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奋斗曲·时代脊梁】陈永忠:围着油茶“钻”一辈子

2018-10-19 06:58:4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孙敏坚] [编辑:曾晓晨]
字体:【

10月11日,陈永忠在查看油茶长势。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孙敏坚 通讯员 李琰卓

陈永忠常说,自己围着油茶树“转了一辈子”。这是他最熟悉、也最有感情的东西。

即便是现在当了省林科院党委委员、经济林果研究所所长,陈永忠也愿意更多地“泡”在田间地头。试验田里,他就像一个老农,对每一棵、每一株、每一系油茶的性状了如指掌。

“摸一摸叶子、闻一闻花香、掂一掂果实,我的心里就无比平静。这是一种割不断的情缘。”陈永忠说。

清苦科研路结出“致富果”

油茶树是我国所特有的、面积最大的经济林树种,被誉为“油中之王”。1985年,陈永忠从中南林学院毕业,被分配到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从事油茶科研工作。

当时,油茶平均每亩产茶油仅3-5公斤,年产值才200-300元,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很低。“一定要培育出一种产量高、收益大的油茶杂交新良种。”陈永忠从前辈手中接过培育高产油茶的“接力棒”。

选择培育新品种,也就选择了一条清苦而又漫长的路。

从发现目标,选择品种,嫁接测定到推广应用……整个油茶育种过程一般要花上15年左右的时间,运气差的话,甚至会颗粒无收。

时间上漫长的跨度,并没吓倒陈永忠。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放弃。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油茶产业处在最低谷,油茶种植面积锐减,科研经费也骤减至4000元/年,一些同事纷纷改行另谋生计,课题组只剩下陈永忠和另一名同事王德斌。

“说没想法是假的。”陈永忠坦然一笑,“但我是学经济林的,只有这一技之长。而且做科研不是整天换来换去就能换出成果的,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力与能力,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独。”

为了收集各种基因资源,陈永忠与同事从湖南到海南,从东北到西北,白天在田间地头开展试验观测,晚上继续进行样品处理、整理材料和统计分析……这一坚持,就是20年。

近万次的杂交实验,上千种的组合淘汰,令陈永忠欣喜的是培育的杂交新品种慢慢茁壮成长。最终,陈永忠和他的团队选育的“湘林系列”油茶良种增产6倍以上,最高达75.5公斤/亩,每亩年产值超过5000元。以此为核心内容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油茶领域的最高奖励。

让油茶帮助贫困户摘掉“穷帽子”

但在陈永忠看来,这些还不够。

“良种油茶不能只种在实验室,要种在大地上,种到老百姓的山前屋后去。”为了加快油茶良种推广步伐,陈永忠和同事们深入研发油茶规模繁育技术,他们集成了栽培良法,完善了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油茶芽苗砧嫁接实现“流水线”作业,效率提高8成多;容器育苗则缩短育苗时间1年,延长造林季节两三个月,成活率提高10%以上;特别是率先突破了苗木生根的难关,使得育苗从大田转移到工厂,一年四季都能像复印机一样“复印”出想要的好苗子。

而一项全新的品种和技术要被乡亲们接受,不是易事。

“科研人员要培育新技术,更要示范新技术。”于是,陈永忠在浏阳市建起200亩油茶试验田,1000多个新品种依次排开,统一栽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附近村民笑话我们:种个油茶比绣花还复杂。”陈永忠回忆说,然而一年后,试验田科学种植的油茶存活率为95%,而村民种植的油茶存活率只有30%。事实终于让村民心服口服,都跑来“要林科院的种苗”。

在陈永忠看来,这些仍旧不够:“要让油茶帮助更多的贫困户摘掉‘穷帽子’。”

于是,陈永忠又带着他的油茶芽苗和砧嫁接技术,来到国家级贫困县——邵阳县当起了科技特派员。从油茶籽沙藏、芽苗砧嫁接、消毒,到移栽、杀虫治病、苗木培育……陈永忠手把手地将技术无偿传授给一拨又一拨来取经的茶农。同时,他制订油茶栽培技术管理的周年历图册,将油茶早期树体培育简化为“下清脚枝、上控顶梢、中间密枝”的三部曲,简便易学,让群众一看就能掌握和实施。

在他和同事的指导下,郴州、永州、怀化、湘西等地的一大批油茶种植户走上了致富路,老百姓兴奋地唱起歌来:“一亩茶山百斤油,娶妻生子不用愁;百亩油茶万斤油,又买车子又盖楼。”

如今,陈永忠主持和参与选育出油茶新品种共80多个,湖南每生产100株油茶苗木,就有92株来自他们的油茶良种。品种还推广到江西、广东、贵州等省份,共新造油茶林400多万亩。

陈永忠仍未停步。“我们研究发现,油茶树浑身都是宝,茶壳、茶枯都有用。光将茶油开发成护肤品和保健品等,每亩产值能翻好几番。”他细细数来,满脸兴奋,“我围着油茶树转了一辈子,也钻了一辈子。钻得越深,越觉得有味,越要继续钻下去。”

相关专题:民族魂 奋斗曲·时代脊梁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