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梅山文化保护“飞虎队” 把2000多亩荒山变成主题公园

2018-06-22 06:58:35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蒋俊]字体:【  
多年来研究梅山文化的陈飞虎,从2006年开始,带领学生深入安化县仙溪镇的大山里开展策划设计工作,不计报酬,历时10余年,把2000多亩荒山变成了以梅山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散落的文化“碎片”,经过他们的妙手,变成了展示地域文化的“珍珠”。

不计报酬,历时10余年,往返30多万公里,把2000多亩荒山变成了以梅山文化为主题的公园——

梅山文化保护“飞虎队”

图①:5月22日,安化县仙溪镇,山水相依,古香古色的梅山文化园。

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图②:5月22日,安化县仙溪镇,梅山文化园博物馆展品。

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图③:陈飞虎(前排右四)与“飞虎队”队员合影。(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

梅山文化园一角。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童迪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国斌

梅山傩戏低沉浑厚的号角,梅山山歌高亢嘹亮的歌声,梅山弹词幽默诙谐的曲调,此起彼落。5月底,一场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题活动搬到了位于安化县仙溪镇的梅山文化园里,古梅山地区独有的文化气息,让台下的数百位观众沉醉。活动由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陈飞虎和他的学生组织策划。

似巫似道,尚武崇文,杂糅着人类渔猎、农耕和原始手工业发展过程的梅山文化,是湘中地区自古到今一直保存较为完备的一种文化形态。然而,时代车轮滚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梅山文化,在当今日渐式微。

多年来研究梅山文化的陈飞虎,从2006年开始,带领学生深入安化县仙溪镇的大山里开展策划设计工作,不计报酬,历时10余年,把2000多亩荒山变成了以梅山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散落的文化“碎片”,经过他们的妙手,变成了展示地域文化的“珍珠”。

野花照样开,野草照样长,野兽照样来

越过一座古朴的木栅栏门,进入梅山文化园,眼前一条砂石路曲径通幽。绿树掩映中,不时可见飞檐翘角的木房子、古色古香的风雨桥、直冲云霄的图腾石柱。

一路走过仙峰台、文昌阁、风水塔……陈飞虎深入浅出地介绍梅山文化园建筑的精妙之处。如说到景牌楼,“用的是榫卯结构,没有一个钉子,横梁是抬梁式的,直接搁在上面。”他补充说道:“就像小孩玩积木。”

“所有建筑用的全部是传统建筑材料,如木材、石材、土材、砖材、瓦材,在这里看不到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等现代建筑材料。”陈飞虎说,大门、吊脚楼、篱笆桩等所有建筑与景观,都体现梅山文化建筑独有的风格。这里的青石板几乎都是清代以前的,以旧还旧、修旧如旧是文化园的特色。

梅山文化博物馆,是一座带着原始风味的石头建筑,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天井,四周的房子由青色石头砌就,拙朴大气,与环境浑然一体。从当地收集来的傩戏面具、生活器皿等陈列在这里,展示了梅山文化丰厚的历史。

作为以梅山文化发掘、保护与传承为主要目标的梅山文化园,在2800亩的园区内,根据古代梅山地区的历史、人物、民俗、艺术等,建成了独具梅山文化特色的古烽火台、古戏台、古建筑、吊脚楼、风雨廊桥等数十处景点,还原出了梅山古峒国的古老气息。

在建设之初,陈飞虎就提出“三野”的理念:让野花照样开,野草照样长,野兽照样来。“不仅要保护人文环境,还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进行‘低影响开发’。如果开发一个地方自然生灵都不敢来了,那就不是成功。”2006年,陈飞虎去的时候能看到野猪、野兔,今年去,还能看到野猪、野兔和数不尽的飞鸟。

往返30多万公里,目的是做一个能传之久远的文化项目

眼前的文化园一步一景。许多人不会想到,1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

最开始,这片山的命运是成为一个木材基地。陈飞虎和仙溪镇富溪村的姚志斌、张青娥夫妇相识后,听他们说了种树的计划,为这片土地感到惋惜。他当时就觉得,这片土地的意义不仅在于此,人生的目的也不在于此。“我一直研究梅山文化,那时候梅山文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层面,缺少物质的载体,我觉得这片土地能够承载住它,于是开始琢磨,怎样将梅山文化的载体渗透到这片土地上。”陈飞虎说。

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极大的冒险,甚至有人说是天方夜谭。建设梅山文化园,其他人主要考虑的是资金的问题,但陈飞虎认为,资金只是问题之一,这件事凭一己之力是做不出来的,需要一个有文化共鸣的团队,而他最有利的是有“飞虎队”。

“飞虎队”是指陈飞虎的硕士与博士团队,在读的与毕业的共200余人,其中不乏任职于国内外的优秀设计师。这个团队同时是一支研究梅山文化的队伍,这些年他们写下了100多篇与梅山文化有关的论文。如刚刚完成硕士论文答辩的高娟,其毕业论文的内容就是梅山地区传统民居研究。

梅山文化园从2006开始策划,2007年开始动工。“做设计的时候我就决定要和古梅山地区的生活和文化紧密结合起来。”陈飞虎说,在设计中,“飞虎队”逐步梳理梅山文化的内在条理,注重梅山文化符号的塑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

有做好的能力,也要有做好的耐心。12年时间里,作为梅山文化园总设计的陈飞虎去了800次以上,往返距离达30多万公里。从长沙到安化县仙溪镇,开车大约需要3个小时。很多次,他晚上赶过去,把问题解决,第二天一早又赶回长沙上课。

所有的设计,前后上万张图纸,“飞虎队”都是免费做的,甚至路费、设计成本等的开销都是自己掏。10多年垫了多少钱在里面?陈飞虎说,“没人去算这个账。”

图什么?“我的初衷不是为了赚钱,想赚钱就不会做这个项目了。”陈飞虎说,别的项目是“要我做”,而这个是“我要做”,“飞虎队”的目的就是做一个能传之久远的文化项目。他停了一会儿说,对文化的保护,是我们的责任。

翻开一个相册,有一张2006年陈飞虎和学生们的合影。“在事业上他们都已成熟了,我也老了。”两鬓已染霜的他感叹。

传承梅山文化,需要更多物化载体

梅山文化是湖南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梅山文化研究日益兴盛,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参与。然而,梅山文化的传承缺少具体的举措,大量的实物与信息散落乡间或移往国外,影响日益微弱。

生长于安化的陈飞虎,从小在梅山文化的浸染中长大,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关注并痴迷于梅山文化研究。陈飞虎说,以前梅山文化研究者更多的是从宗教、民俗、艺术符号、人文精神等非物质文化层面展开研究,对其物化载体研究相对薄弱。而一种文化要长久流传下去,必须要有物化的载体与场所空间。传承梅山文化,若离开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体,就会不着边际了。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近些年“飞虎队”陆续策划设计了多个与梅山文化有关的项目。除梅山文化园外,还有正在施工的安化县梅山文化长廊,展示梅山文化的历史脉络。新化蚩尤屋场,也是“飞虎队”主持完成。安化县梅城镇梅山古都项目,也在设计中。

一个周末,记者来到“飞虎队”的工作室,大家都埋头电脑前做设计。门口挂的一块小黑板上,列了正在做的10多个项目,其中8个与梅山文化有关。

让“飞虎队”欣喜的是,他们保护梅山文化的实践,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已有近30所大学,以及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法国南锡建筑学院,把梅山文化园作为教学基地。安化县仙溪镇的村民逐渐认识到梅山文化的价值及传统建筑的美学价值,不断有村民向“飞虎队”索要图样,回家建“和梅山文化园一样的房子”。

“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梅山文化传承带来机遇。”陈飞虎建议,在古梅山地区保护弘扬好梅山文化中的优秀部分,通过建筑艺术等,守护乡村文化生态。

陈飞虎说,短促的一生应该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推进梅山文化保护传承,“飞虎队”会继续进行下去。就如“飞虎队”唱过无数遍的歌曲《梅山情缘》所写:“梅山请听我说,你的血性在我身躯里流淌,在你的传奇故事里,我用汗和泪续写新的篇章……”

记者手记

“文化愚公”

李国斌

一片荒山上,经过10余年坚持不懈的策划、设计、施工,在绿树丛中建起一座座独具梅山文化特色、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原本成为木材基地的荒山,命运就此改变,成为发掘、保护与传承梅山文化的山野公园。有人给策划设计者起了一个名字:“文化愚公”。

这是一群有文化情怀的人。花费10余年,去策划设计一个文化项目,在设计界本就是一件极其罕见的事。陈飞虎和“飞虎队”,把研究设计的方向与湖湘地域文化结合起来,他们的初心就是让独具湖南地域色彩的梅山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届又一届“飞虎队”队员的接力下,文化情怀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实物载体。

梅山地区旧时不与外界相通,直到宋代熙宁年间开梅山,置新化县、安化县,梅山文化才开始与外界相融。近千年过后,梅山文化在时代大潮中逐渐褪去颜色。

“飞虎队”以保护文化为己任,以“我要做”的担当,传承千载梅山魂,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湖湘文化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有一批这样具有文化自觉的人。新时代的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需要更多这样的“文化愚公”。

链接

梅山文化

据《宋史·梅山峒》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

梅山文化,是指在中国旷日持久的历史演进和文化传承中,居住在古代湖南称之为梅山峒一带(今娄底、邵阳、益阳市等)广大区域内的人民,世世代代传承创造的具有浓郁特点的地域文化。它是湖湘文化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山文化以张五郎、白氏仙娘崇拜为主,杂合了远古巫文化、图腾崇拜以及佛教文化、儒家文化等内容,因保留了远古少数民族信仰的遗存,反映了族群变迁所引起的文化聚散、变异与重组过程,兼具湘中地区强烈的地域特色而弥足珍贵。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全国和东南亚、西方不少学者开始关注与研究梅山文化,取得了颇丰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