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县长寿镇:酱干传奇 名将乡愁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张脱冬 屈艳
一江两岸,碧水青山。大山深处的平江县长寿镇,是著名的“将军之乡”,也是闻名遐迩的“酱干之乡”。9月16日,记者造访长寿古镇,正值黄豆进入丰收季节。一粒粒饱满的黄豆,从田头走进作坊、生产线,然后带着泥土的芳香、乡愁的味道,走出山门,书写着革命老区“走出去”的崭新传奇。
一片酱干,一部历史
让时光回流到清咸丰年间。长寿街居民何维丰,将剩菜汤里捞出的豆腐皮,用卤汁卤好、炭火烘干,便成了新食品。后来著名的“长寿酱干”的第一页历史,就这样写就。
何维丰在长寿街上开了一家酒店。当时的下酒菜,多为花生米和猪头肉。何维丰想,乡人爱吃豆腐,要是豆腐能做成冷碟下酒,生意不是更好吗?他将特制的豆腐干用鸡汤、茴香、桂皮等卤制后,再用炭火烘烤,让其入味,终于生产出了方寸大小、铜钱厚薄、乌黑油亮、芳香四溢的豆腐干,取名“多珍五香酱干”。每10片酱干用棉线一箍,谓之一筒。由于味道醇美、耐嚼爽口,酒客们喝完酒总还要带几筒回去。这样一来,长寿酱干便有了酒一样的魅力。
民间传说,清代书生赴京赶考,殿试时,纵论三湘特产,特别提及五香酱干,皇上闻之,御点进贡。为了让皇上嫔妃们尝到鲜美的酱干,常常是官差千里快骑,日夜兼程专送。当时,五香酱干名震中原。
一种文化,一抹乡愁
年过半百的何光伟,是长寿酱干第四代传承人。他说,他一直传承着祖辈的技艺,尤其是桂皮、八角等佐料都来源于大山。母亲一直嘱咐他:“这些东西还是山上的好。”
长寿酱干,吃起来容易,做起来颇费周章。何光伟说,一粒粒黄豆经石磨出浆,做成酱干就像一场接力赛,包括点卤、压榨、分割近20道工序。卤汁配料均产自山林,有八角、茴香、肉桂、桂皮等,共计26味香料。上色后的香干入鸡汁汤锅加煮入味,出灶即浸润在麻油中。“豆香、卤香、烤香、鸡肉香、芝麻香”,乃称“五香”。
彭军做酱干已20多年,彭家与何维丰家族是亲戚,做酱干的手艺沿袭先人。“在长寿镇,几乎每家每户都懂一点做酱干的手艺。”学手艺时,酱干师傅常挂在嘴边的是“一斤黄豆十斤水”的配比。用地道的高山黄豆、连云山石泉水,经过三卤三烘,才能变成酱干。
“豆腐挤压成干子后,再放入土鸡熬制成的卤汁中浸泡。土鸡要熬煮到什么程度?就是骨头丢在地上狗都不吃,因为已经没有一点味道了。”原本记忆酱干厂负责人缪宏称,采用本地土猪、土鸡,每公斤酱干要增加6元成本,但只有走高端酱干路线,才能真正凸显酱干的口味。
长寿镇自古崇文尚武、英才辈出,走出了张震、刘志坚、方强等12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和10多位省部级干部,留下了“一街四顾委,五里十将军”的美谈。这些远在异乡的游子们每次回家,总要尝尝长寿酱干,总是喜滋滋叹道,还是家乡的老味道!
一支劲旅,一个品牌
时光依旧流逝,长寿酱干渐渐香遍湘鄂赣边区,成了平江一大特产。
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私合营,长寿供销社聘请何维丰后人为技术员,扩大酱干生产。很快,以其独特的风味,酱干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后,何维丰后人注册并开始了“多珍酱干”的生产加工,成为长寿镇第一家酱干个体工商户,1994年注册了“多奇酱干”商标,2004年拥有“多珍”商标权。何光伟说:“那时酱干卖得好。把窗户打开一半,外面的人递钱,里面的人出货,外面经常排好长的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长寿镇的酱干手艺人纷纷干起了酱干生产个体户。原本记忆酱干厂还在厂房前搭建展厅,厅内摆放小型石磨机、摇机布等制作工具,让游人体验产品制作过程。他们与多个电商平台合作,直销原味酱干。
走出山门天地宽。平江酱干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冒出。该镇镇长吴友谊称,平江在外地从事酱干加工、销售人员有10万余人;全国50%的城市都有平江酱干生产厂,80%的超市都有平江酱干上架。2012年,“平江酱干”获评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一个地标,一条“巨龙”
近年来,长寿镇依托酱干品牌,发展生态农业、食品加工业、观光旅游业,推进“公司+园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创建了2.6万亩大豆基地,参与种植的农户达1万余户。
长寿酱干对长寿镇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真正发挥了用好一个地标、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作用。目前,镇内酱干加工厂27家、作坊62家。2017年,该镇豆制品深加工产业总产值达3.6亿元,从事酱干产业生产及销售人员年均收入达3.6万元以上。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目前,长寿镇正在探索建设集群化产业园区、专业化规模市场、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有机农产品示范区、长寿酱干传统工艺加工示范区、观光休闲旅游示范区、长寿酱干特色小镇“三区一镇”。长寿镇党委书记尹佑祥表示,巨龙腾飞会有时。
■点评
徐亚平
平江长寿镇的酱干,从大山深处走向了全省、全国,乃至名扬海外。究其成功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保持了传统工艺的原汁原味,并在此基础上有大胆创新;二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组建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企业。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深入挖掘传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应新的时代要求大胆创新,才能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从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