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综述(中):绿色治理,共饮一江清水

2018-08-22 08:00:5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孟姣燕 黄婷婷] [编辑:夏博]
字体:【

绿色治理,共饮一江清水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综述(中)

一群麋鹿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2017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孟姣燕 见习记者 黄婷婷

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滚滚向东的长江水,千百年来,涵养着沿江生态,养育着亿万百姓。

近一个月来,湖南日报记者随“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团沿江采访,行经11个省市,目睹长江两岸山清水秀,近距离感知各地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的新作为与新进展。

凝聚共识,环保理念深刻嬗变

横穿东中西,辐射南北方,长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自然与经济社会大系统,构成一条独有的自然生态及经济发展带。

然而,多年的高速发展,令这片承载着20%左右国土面积、40%以上中国人口的流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重化工围江”、过度捕捞、非法采砂、污水排放……让这片土地上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昔日大干快上、追求规模与速度的发展模式,已然走到尽头。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为长江经济带奠定了绿色发展的总基调。

长江经济带紧念环保紧箍咒,“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给那些只问发展不治污染的地方,泼了一盆冷水,绿色发展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成为各级政府思考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表示,环保有三个阶段:一是怨环保,二是干环保,三是爱环保。转变意识付诸行动,不是一朝一夕,而要久久为功,落实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处理环保与发展的关系。

沿途采访,“生态优先”理念的转变令人印象深刻——

在万里长江第一湾云南省丽江市石鼓镇,“金沙江柳林”不仅保持了水土,还增加了农民收入。从偷偷砍树,到提到栽树扭头就走,再到每年自发植树,石鼓镇的农民从思想到行动,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在重庆长江干流,清漂作业让库区的河道变得更加干净,清漂工人日复一日和垃圾“赛跑”,“如果没抓住,垃圾就会往下游‘跑’。看地图,咱重庆位于长江上游,上游就该有上游意识。”

联动治水书写新篇章。全国首轮跨省生态补偿试点2013年在新安江启动,安徽、浙江两省以水质“约法”,共同设立环境补偿基金。上游的安徽,因水源保护给力,获得了下游浙江的生态补偿;而下游的浙江,得一汪高品质千岛湖水而乐得掏钱。

治理污染、修复生态,沿江省市频出实招

采访团在岳阳市城陵矶新港区采访时,天欣砂石码头正在完成最后的拆除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自5月底以来,岳阳市全面启动长江岸线港口码头“关停并转”专项整治行动,已关停42个码头泊位,收回岸线10余公里。

蓝天白云,江碧草青,长江岸线湖南段焕然一新。

不仅仅是湖南,治理污染、保护水资源、修复生态,“共抓大保护”已在沿江11省市铺展开来。

滇池,是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上世纪90年代后,城市快速扩张,农业、工业及生活污染都向着滇池排放,滇池水质恶化至劣Ⅴ类水平,“高原明珠”黯然失色。

痛定思痛,云南对滇池实施抢救治理。近几年,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治理等“六大工程”为主线的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滇池水质达到Ⅴ类。

在长江进入江西的第一站瑞昌梁公堤段, 一年前还是废料乱堆、灰尘乱舞。为了“一岸翠绿”,2017年九江市拆除非法码头74座87个泊位,并全部组织了清场复绿。如今,长江江西段柳树、芦苇在江堤下迎风轻舞,生机盎然。

水中的问题,根子在岸上,生态治理水岸相连。安徽省着力构筑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重点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染、进园区等“七大行动”;万里长江第一大岛崇明岛,一个个乡村都有了红黄绿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村民都在家先把垃圾分类打包再丢弃,生活污水处理也实现了村村全覆盖。

生态好不好,看鸟的翅膀往哪飞,鱼的尾巴往哪儿游。

“长江之肾”洞庭湖,再次发现彩鹮、鹰鹃、雕鸮3个新鸟种,2017年至2018年越冬期东洞庭湖栖息的水鸟数量,较上年度增加了18.9%。

来鄱阳湖的越冬水鸟种类有增多趋势,2017年至2018年越冬期,共监测到74种水鸟,为近10年的最高值。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记录的鸟类达312种,是我国小天鹅最大的越冬栖息地。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数据显示,2017年与2013年相比,Ⅰ-Ⅲ水体比例提高了9.1个百分点,劣V类水体比例降低了6.2个百分点。

三湘四水“绿色担当”,编织绿色腰带

湖南96%以上面积属于长江流域,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水量占长江四分之一。为确保一湖清水入长江,三湘四水,“绿色担当”,早在2013年,我省启动了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组织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目前正在实施的第2个三年行动计划,“治”与“调”并举,已累计投入资金468亿元,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5平方公里,复绿矿山1500多公顷,新增造林面积500多万亩。

同时,全省自上而下发动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打响“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对洞庭湖区采砂、种杨、非法捕捞、侵占湖泊湿地、工农业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染等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整治。

生态环境部华南督察局督察一处副处长丁利军表示,以“一湖四水”治理为主战场,以环境治理战役及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的整改等为抓手,湖南集中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湖南在建立五级河长制体系的同时,在全国首创总河长令,示范效应不言而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局副局长罗小勇说,在创新生态保护问题上,湖南还要继续贡献智慧。

共抓大保护,难就难在一个“共”字上。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认为,长江经济带11省市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行动中形成“一盘棋”,共同打造一条“绿色生态走廊”。

根据国家部署,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我省先行一步,近日印发了《湖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作为专门文件下发各地执行。

随着沿江各省市生态治理与保护工作的强化,长江流域一条绿色生态廊道呼之欲出。

■记者手记

城市中心,为何需要湿地公园

黄婷婷

站在安徽省铜陵市博物馆二楼,往西边望去,落地窗外,映入眼帘的是偌大一片绿色湿地。相关负责人介绍,那一片原本是杂乱的农田,是城市污水的自由排放地,2016年,铜陵市将其修复为铜陵市西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城市中寻得大片湿地,在“大江奔流”采访团记者走过的长江经济带城市中,并不鲜见。一个个湿地公园分布在长江沿岸,宛若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珍珠。

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为何需要占地面积庞大的湿地公园?

对城市生态的修复,是湿地公园带来的最显著的益处。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对铜陵市西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动植物资源进行普查,发现湿地现有植物108种;部分珍稀鸟类在西湖湿地开始出现,如小天鹅在西湖湿地多次成群发现,属世界濒危物种、全球仅存不到500只的青头潜鸭,在西湖湿地一次性发现4只。

湿地公园也是城市的天然保护屏障。上海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由大量废钢渣回填而成,海岸边11公顷的绵延湿地,形成了阻止潮水冲刷的天然防护。

湿地公园,还可以给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江苏扬州提出“公园+”的理念,在三湾湿地公园附近,建起了汇聚前沿科技的智谷科技综合体,依托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两年时间,智谷科技综合体一期已入驻企业93家,实现营收15亿元。

湿地公园给城市居民带来的幸福感不言而喻。占地800亩的长沙洋湖垸湿地公园,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湿地公园,建成后,将成为集生态、文化、休闲、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绿肺”“绿肾”,成为城市人居和谐发展的新样板。

相关专题: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