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的“株洲样本” 服务400多万城乡居民

2018-08-01 10:12:48 [来源:株洲新闻] [作者:温琳 龙磊] [编辑:金灵]
字体:【

2015年8月,株洲成为全省唯一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的城市。

2018年8月初,株洲市将迎来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对示范区创建的“终期验收”。

3年的磨砺与践行,到今天已是硕果累累。

3年来,株洲市全力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广大群众便捷、自主地享受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公共文化服务的“株洲样本”,服务着全市400多万城乡居民。

文化阵地建到农民家门口

三小1
△湖南攸县:“门前三小”工程。图片来源人民网

株洲县龙门镇李家村地处株洲县、攸县、醴陵市三地交界处的大山之中,是省级贫困村。去年11月,该村上千平方米的村级综合活动中心在村部落成,村里的风貌从此改变。

“活动中心修好后,渐渐热闹了起来,打牌的村民明显少了。” 68岁的刘家正说,活动中心能打篮球,还能免费唱KTV和看电影;村里还成立了广场舞队和锣鼓队,村民娱乐再也不用往城里跑了。

示范区创建是推动城市文化跨越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近年来,我市集中布局建设“四馆一中心”(即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市戏剧传承中心),形成公共文化设施“半岛”,同时,致力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更多精力、更多资源向基层倾斜,打造农村文化地标,建设基层精神家园。

目前,全市103个乡镇(街道)实现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7+X”标准建设1341个。

村里的文化活动场地通常都设在村部,这对于住得远的村民来说很不方便。也就是说,虽然文化设施建设到村,仍然不能解决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对此,攸县积极探索,提供了范本。2015年以来,该县大力推进“门前三小”工程(即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通过政府引导、文化投入、村民集资等手段,仅“家门口的小广场”就建了500个。此举将文化设施建设延伸到村民小组,建到村民的家门口,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迎刃而解。

文化服务下沉到居民眼前

三小4
攸县村民在小书屋内阅读。图片来源人民网

“示范区创建,目的是让全市人民真正共享株洲文化发展成果,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市文广新局局长杨小幼说。

新年刚过,市戏剧传承中心演员魏义东就忙了起来。他和他的同事又开始频繁地往基层跑,开启了一年一度的“送戏下乡”惠民演出。“送戏到炎陵时,因观众太多,演出场地小,当地老百姓毫不犹豫地推倒了自家的围墙。”市戏剧传承中心主任肖宏斌感慨道。自1998年以来,我市“文化惠民·送戏下乡”公益性演出已逾3000场,观众累计达100余万人次。

好的硬件设施,带来更好的服务。我市将公共文体场馆免费开放、公益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10多项民生实事,纳入全市“民生100”工程,每年放映公益电影2万余场、组织文艺演出1000余场、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培训8000余人次,在全省率先推出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在全省率先实行图书馆夜间开放模式……

同时,围绕本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传统民俗精华,加大对本土文化品牌活动的培育力度,打造“周周乐”“株洲全民阅读月”“欢乐潇湘·欢乐株洲”等10余项在全省叫得响的文化活动品牌,从年初到岁末,可谓“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惊喜、月月有高潮”,把一场场高质量的文化活动送到普通百姓面前。

数字化平台让文化“活起来”

韵动书屋
去年12月,韵动书屋华晨国际分馆对外开放。 通讯员 文金凤 摄

市民需要什么文化活动,希望获得什么文化服务?如何精准定位市民的文化需求,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的服务模式,实现文化产品的定制和配送?我市的路径是文化“互联网+”。

近年来,株洲市致力于推动传统公共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以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和公共文体服务云平台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相继建成。市民只需坐在电脑前,或者点点手机,就能借阅市图书馆的书籍,订阅市文化馆的场馆,观看市博物馆的文物……

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加精准的文体服务,我市采取PPP模式,通过社会力量介入,重点建设了“韵动株洲”和“智能文化岛”两个数字平台,对接“四馆一中心”,以及各县市区的其他文体场馆,基本实现了公共数字文体服务全城一张网、一份图、一键通,让全市文化服务“活”起来。

其中,“韵动株洲”平台采集了全市500多家文体场馆的信息,通过PC端、APP、微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为市民提供文体场馆预订、活动报名和政策解读等服务。截至目前,“韵动株洲”平台注册会员达20多万,访客量超过1600万人次,场馆预定次数超过10万人次。

“数字服务平台可以收集需求、实现供需对接,有效地提高了服务效能。”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说,“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对城市十分重要,在农村也可延伸服务手臂,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文化,是一座城市更深沉、更持久的动力。在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里,充满“动感”的文化活动立足群众、面向社会,在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安民目标的同时,书香成为株洲最浓郁的芬芳,文化成为株洲前行的重要力量。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通讯员/龙磊)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