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粽子 传承千年的味道

2018-06-25 07:37:5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欧阳林 王 珊] [编辑:夏博]
字体:【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边悲壮一跃,投江而去。从此,奔流不息的汨罗江,回荡着屈子行吟的千古绝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

据《汨罗市志》记载,东汉建武(公元25年-56年)中,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忌日改投箬叶裹黍米的粽子于汨罗江,由此沉淀和演变成汨罗江两岸人民独特的端午习俗,汨罗粽子也成为了独具特色的端午节食品。

每逢端午节,在乡里邻间,到处可见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忙活着包粽,将一糯隐于一苇,包裹出传承千年的味道。

历史里的“文化味”

粽子,古称“角黍”。粽子最早记载于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土记》,其云:“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于是口口相传,相沿成俗,千百年来,兴盛不衰。

关于粽子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最耳熟能详的是“纪念屈原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都郢都,屈原深感复国无望,又不愿做亡国奴,遂在这一年的五月五日含恨投汨罗江以身殉国。据考证,屈原在汨罗一住9年,朝与渔父驾舟撒网捕鱼,日随农夫荷锄躬耕田垅,夜伴妇孺耆宿畅言灯下,与乡民们水乳交融,深得乡民爱戴。在汨罗期间,他完成了光辉著作《离骚》、《天问》、《九歌》及《九章》中部分篇章的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在民间留下了众多的关于屈原的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那天,除了江面上千舟竞发打捞屈原尸体外,还有两岸的渔妇、农妇将家中煮好的米饭加上一点盐,然后捏成饭坨,丢进汨罗江,目的就是为了让江中的大鱼小鱼去抢饭坨吃,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

后来,饭坨逐渐演变成了牛角粽。此后每年端午节,人们便向河里丢粽子,以示祭屈原、慰忠魂。这一习俗由此向华夏各民族传播,相沿成为各地吃粽子纪念屈原的端午习俗。

关于粽子的起源,在梁吴均《续齐谐记》有相关记载,同时,在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东汉应邵撰《风俗通义》、明嘉靖《湘阴县志·礼典》、清康熙《湘阴县志·风俗》、清道光《湘阴县志·风俗》、《湖南大辞典》、《湖南志书·民俗志》、《湘阴县志》、《汨罗市志》等中均有汨罗粽子及其纪念屈原的专门习俗的史料记载。

餐桌上的“民俗味”

传承,是一种情怀。一片碧绿、一份糯米、一根细绳,串起的不仅仅是软糯香甜的糯米,还有乡音乡情,以及千百年来难以割舍的情感。

汨罗有设午宴“尝午”的习俗。是日,家人团聚,午餐要吃用箬叶包糯米煮成的粽子、盐蛋、大蒜籽烧肉等,并饮雄黄酒。不少地方,这天,新婚女婿必备百余个粽子、酒、肉、糖果等礼品至岳家拜节,俗称“提节”。一般亲友也互相馈赠各式粽子。

对于汨罗人来说,包粽子是一件大事,一点也马虎不得。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到山上采新鲜的粽叶,并用当地的糯米制成。为力求每一个粽子的完美,汨罗人包粽子采用优质的本地“三粒寸”糯米为原料,红枣、红豆、鲜肉作内馅,并采用纯手工的方式,巧妙的运用手指和手掌的力道,让每一粒米充分的碰撞,增加糯米的甜度和水分。

与其他地方的粽子不同,汨罗粽子一定是牛角粽,因为古时牛角用于祭祀,粽子便以此为形。同时,汨罗粽子要放碱,这可是个技术活,因为放多了不好吃,放少了不好看。一个好的汨罗粽子,一定是好吃、好看又不散。

2006年5月,以粽子制作为主要习俗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2009年9月,包含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在内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4月,汨罗将“粽子制作技艺”单列,被汨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发展中的“产业味”

汨罗作为端午文化源头,包粽2000余年。汨罗现有粽子加工企业8家,分别是屈之源、楚舟、屈子斋、龙舟故里、汨粽牌、汨罗江、香草牌和楚兮原粽。目前,汨罗粽子生产规模年产量近4000万个,年产值近8000万元。

39岁的周红勇是汨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粽子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也是当地的粽子生产商。2012年,他刚转行做粽子的时候,不过建了个小作坊,如今企业粽子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

“这几年,汨罗粽子发展势头足,但跟江浙一带产业规模比,差距还很大。汨罗是粽子的发源地,发展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肯定潜力巨大。”让周红勇兴奋的是,2017年,汨罗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将打造汨罗粽子文化产业园纳入汨罗发展规划,并奋力向“5万亩生产基地、5万人就业、50亿产值”的产业目标迈进。

去年12月以来,汨罗市屈子祠镇新义村金钩片区,粽子文化产业园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现场挖掘机、工程车来往穿梭,近百名工人分头忙碌,机器的轰鸣声、金属的撞击声不绝于耳……粽子文化产业园总投资约4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用地168亩,主要建设标准化生产厂房和配套用房。目前,一期工程的4栋厂房主体即将完成建设,园区已与多个商家达成入驻协议。

糯米、粽叶、馅料,构成一只粽子的三大原料,关系到粽子的品质。为保证汨罗粽子原料来自汨罗,也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汨罗市委、市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已建成长乐、三江、罗江三大糯稻种植基地,糯米种植面积3.4万亩以上,年产优质糯谷近2.8万吨。同时,在汨罗白塘、屈子祠、桃林寺等乡镇,建立优质粽叶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近十万亩。

粽子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粽子产业园、粽子文化博物馆暨端午习俗体验馆、冷链物流中心、粽子生产基地、粽子产业配套种植基地,来这里的游客,不但可以购买五彩粽子等各类伴手礼,还能观摩传统食品加工工艺流程,更能亲自体验包粽子等互动环节,真正实现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未来,这个生产汨罗特色食品、推介屈原文化的基地,必将成为做大汨罗粽子产业、打响汨罗粽子品牌的重大驱动力。”周红勇计划将生产加工厂入驻粽子文化产业园,抢占汨罗粽子的发展“高地”。

水载诗魂,粽系民情。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受理公告,汨罗粽子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为汨罗粽子产业发展再添东风。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汨罗粽子,带着一份汨罗人割舍不掉的情感,正以产业为笔,在新时代刻下一个属于自己的闪亮坐标。

(欧阳林 王 珊)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