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在三湘】慈利县:兴村富民“有一套”

2018-07-02 08:01:57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印奕帆]
字体:【

慈利县:兴村富民“有一套”

■ 周 佳 张 笛 胡杨煜

2018年的夏日,慈利县是热闹的,各政府部门脱贫攻坚“夏季攻势”正如火如荼:

5月14日,慈利县教育局召开了精准扶贫“夏季攻势”动员会;6月11日,召开了交通行业扶贫2018年“夏季攻势”推进会;6月12日,慈利县房管局以“三个抓手”开展脱贫攻坚“夏季攻势”……6月25日,慈利县召开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13次会议,审议了《慈利县强力推进2018年脱贫攻坚“夏季攻势”四大攻坚行动方案》。

继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之后,“夏季攻势”又一次将慈利县的扶贫工作推向了新的高潮。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最大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最大底线工作来抓”,这是今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关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强调的。而这也正是慈利县脱贫工作的真实写照。

旅游扶贫:穷山沟走出“网红村”

位于禾田居山谷的集装箱酒店、帐篷露营。

位于慈利县三官寺乡境内的张家界大峡谷,宛如世外桃源,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

夏日炎炎,在溶洞里吹凉风、吃小龙虾;集装箱变身酒店,帐篷里与星空明月同眠;射箭、骑马,感受北方汉子的“畅快淋漓”……谁曾想,这一切都发生在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罗潭村。

穷山沟里走出个“网红村”,吸引全国乃至韩国的游客争相前往“打卡”,如此热潮皆归功于慈利县“旅游+扶贫”的大胆探索。

罗潭村位于三官寺土家族乡西部,紧邻张家界大峡谷、武陵源黄龙洞、宝峰湖等名胜景区,得天独厚的资源特质,让罗潭的脱贫思路瞬间明朗了起来。

“发挥区位优势,依托旅游扶贫,服务核心景区,建设秀美村庄”。2015年,一场华丽的“蜕变”正式上演,短短3年,全世界的目光被这个小村庄吸引。

该村以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张家界润辉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引进知名旅游企业禾田居集团,打造张家界禾田居度假区(酒店+山谷),创新“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农民及集体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每年土地(林地)总流转租金3.8万元,农户每亩年收益600-3000元左右。

曾被遗忘在角落的小山村如今有了人气,如何让客人“留”得开心、“走”得不舍?罗潭村村支书杜修福带领村民种起了桃、杨梅、桑葚,赏花、采果,一年四季皆景。“路修到哪,果树就种到哪,有机肥栽种的桃今年一推出就大受欢迎。”杜修福满脸掩饰不住的兴奋。

度假区的红火同时解决了附近村民劳务用工的问题。在禾田居山谷工作的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结束了外出务工的漂泊生活;而过去那些没门路,守着田地发愁的村民如今不再为销路担忧,农副产品实现统一代销促销,达到每年200万元以上的销售量。

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140元增长到2017年的18300元,贫困户由67户253人递减到2017年3户7人,贫困发生率由31.94%降至0.88%,不少家庭更是开上了汽车。罗潭村不再是贫穷的代名词,已一跃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示范村”、“全省党建工作示范村”、“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罗潭村的成功,引发慈利当政者思考:罗潭模式是否可复制?其他村如何做好旅游扶贫文章?

趁热打铁,在全面深挖旅游扶贫潜力后,慈利创新了四种旅游扶贫模式。

——精品景区辐射“带动”。随着玻璃桥建成试营业,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周边4个村新增客栈21家、餐馆7家,解决农民就地就业121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5人),通过旅游资源费和旅游商铺出租费分成,每年增收100多万元。

——乡村户外线路“撬动”。先后开发四十八寨、黄花溪、红岩岭、美丽南山、甘溪沟、牧羊冲、大峡谷户外运动基地等15条精品户外线路,串联全县21个乡镇100多个村,其中贫困村47个,带动沿线各村围绕旅游作文章、搞项目、促增收。

——发展旅游商品“推动”。扶持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大力发展大鲵、翘板鱼、绿壳蛋、蜂蜜、茶叶、葛根产品、富硒食品等名优土特产品。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7万元,重点发展三合、象市镇高山优质茶叶,新增茶叶基地面积2000亩,改造基地面积550亩。

——节会赛事“舞动”。充分利用节庆赛事等,积极举办万福温泉世界旅游形象小姐大赛、五雷山“三月三”传统庙会、“走千年茶马古道,感受土家民俗文化”等活动,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既丰富了该县旅游产品供给,又为贫困户就业、农副产品外销搭建了平台,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

产业扶贫:富硒“花开”村兴民富

百寿富硒稻米产业助力精准脱贫。

杜仲王雄花茶叶采摘。

产业扶贫,洞溪辣椒。

仲夏时节,在慈利县东岳观镇陡溪村,漫山的茶园郁郁葱葱、苍翠如海,茶农们忙着采茶、制茶,一片繁忙的景象。“我们这里的茶富含硒这种长寿元素,有效成分含量高,销路越来越好。”张家界古道源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唐植虎的话语里满是欢笑。

慈利天然富硒,土俗淳慈,得物产利,县域内一半以上表层土壤、100多种农产品饱含长寿元素硒。

如何立足富硒厚土,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慈利县牢牢抓住富硒产业飞速发展的风口,以“硒有慈利”县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充分挖掘、利用、开发富硒资源,以富硒种养为依托,以富硒加工为支撑,以富硒开发为方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把慈利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农产品基地,通过富硒产业彻底拔“穷根”、栽“富苗”、开“富路”。

2017年11月,“硒有慈利”县域公用品牌战略发布会在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上成功举办,“硒有慈利”一炮打响,成为整个农博会最大的亮点;2018年2月,“硒有慈利”首届年货节线上线下交易额高达1070万元;2018年3月,在慈利县杜仲雄花茶叶公益拍卖活动上,一盒250克的杜仲王雄花茶拍出了58万元的“天价”……

如今,富硒产业在慈利按下了“快进键”,已形成以稻米、茶叶、果蔬为第一梯队,以畜禽、水产品、中药材为第二梯队的一批富硒绿色产业,种植粮油97万亩、柑橘30.8万亩、杜仲15万亩、商品蔬菜9万亩、茶叶5万亩,养殖大鲵38万尾、生猪84.6万头,富硒基地达150多万亩……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显现;“康添”富硒米、“江垭”富硒鱼、“早起鸟”富硒蛋……一大批富硒农产品品牌应运而生;一斤丑柑8元、一斤富硒大米20元、一斤杜仲雄花茶最低千元……慈利农产品由过去的“大路货”转型为“畅销货”,“硒”字号总产值达22亿元,实现了物以“硒”为贵;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53家、家庭农场401家,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流转土地面积达21.77万亩,农机总动力58万千瓦以上,各类农机具近15万台(套)以上,“三品一标”认证企业总数10余家,认证产品28个,现代农业要素不断增强。

以富硒强产业、以产业促融合,用发展产业的方式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双赢。慈利坚持“授人以渔”的可持续扶贫理念,将促进贫困户融入富硒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重点实施“富硒产业+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发挥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责任担当和带动作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在惠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我自己种了2.8亩茶园,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4个月,一年下来,家庭收入有近3万元,人均差不多5600元,生活越来越好。” 建档立卡贫困户杨群英每每谈起现在的生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易地搬迁:挪出“穷窝”“住”进新生活

江垭镇佛塌坪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渔舟唱晚

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这是慈利县86838名贫困群众的殷切盼望,更是万千慈利扶贫人心头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如何为这些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貌?

慈利用两年的时间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慈利模式”,交出了一份答卷。

白墙黑瓦的新民居一幢挨着一幢,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将它们连接,绿树成荫,夏花盛开……如果不是屋后连绵起伏的大山提醒我们,一时间,竟以为走入了度假村。

这里是江垭镇佛塌坪村。走进村民夏平恒家里,宽敞明亮的客厅,家具一应俱全,看到墙上挂着的路由器,我们不禁好奇地问:“大爷,家里装宽带啦?”“是啊,我们住进来以后家家都通了网络。以前不敢想象啊,想着能用上自来水就行。”夏平恒高兴地领着我们参观他家的新厨房,原来家里不仅通电通水,还通了煤气。

“一座摇摇晃晃的老吊桥是山里村民与外部世界唯一的通道,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接屋檐滴水,有些片区甚至连电都不通。”驻村第一书记孙强鹰回忆说,第一次走访摸底后,他深感村民改善居住条件迫在眉睫。

2016年,先后有万石坪村、犀牛园村、灰塘坪村村、坼岩坪村,共计63户贫困户212人一起住进了江垭镇佛塌坪村的集中安置点,单身汉找到对象结婚了,孩子上学方便了,老人看病方便了,贫困户都说,不仅是住进了新房,是走进了新生活!

事实上,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

慈利县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能接地气”的原则,将集中安置点与新农村建设、产业建设、全域旅游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考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配套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每个集中安置点有配套产业脱贫门路、增收渠道,增强搬迁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彻底拔掉“穷根”。

在江垭镇佛塌坪村,村民多会自豪地介绍:“我们这是大峡谷的‘东大门’。”该村依托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和其他景区,以易地搬迁点为核心,以旅游公路和通组公路为纽带,以观光农业、参与农业、旅游农业为支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富民新村。

在夏平恒家旁边的园子里,我们看到一株株植物长势正好。原来,勤劳肯干的夏平恒在自家田地种起了药材“七叶一枝花”,此外,还养殖土蜂10余桶,办起了家庭式葛粉加工作坊,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真正实现“有房住、能致富、留得住”。

杜卫东是佛塌坪村的又一致富能人。他经营的茶叶坪乡村旅游观光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熊家庄红旗渠这条观光、探险、徒步的户外活动路线,每年吸引不少户外俱乐部前来一睹芳容。

在东岳观镇,则形成了以北平集中安置点为中心的发展集群,带动周边广东、新华、东市等十多村的经济,直接辐射人口1.5万人。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每年种植传统特产“大蔸菜”500亩,优先解决搬迁人口100人的就业;依托乡村旅游资源,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旅游产业”模式,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大扶贫”格局:多方参与幸福之路更宽广

“城里娃儿给我们送来了文明新风。”6月19日,“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走进了杉木桥镇。台上,围绕“树文明新风 扬社会正能量”主题的歌曲、舞蹈、小品、花灯小戏等节目轮番上演;台下,整整齐齐地坐满了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的老百姓。

近年来,慈利县紧紧依托文化惠民工程,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送文化”下乡活动,每年送戏下乡100场以上,送电影7000场以上。与此同时,开展“送智下乡”活动,创建635个农家书屋,定期更新图书,共配送图书50万余册。

2015年,筹资120多万元打造了全省第一台精准扶贫题材大戏——大型现代花灯戏《莫家寨》,该戏被评为第五届湖南省艺术节优秀剧目。

这是慈利县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缩影。

扶贫,不单单是让贫困群众收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生产生活方式等“软件”也异常重要。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慈利县大力开展文化体育惠民“软件”工程,以文化产业和康体体育产业发展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据了解,慈利县已建成了四大片区、六大重点的康体产业,通过“体育+旅游”发展模式,有效地推进了慈利体育产业与大健康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盘活了体育文化资源,充分展现了“金慈银澧”魅力,真正加快了慈利县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建设步伐。据统计,慈利县康体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已达1300多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达300人以上,年产值近2亿元。

除此之外,还有就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基础设施扶贫……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胜仗,摘掉贫困县帽子,带领全县人民奔赴小康之路,慈利县开展了产业扶贫等十大工程,成立了十个行业扶贫指挥部;同时,还把扶贫领域信访舆情处置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通过“畅通、规范、公开、有效”的阳光作业,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帮扶工作,用“六情六心”确保人民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合理合法解决。慈利县可谓把全县的工作重心、干部力量和资源要素都聚集到扶贫攻坚战场上来了。

力度远不止于此!

慈利县还动员组织全县非公企业、各基层商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开展了以“千企帮万户”活动为载体的社会扶贫工作,积极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作用,努力构建政府、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2018年2月,慈利县社会扶贫指挥部正式成立,吹响了社会扶贫的集结号,各非公企业和商会等社会力量,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助学扶贫、建设扶贫、公益扶贫等投身脱贫攻坚事业,逐渐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支主力军。

6月26日,省侨联“千侨帮千户”精准脱贫工程走进慈利,香港吴星可慈善基金会、省侨联公益基金会赴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慈利县特殊学校、慈利县零阳镇北街居委会开展特困群众面对面捐助系列扶贫活动。共计发放慰问金21.35万元,另外,香港吴星可基金会从7月份开始对北街社区的贫困户郝海英实行“一对一”帮扶,每月1000元。

截至目前,该县共有160余家非公企业、社会组织或项目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共计划投入资金近3亿元,产业扶贫项目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602户,11964人。他们为慈利县2018年脱贫摘帽注入了精神动力,为贫困群众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慈利县正以无比坚定的决心、决不畏难的勇气,奋战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将如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在奔赴小康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姿的幸福之花。

(本版图片由慈利县委宣传部提供)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