“芦花”。湿地的头部是一片竹林,据伍志庭说是近两年才侵入的,竹林会改变湿地面貌,最终将湿地变为旱地。站在香炉石脚下眺望另一块湿地,俨然已是一片竹林。“湖”中有大蓟属的草本在开花,伍志庭走入“湖”中查看,泥巴深陷到膝盖,湿地的未来是一个未知数。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