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有悟丨谐音汉字 谐趣人生:“静”与“精”

2018-05-28 11:20:06 [来源:茉语清澜] [作者:石川] [编辑:金灵]
字体:【

有人曾将人的品质作了形象的分类,认为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如果按照这种思路来划分,实际上,人还可以分出第五类,即“精品”,这种人的为人是人中的楷模、做事是业内的标杆。

大凡向好向善向上之人都是鄙视废品、痛恨毒品、不作次品、争做正品、追求精品的。然而在现实中,总有一些人的良好愿望是“沙滩流水不到岸”,甚至只是停留在一种美好的奢望中。究其原因,除了禀赋、能力等先后天因素的差异,关键是心理的修炼还未达到“静”的境界。

《大学》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宋人晁迥在《昭德新编》中谈到,“水静极而形象明、心静极而智慧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有古诗吟道:“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俗话中也常常说到,“守得安静,才有精进”。

静,是人安定、思虑、有所得的基础,是滋生智慧、看破纷扰、辨明是非的要件,是养就高雅志趣、实现远大目标的前提,是享受真乐、获取大观的重要因素,是拥有精进、达到人生极致的必要条件。没有静心、静气、静神的打造,就不可能收获思想的精辟、言语的精当、手艺的精湛、做事的精细和作品的精良。

关于“静”与“精”的关系,外国的科学家还做过科学论证。韩国的一项长期跟踪实验显示:长期身处节奏过快、喧嚣的环境,少年人易患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疾症;成年人逻辑推理能力会弱化,主管短期愉悦的细胞会更活跃。美国的脑科学研究也证实:长期守静有利于神经细胞轴突的延长,有利于信息在脑细胞中的存储、分辨、比较与联系,有利于提升记忆力、分析力、判断力与决策力。这些研究也恰恰应验了“静可生慧”和“欲精先得有静,有静方可有精”的道理。看来,精品人生的锻造,“静”的心态却是必不可少的要件。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总有一些人并不明白“静”与“精”的关系,盼望当人中之“精”,希望做人上之人,但其内心不是心猿意马,就是心不在焉,或是心慌意乱,很难有凝神聚气的安静时刻。表现在行动上,不是缺乏定力、随波逐流,就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抑或是虚浮夸张、制造泡沫。这种人往往只讲结果、不重过程,只求数量、不管质量,只图虚荣、不养内涵。这种人看似成天忙忙碌碌,忙得无暇留恋路边的风景,实则是看不清社会的全景、弄不懂生命的全貌,活得既无头绪、又无章法。这种人的欲望纷纷扰扰,说话大大咧咧,办事毛毛糙糙,弄出的东西兴许是又多又快,但其质量只可能是不好不坏,甚至是次品和废品。这种人给人的印象只会是飘浮、杂乱、粗糙、不沉稳、不老练,又怎能得到别人的敬重和钦佩,更何谈是人中之精品。

纵观历史,大凡那些堪称人类精英的人,无一不是拥有“静”的品质的。那些在各行各业创造伟大业绩的专家能手,虽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却有共同的特质:从不相信一步登天、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鬼话,却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转云舒”之淡定;不为滚滚红尘所迷惑,不为耀眼时髦所挟持,不为眼前利益所引诱,更不为所谓权威所吓住,而是养就闹中取静、扰中有定的本事,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与目标,静心以思考、静气以待物、静神以经事,将所从事的事业经营到最佳,把自己的人生打理得精精彩彩。

古语有云,“人皆可为尧舜”。追求精致人生,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能避开喧嚣,拒绝诱惑,摒弃焦躁,做到不乱心、不多心、不分心、不花心,静得下心、定得下神,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每个人并不需超脱凡尘,却可成就非凡。这也正是古人所倡导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作者 石川 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学网高级顾问。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