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水文家庭”30年与水为伴

2018-07-16 07:45:3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和婷婷 刘敏媛] [编辑:蒋俊]
字体:【

“水文家庭”30年与水为伴

当年冒大雨,过无防护铁索桥进行水文测量 现在有在线雷达测流,不需人工测量

老照片新生活

▲1986年,张跃华和儿子在测流量用的铁索桥上拍下合影。(张跃华供图)

▲7月11日,宝盖洞水文站老职工一行10余人组团故地重游,张跃华和丈夫在宝盖洞水文站新办公楼前合影留念。记者 和婷婷 摄

7月11日,今年58岁的张跃华和原来一起工作过的10余位老职工一起,从长沙驱车回到曾工作数年的浏阳市宝盖洞径流实验站,故地重游拍下不少照片。

7月15日,张跃华拿出这些珍贵的老照片、新照片,向记者讲述这三十多年来的岁月变迁。记者看到,不少照片都已泛黄卷曲,照片中的笑脸、泥土房、铁索桥也都深深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和婷婷 实习生 刘敏媛

住泥土房,过铁索桥

摇晃的铁索桥,老旧的泥土房,衬着灿烂笑容的两张脸,1986年,张跃华和儿子在离家不远的铁索桥(测流量用的工作桥)上拍下合影,如今已过去了32年。

老照片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张跃华记忆的匣子。

“在此之前,我们全家是三地分居的状态。”张跃华一边摸着老照片,一边对记者说,1986年随工作调动,全家迁到位于浏阳市古港镇宝盖洞村的宝盖洞水文站的清水站工作,自此,一家人才得以团圆。

据悉,宝盖洞径流实验站由湖南省水利厅水文总站于1957年10月筹备设立,于1958年1月1日开始观测。“当时我们住的房子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泥土房,办公室和宿舍都在一栋房子里,一共6个房间,里面最多的时候住了8名职工。”张跃华介绍,平时要出去收集资料,还要测量水位、流量、雨量、气象等等。下雨时候,雨越大越要出去测量,雨衣不够就穿着蓑衣或者斗篷。“这个桥两边没有防护措施,就只有两边的铁索拉着,上面很滑,涨大水时其他路不通了,我们就要通过铁索桥走回家,要很小心,不然很有可能会摔倒。”张跃华指着照片上的铁索桥说。

儿子成为水文2代

那时,在清水站工作的日子无疑是艰苦的,不通电,也没有公交车,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即使是这样,张跃华依旧坚守岗位,从未想过离开。

两年后,张跃华一家调到宝盖洞径流实验站的龙门站工作。“龙门站也很偏僻,方圆两三公里没有人家,丈夫出差的时候还跟我开玩笑,要是遇事就抱着孩子拿着一把菜刀躲起来。”张跃华说。

之后,几经调动,夫妻两人终于在1993年先后调回长沙水文局。

“时代发展得真快,现在有了在线雷达测流系统,就不需要人工去测量了。看到水文站一天天变好,我是发自肺腑的高兴。”故地重游后,张跃华向记者感慨。

值得注意的是,张跃华的儿子退伍后也在2002年进入了水文系统工作,就连儿媳也是水文系统的工作人员。

长镜头

湖南水文预报基本实现自动化预报加人工干预

2014年沅水干流下游超历史洪水、2015年湘江罕见冬汛、2016年里耶溃堤应急抢险、2017年洞庭湖水系超历史洪水……在这一系列防汛抗旱重大事件中,湖南多次成为备受全国关注的焦点。其间,有一个重要角色频频闪现,那就是“向水而行”的湖南水文人。

据悉,2014年,宝盖洞径流实验站各项目的测验工作恢复之后,均采用自动化测验设施,日常测验基本取消了人工观测。其中水位测验采用数字模拟自记仪器、雷达波水位计、气泡式水位计等,雨量测验采用翻斗式雨量计,水位雨量数据传输均采用无线传输方式,流量测验采用手持式电波流速仪、ADCP、常规转子流速仪等进行测验。

数据显示,到2017年,湖南共建有水文站249处、水位站1920处、雨量站5477处、固定墒情站90处、水质监测站277处,完成了5个市级水文巡测基地及65个县级水文巡测基地建设。

伴随着水文站点成倍增加和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预警发布体制不断完善,湖南水文预报基本实现了由断面预报向区域预报、由洪水预报向日常预报、由人工预报向自动化预报加人工干预的重大转变,洪水有效预见期也大大增加。全省水文情报差错率均低于0.4%,洪水预报合格率均在95%以上。

相关专题: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激荡三湘——庆祝改革开放40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