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奋斗曲·时代脊梁】访湘潭大学95岁退休教师沧南

2018-10-16 06:31:2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肖畅] [编辑:刘茜]
字体:【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访湘潭大学95岁退休教师沧南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见习记者 肖畅


在书堆里耕耘的沧南。 王成奇 摄


10月10日,一阵秋雨过后,窗外的风显得格外阴寒。凌晨4时,湘潭大学东坡村9栋3单元1楼的灯,像往常一样亮着。

一点燕麦片,一杯牛奶,一个鸡蛋,95岁哲学系退休教师沧南吃完早餐后,径直坐在了书桌前。这位已经在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潜心探索了40年的老教授,依然像个初学者一样,一手捧着《毛泽东方法学》,一手拿着放大镜,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1974年,湘潭大学恢复立校。1977年,53岁的沧南响应党中央号召,毅然放弃原来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来到湘潭,支援湘大建设。

“学校里没有图书馆、没有教室、没有教职员工宿舍、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沧老说。可即便是头顶蓝天、脚踩黄土,睡农家、点油灯,边劳动建校、边教学科研,沧南与其他600多名初创者一起,在贫瘠的荒山土坡上,硬是肩挑背扛建起了一座大学城。

时钟转到了2018年10月10日上午7时许,沧老起身,披上一件灰色外套,拿起放在门口的拐杖,出了门。虽患有腿疾,步履蹒跚,可满眼的青翠樟树,鼻尖的桂花溢香,耳际的琅琅书声,仍让他兴奋不已:“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倍感亲切。红色血脉将会在这里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1978年,刚到湘潭大学任教不久的沧南就建议哲学专业招收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生和建立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室,校党委同意了这个建议。在沧南的推动下,学校1979年开始招生,1981年成立哲学系,由此开创了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广阔天地:

他主编《毛泽东哲学思想》《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等多篇著作,撰写《实事求是,是一个多侧面的理论体系》等百余篇论文。其中,《毛泽东方法学》一经面世便获得良好的学界反响,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成果”。2004年,湘潭大学成立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如今,该校已成为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重镇”。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沧南还培养了彭国甫、廖小平、刘国华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很多已成为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

“爷爷,早上好!”10日早上沧南行至秀山时,他的思绪被一声清脆的招呼声打断。

“哦,是吴璇,又在这里晨读啊,好!好!好!”沧老边点头边笑着。

原来,正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的吴璇,是大学期间通过向沧南求教一篇论文而相识的。

“只是一篇‘小文章’,爷爷却认真研究,还用红笔作了详细的批注,这让我深受触动,希望毕业后能有机会留在这里,像爷爷一样钻研学问!”吴璇说。

散完步回来已是8点多,沧老又坐在了书桌前。

1米见长的书桌上,摞着各种书籍和资料,只在正对着窗的位置,留出了一小块“空地”。沧老埋着头翻着一本近5厘米厚的古诗词,右手边是100多页的手写笔记,近5万字,写得密密麻麻。

“我虽已鲐背,也不敢停下思考,还想在诗词中摸索点哲学的意蕴出来。”沧老说。就这样,他在书桌前一直忙碌到了中午。

午休过后,沧老的原硕士研究生、现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学院)执行院长颜佳华教授,以及碧泉书院党委副书记黎益君前来串门。

一阵寒暄过后,颜佳华说起了当年的学习时光。

“沧老对我们是又严又爱,我们发表一篇论文,他自掏腰包奖15元,那时候的15元可够得着我们用上1个月了!”

“当时有一些西藏的同学不适应湖南的生活,打起了‘退堂鼓’,沧老就一个一个做思想工作,其中有好几个后来还入了党……”

沧老也不插话,只坐在一旁,眯着眼笑着。

“沧老,资助贫困学生的奖学金已经收到了,感谢您!”黎益君说。

“好!好!好!”

原来,早在2015年,沧南就将他60多年间所集的新中国邮票卖掉,把所得的20万元全部捐给了哲学系,以此作为贫困生的助学金。今年9月,他又从6张不同的银行卡里再次支取20万元,以“湘大人”名义捐赠给了学校。而这20万元,本是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担心他生活不富裕而自动筹集的……

临走前,沧老送了记者一本《沧年往事》。这位有着62年党龄的老教授在书中写道:“共产党人只有一种人生观,没有离退休后的第二种人生观。在职也好,离退休也罢,都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和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奋斗。”

相关专题:民族魂 奋斗曲·时代脊梁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