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阳光明媚,秋高气爽。走近邵阳市绥宁县关峡苗族乡插柳村,只见一条“中国.绥宁插柳文化艺术园”的广告墙特别醒目,喝了苗族姑娘递上来的拦门酒后,进入村寨,仿佛来到了长沙后湖,高地美术馆、文化广场、艺术家工作室、艺术餐厅、艺术客栈等逐渐进入视线;广场周边一大片荷塘里,枝枝残荷在低头回忆着夏日的热闹;荷塘外边,青绿兰溪水静静流淌,成片苗寨依山傍水而筑,山上古木参天,翠竹成林。
苗寨已成艺术村。
插柳村是湖南师范大学对口帮扶对象。这是个大村,由原插柳村、岩头村、文家村、农科站合并组成,共3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000余人,其中有贫困户201户,贫困人口782人。
自2015年4月来,湖南师范大学充分发挥人才、学科、文化艺术教育优势,结合当地自然风光、苗寨特色、民俗风情,积极探索“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取得明显成效,昔日贫困村如今成了文化村、艺术村、脱贫攻坚示范村、旅游旺地,全国30所高校在此设立写生基地,村民收入可观,脱贫致富不再是梦想。
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在写生。
“以购代捐”让多方受益
今年3月来,湖南师范大学积极贯彻省委领导有关指示,大力实施“以购代捐”,以插柳村为重点,面向绥宁县采购农副产品,倾情助力脱贫攻坚。
8月25日,在全省高校服务地方攻坚推进会上,该校作为全省首批试点“以购代捐”计划的10所高校之一,校长蒋洪新与绥宁县人民政府县长罗玉梅签订了《湖南省高等院校与贫困县“以购代捐”校农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到2019年8月25日,采购绥宁县农副产品1000万元。
9月13日,学校党委研究决定采购绥宁县中秋、国庆“以购代捐”物资100万元;9月21日,学校选定了绥宁的东山红提、绥宁优质稻精装大米、贵太太精装双低菜籽油、绥宁干笋,作为师大中秋、国庆“两节”的采购物资;9月26日,校党委书记李民赴绥宁县实地考察“以购代捐”相关企业和合作社的资质和运营,并对采购物资的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9月28日,从绥宁县采购的105万元节庆物资陆续送到湖南师范大学。
10月11日上午,罗玉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购代捐”实现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可有效打通农民与市场对接的“最后一公里”,解决制约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
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廖志坤认为,“以购代捐”是产业扶贫的一种创新,多方可受益,农户、企业、当地政府自不用说,学校也可采购到放心、环保、绿色的菜、米、油,同时也献了爱心、做了善事。
湖南师范大学校工会常务副主席余英介绍,下一步,学校将依托校后勤集团超市,成立学校购销平台,设立“湖南师范大学帮扶绥宁县(插柳村)农副产品销售专柜”;10月底,学校将召开落实“以购代捐”工作协调会,研究后续的采购实施方案,确保如期圆满完成年度的采购任务。
种养殖大户带动72家贫困户脱贫
事实上,除精心打造艺术特色外,湖南师范大学还大力推进插柳村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先后建成1000亩大棚蔬菜基地、500亩太空莲基地、荷鱼共生科技示范基地,成立了多家专业蔬菜种植和家禽养殖合作社。
有了好产品,学校又想方设法找销路,与步步高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农产品产销和加工协议,插柳村的农副产品第一次规模化走向全国市场,年销量逾千万元。同时,在省里明确提出高校对贫困县“以购代捐”之前,该校早已实践,尽力为村民排忧解难。
荷鱼共生科技示范基地。资料图
湖南师范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向兵表示,“以购代捐”让学校加入了采购队伍,村民农副产品销售多了一条渠道,收入多了一份保障。
插柳村种养殖大户龙宪贵对此深有体会。2013年,他和48个人合伙,共投资105万元成立了一个蔬菜种植合作社,可连续3年,都因销售问题导致严重亏损,其中16个股东退出不干了。2016年,学校联系步步高到插柳村来定点收购后,情况才开始好转。今年元月,合作社萝卜大丰收,步步高收购之后,还有约7万公斤滞销,学校决定全部收上来,送到当地企业加工成萝卜丝,贴钱包装运到学校。
如今,龙宪贵负责的合作社已成气候,收购了另外4家合作社,种养殖面积也由最初的300亩扩大到2200亩。“以购代捐”大张旗鼓地进行后,今年国庆前后,他已送了1680只鸭子到湖南师范大学后勤服务餐饮中心,本地才卖24元/公斤,学校收30元/公斤,还报销运费。目前,他打算实施稻田养鱼、小龙虾项目,水面共280亩,学校已跟他联系好了企业,为他免费提供虾种苗100万只,养大后全部回购。
合作社养殖基地。
合作社产销两旺为贫困户带来了切实收益,已带动72户脱贫。龙宪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贫困户以5万元贴息贷款入股,有5000元扶贫补助,年底有分红,在合作社打工有工资,土地出租有租金,1户两口子在合作社年收入5万元左右。
采访结束,夕阳西下,落霞飘金,热情大方的插柳苗族女子邀请我们跳起了竹杠舞,在欢乐明快的节奏中,一个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美丽新农村渐渐散发出了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