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在三湘】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四):内生动力带来“核裂变”

2018-08-22 08:35:3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夏博]
字体:【

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四)

石门331个行政村,每个村每年确保有20万元的产业发展扶持基金,用于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小产业,由此产业——

内生动力带来“核裂变”


石门山区贫困群众在高山顶上散养的马头山羊。

贫困群众散养的石门土鸡走俏全国。

石门柑橘成为贫困群众的致富“金果”。

蜜蜂“保姆”开启甜蜜生活。

烟叶丰收了,烟农喜上眉梢。

周勇军 肖洋桂 李杰 卜云 李飞 张友亮 蔡政

精准扶贫,产业是根。

在湖南,村级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则是石门的首创。

近3年来,该县筹措1亿多元产业发展扶持基金,通过以奖代补,扶贫不扶懒,激活广大贫困户勤劳脱贫的内生动力,形成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的脱贫新格局。

扶持基金,就像“核裂变”中的中子,在它的作用下,贫困群众自身释放出巨大能量,汇入致富圆梦的时代潮。

扶贫不扶懒 帮穷更帮勤

“张伟,今年种这么多烟叶,又要发财了吧?”8月7日上午,笔者来到石门县维新镇观峰山村采访,村民张伟正好请来了10多名乡亲烘烤烟叶。村民打趣问他,张伟笑着说:“今年种了80多亩,是去年的两三倍。现在政策好,种烤烟有奖励,恨不得再多种点。”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石门县探索创新精准脱贫思路,在全县331个村(社区)成立了产业发展扶持基金,采取“县财政拿一点、村集体收入切一点、社会爱心人士捐一点、后盾单位帮一点”的方式,确保各村基金不少于20万元,基金主要用于传统种养业奖励,多种养者多奖励,少种养者少奖励,不种养者不奖励,一举破除了贫困群众惯有的“等靠要”思想。

观峰山村深处大山,村民们习惯了“养牛种田,养猪过年,养鸡换个油盐钱”的生活。张伟不满20岁时就外出营生,可无一技之长,收入不高。母亲常年重病在身,全家挤在几十年前筑起的土屋里,一贫如洗。

2015年底,厌倦漂泊生活的张伟回到家里,当时村里正在宣讲种养有奖政策。2016年初,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20亩烟叶。刚种不久,就拿到7000块钱的奖励。到年底,烟叶创收达3万多元。2017年,尝到甜头的张伟又种了30亩烟叶,两年就脱贫摘帽。今年37岁的张伟说,现在新房建起了,就等装修好,娶妻成家过好日子。

产业扶持基金激活的不只是一个张伟。2016年正月,皂市镇十坪村村民李思霞听说种养有奖政策后,跑到村支部书记张先泉家确认,张先泉向她打了包票。回到家,她就和家人商量,决定把全部积蓄用来搞养殖,当年就养了80只羊、200只鸡、6头牛、2头猪,年底兑现奖补政策时,拿到1.17万元奖励。两口子觉得,这奖励更像是“天上掉下来的”!

张先泉介绍,奖励基金实施第一年,村里奖了119户,去年奖了160多户,今年将有270户村民分享这20万元奖金。伴随着以奖代补,贫困户的养殖规模不断壮大,仅土鸡一项,2016年,全村只有3000羽,今年达到了1.3万羽。

“扶贫不扶懒,帮穷更帮勤。其实,只要人不懒,多种几亩脐橙、多养几头猪,何愁不能脱贫致富?”维新镇党委书记唐汇池说。

产业扶持基金点燃了全县贫困户的种养热情之火,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激发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观峰山村贫困户覃道兵,2016年以前一般养两三头猪,经奖补激励,去年扩大规模,养了10头,两年就脱了贫。今年,他又养了20头。

村村有产业 户户可增收

8月7日,笔者在维新镇、皂市镇等地采访发现,贫困村村村都有特色产业,户户都有收入来源。在观峰山村,在一望无际的烟叶田里,村民们忙着采摘烟叶;在阳峪虎村,山腰上的茶园随山势蜿蜒,一垄连着一垄,一片接一片;在重阳树社区,道路两旁的山地里,脐橙树上硕果累累,树枝都压得弯了腰。

见到维新镇重阳树社区贫困户盛孝解时,他正在地里管护脐橙。70多岁的他,干不了重活,以前只能在1亩多责任地里种点蔬菜自己吃。扶贫工作队驻村后,给他送来了脐橙苗和肥料。果苗种下后,还领到900元奖励。这种好事,老人平生第一次遇到。去年,他又拾起锄头开荒1亩多山地栽种脐橙。今年,三年前栽种的脐橙开始挂果,预计收入3万多元。看着满树的果实,老人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随行的镇党委书记唐汇池说,近年来,维新镇在利用500多万元村级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激活群众内生动力的同时,还立足长远,引导群众发展脐橙、烤烟、魔芋、无患子、油茶、葛根等产业。大兴场、重阳树、中渡水等村(社区)以脐橙为主;崔家井、金陵坡村以油茶为主;峡峪河、观峰山村以烤烟为主;范银湾村以板栗、核桃种植为主;毛家坪村则以无患子产业为主,形成了村村有特产、户户有收入的精准脱贫新产业。

令人欣喜的是,产业扶持基金激活了贫困户,脱贫了的贫困户又带动了身边的贫困户。雁池乡大路口村贫困户覃事福,因病丧失劳动力,2015年,在基金扶持和扶贫干部帮助下,搞起了岩蛙养殖,2016年产值就达8万多元,两年摘掉了贫困帽。现在,覃事福扩大了岩蛙养殖规模,吸纳16户村民入股,一起勤劳致富。

蒙泉镇两河口村的李文平,是全村有名的贫困户。2016年,在基金奖补政策激励下,他搞起了农村休闲旅游,通过网络和微信平台,推介当地三十六宫、四十八寨、七十二殿等旅游资源,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李文平带领贫困户佘协忠等人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收益十分可观。包括他自己在内,全村10多户村民都实现了脱贫致富。

石门县扶贫办主任李平介绍,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的目标,石门全县所有的贫困村都发展了1个以上主导产业,有的村同时发展了好几个大小产业。

南北镇大城村拥有茶园面积2000多亩,茶叶加工厂11家,年总产值600万元;太平镇竹儿岭村利用村里产业扶持基金,引导和奖励100多贫困户发展黑猪产业,每个贫困户的养殖规模和收入实现了翻番。白云镇白羊山村的魔芋,三圣乡百红村的麦芽糖,南北镇薛家村的岩蛙,罗坪乡长梯隘村还荣获了“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殊荣。

小产助大产 脱贫又致富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产业扶持基金激励下发展起来的小产业,谱写出了石门攻坚脱贫的“大文章”。

柑橘是石门传统支柱产业,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广大橘农以奖补为契机,进行产业改良升级。种植一棵脐橙树有奖,改良一蔸树苗有奖,开垦一亩山地也有奖。在产业帮扶基金奖励政策引导下,维新镇的脐橙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万多亩,产值可达2亿多元。全镇脐橙种植规模、产量均为常德之最,成为远近闻名的“脐橙之乡”。

石门还充分利用山区特点发展茶叶。通过奖补政策,罗坪乡茶园面积扩张到2.4万亩,壶瓶山种茶达3万亩,雁池、所街、南北镇、东山峰、磨市等乡镇的茶叶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全县茶园面积已逼近20万亩,年产干茶2万多吨,茶旅综合产值10亿多元,茶叶出口突破5000吨。今年7月下旬,投资上亿元的石门县垚泰峰茶叶出口项目开工建设,多条眉茶和红茶生产线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1.5亿元。

蜜蜂,是石门的新兴甜蜜产业。以前,农户养蜂缺技术,没规模,产品也没有销路。奖补政策实施后,代养一桶蜜蜂奖励300元,自养一桶奖励200元。短短几年时间,全县养蜂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上百家,蜂蜜5万多箱,产值超亿元。“蜜蜂保姆”当年脱贫,“蜜蜂大户”长久增收,“放养蜜蜂助推脱贫”的做法还成为全县产业扶贫的典型。

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激活了埋藏在石门广大贫困户内心深处多年的“内生动力”,裂变为争相脱贫、实干脱贫、自我脱贫、早日脱贫的巨大能量和实际行动。据来自石门县扶贫办的消息,全县300多个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中,150个村有柑橘产业,带动了8343个贫困人口脱贫增收;117个村有茶叶产业,带动13000多个贫困人口脱贫增收;164个村有养殖产业,其中土鸡产业带动了12380人脱贫增收,猪(香猪)产业带动15308人脱贫增收,牛羊产业带动6787人脱贫增收;64个村有林业产业,带动了10250个贫困人口脱贫增收;29个村发展了蜜蜂、岩蛙等特种养殖,带动2572人脱贫增收等。

贫困村的产业覆盖率达到100%,对低收入人口的带动效应达到95%以上。

(本版图片均由石门县委宣传部提供)

相关链接:

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一):进村过梳子 入户过篦子

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二):点亮一盏灯 亮了众人心

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三):让党旗高扬在脱贫攻坚战场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