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大写意

2018-07-13 09:45:3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大山] [编辑:潘华]
字体:【

大山作品《听泉》

大山

平常看到对大写意的解读不多,似乎多是相对工笔画而言。一般的认知就是:用笔潇洒自如,一气呵成!我在学习写意山水画和传统理论过程中也有些感悟,随记于笔端。

通常对于大写意的理解从整体意会上比较多,但我想在整体的前提下逐字做个分解:

大写意之“大”,在中国画的语境里不完全等同于大小的“大”,它是一种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合境;是一种大气,是一种浩然之气。孟子在《尽心篇》道“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种“大”是一种对自然的证悟和具见, 只有通过修行和参悟的过程,慢慢证悟慢慢涵养;水到渠成的浩然之气才可以“大”;充塞天地之间,才会呈现天下之“大”美。

大写意之“大”乃道之大,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大化境,有如《老子》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这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这种弥纶天地之间的大,清虚寂静,广阔无边,反而让人看起来无形无迹,混混沌沌,若有如无。这种博大无量无边,无穷无尽,周遍一切处,通于古今中,穷尽未来际。

大写意之“写”即是书写性、即是笔墨之道。笔墨是材料工具的使用,也是笔墨精神传承的体现。

书写性,即所谓“写”,是应用毛笔书写线条,起伏顿挫,畅缓疾徐,360度的立体情绪的记录。写的是胸中丘壑,浩然之气,非描摹可以言喻。

“写”也是骨法用笔,沉稳,厚实,有金石趣味。有如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呈现平、圆、流、重、变的特点。骨法用笔,无往不复,一波三折等,既以一管之笔,致广大、尽精微,又可拟太虚之体,超以象外,绘心中感受,写本我品格,崇高尚境界,见精神内涵。

“写”的灵魂来自笔墨的传承和生活的蒙养。石涛的画论笔墨章里论道:“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苟非其然,焉能使笔墨之下有胎有骨,有开有合,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拱有立,有蹲跳,有潜伏,有冲霄,有崩力,有磅礴,有嵯峨,有奇峭,有险峻,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具足了这种蒙养,才能从笔墨书写的物象里脱胎换骨,即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但大写的真我已预于其中,所以运笔运墨以超乎用笔用墨的物象而写其意。

“意” ,《辞海》中解读为:“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如:春意;秋意;雪意。”大写意之“意”不是一种简单的会意,而是天地之交、天人互爻。宋代宗炳《画山水序》写道:“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这种“意”就是把自然界的意气和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天地间天人互爻,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写意之“意”是中国文思的化情之趣、之气、之意,诗情画意之境,互融互和,呈老庄之化境,也就是阴阳之平衡。有如王微《叙画》中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此乃合天地之阴阳,顺春秋之互爻,情融于山水之间,意汇于神明之中也。”

胸中没有丘壑没有浩然之气,大写意就没有大气,就没有逸气。没有骨力、没有精神的传承,大写意则无立足之处。融情于浩然之气,立意于胸中丘壑,则可大写吾意矣!

(作者原名黄速成,湖南省美协会员、湖南省工艺美术设计大师。)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