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 新作为】三载砥砺谱新篇——湖南湘江新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2018-05-24 09:50:3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蒋俊]
字体:【

三载砥砺谱新篇

——湖南湘江新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从湘江东岸往西眺望,湖南湘江新区1200平方公里土地上,一幅时代画卷正在绘就。(长沙先导控股集团供图)

夜色中的湖南金融中心,流光溢彩。

初夏洋湖湿地公园,白鹭塔后不远处是一排排高楼,一座高端品质的生态新城正在湘江西岸快速崛起。

▲公园里的世界创新场58小镇,作为58集团全国第二总部落户湘江新区。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区校合作的示范工程——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首批19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周柏平 摄

▲世界最大钢铁”芙蓉花“——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华丽绽放,成为湖南最亮眼的文艺地标建筑。

三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沧海一粟,白驹过隙。

三年的时间,于1200平方公里的湖南湘江新区而言,却镌刻着光荣与梦想,光彩夺目。

如今,放眼这片土地,场馆林立、楼宇挺拔、产业聚集、人气渐旺。湘江浪潮托起的一座新城,血肉丰满、轮廓分明,湖南湘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响彻三湘四水。

■王 晗 李荣裕 刘 武

“发展才是硬道理。”

2015年5月24日,省委、省政府为湖南湘江新区授牌。三湘大地的发展历史掀开了崭新篇章。

1000多个日夜,新区建设者开拓创新,先试先行;抓改革,建新城;逐鹿大数据,问鼎云产业……国之重器落地生根,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百姓生活日益富足。

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肌理,都在迸发着向上的信念,以惊人的速度,一路超越,一路向前。

麓山可以作证:

GDP从1602亿元到2208亿元,平均增速超过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855亿元到1173亿元,平均增速11.7%,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1762亿元到2313亿元,平均增速19.1%……

短短三年,湖南湘江新区强势崛起,凭什么?

“用‘脑’谋划新区蓝图、用‘心’打造创新平台、用‘手’建设现代新城、用‘情’点燃万家灯火。”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胡忠雄的回答真诚而朴实。

这背后,激发的是精神,凝聚的是力量,结出的是硕果,奏响的是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立足顶层设计,西岸崛起新城

碧波荡漾,拱桥飞架,绿树如荫……初夏的梅溪湖,有如一幅抖开的诗意画卷。

“路宽了,人多了,楼高了,景也美了,没想到新区变化这么快。”家住湘江新区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安置户肖树彬,每天都会出门转转。在他和邻居们的眼中,与几年前刚搬来时的情境相比,新区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城市岛、中国结步行桥等地标性建筑相继建成,“9+2”泛珠三角区域行政首长会议、互联网岳麓峰会等重大活动接踵而至;湖南金融中心鳞次栉比,湘江财富金融中心FFC等一栋栋金融“翘楚”拔节生长;宜家荟聚、卓伯根等总部相继入驻,洋湖总部经济区初现雏形;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陆续开放,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湘江欢乐城、恒大童世界、华谊电影小镇等项目建设提速,国际旅游目的地大王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呼之欲出……

曾经“宁要河东一张床,不要河西一栋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时间拨回到2015年。一纸文件从国务院飞出,湖南湘江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第12个、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从此阔别遥想,与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比肩齐立。

创建伊始,湘江新区便被赋予了“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

消息传来,麓山欢呼,湘水沸腾!

彼时的湖南,在日趋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短板犹在,全省发展的内生动力,离实现中央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发展新路的要求尚有差距。建设湘江新区,无异于再造一个新长沙。

机遇,稍纵即逝;赶超,时不我待。湘江新区乘势而起,以一股“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张开起飞双翼,踏下发展油门。

——编制发展规划。坚持多规合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新区发展规划(2016-2025年)、新区“十三五”规划和空间战略、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

——推进改革创新。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出台创新创业人才奖励办法;拓展融资渠道,加强直接融资;加强统筹融合,形成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新样本;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打造办事服务最快捷、最高效的新区。

——突出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着力构筑大交通、大平台、大通道,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优化“软环境”,产业巨舰扬帆

对于国家级新区而言,产业项目,无疑是其发展的生命力。

在一场又一场“加速”的产业项目攻坚战里,新区建设者以服务与担当唱响一首首激昂的战歌。

走进湘江新区望城经开区,全球最大的铝轮毂和铝制底盘零部件供应商——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里,项目一期生产车间机械轰鸣、满负荷生产,二期建设工地塔吊林立、长臂挥舞。

“项目进展如此神速,离不开新区各级的鼎力支持。”该项目负责人说。从2017年1月3日开工建设到当年8月3日正式投产,项目一期仅仅用时7个月,比同规模项目至少提前半年,创造了行业之最。未来,这里将形成年产1200万只铝轮毂、2万吨合金铸件,为发展壮大中的湖南汽车工业再添新势力。

在距离中信戴卡不远处,总投资50亿元的伟创力长沙智能制造产业园前不久刚刚开工动土,从签约到动工,用时也仅仅不到3个月。明年,一个按工业4.0标准打造的面向未来20年发展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将在这里诞生。

望城经开区产业项目建设的火热,只是湘江新区优化发展“软环境”的一个缩影。

三年来,新区围绕行政审批、项目建设、政策落地、资金人才保障等重点环节,全方位深化改革,立体化做优服务。不断优化的发展“软环境”,正在为产业项目建设和产业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支撑”。

一个项目是一个增长点,一个产业就是一个增长极。

据统计,获批以来,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5年初的730家增加到2017年末的1026家,保持了年均18.6%的增长速度,企业数量占到长沙全市的三分之一以上。年产值过10亿的企业由2015年64家增加到2017年的101家,增长了57.8%;年产值过亿的企业个数由2015年406家增加到2017年的600家,增长了47.8%。

聚沙成塔,今天的湘江新区,千亿级移动互联网、先进储能产业集群正在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13大新兴产业次第花开;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密集布局。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比翼齐飞,多点支撑的格局在新区已然形成。

生态两型,乐活一城百姓

北依岳麓山、东临湘江,与省政府隔江相望的洋湖垸,原是一片沼泽地,一个“水窝子”。

作为总部经济区定位的洋湖片区,可谓寸土寸金之地。而湘江新区却在这座“金山银山”上,掷资55亿元,建造了中部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创建了洋湖再生水厂,在全国首次、湖南唯一采用“MSBR+人工湿地”治污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

4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里,台、亭、榭、廊、桥环绕,1500个品种、15万株湿地生物,150种亚热带动物和昆虫荟萃,构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如同一叶硕大的“绿肺”,耸立于湘江的两岸,为长沙市两岸市民担扛“吐故纳新”重任。

一个曾经杂草丛生、荆棘遍地的行洪垸,蝶变为国家级4A景区!

走进梅溪湖、走进洋湖,就是亲近生态、亲近自然。在长沙,越来越多的人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拥向湘江西岸,流连于此山此水。

让人们亦步亦趋的,是这里的生态美景,让人们纵情恣意的,是这里的蓝天清风。

三年来,湘江新区着重提升生态建设顶层设计,将绿色发展指标纳入整体规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全力呵护天赐之美。充分发挥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优势,划定生态红线,明确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域,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提升,通过退田还湖、连通水系、景观整治等方式,厚植生态优势,提升城市品质。

于是,当我们谈及的“岳麓山”“梅溪湖”“洋湖”,它们是山体、湖泊与湿地,更是大学城、生态新城和总部经济区的代名词。

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西湖文化园里,碧水荡漾,芳草萋萋,1200亩的西湖水面与城市、人和产业共融共生。穿行其中的除了市民、游客,还有创客、风险投资者、互联网人才。

“这里拥有公园自然生态和湖畔优美环境,对互联网人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创业佳地。”作为率先将全国第二总部落户于此,58小镇、58众创CEO吴阔说。

目前,58集团全系品牌都已经在长沙“胜利会师”,小镇将打造成一个具有多元、创新办公空间和商业、服务配套的新型产业园,三五年后这里将成为一个市民能体验各种新奇产品、服务和技术的“湖湘硅谷”,总市值将超过100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万人。

行尽新区皆是景。坚持走生态两型之路,让湘江新区的“绿”蜚声海内外。

梅溪湖国际新城先后获批全国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和首批“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城区”,并问鼎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洋湖生态新城和滨江国际新城获批全国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城区”;洋湖湿地公园和梅溪湖桃花岭景区成功获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如今,绿色生活、生态发展已融入湘江新区的每个角落。生活的美学,映照着这片品质新城。生态好,环境美,两型成为湘江新区最鲜明的标识。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三年的砥砺奋进,卓尔不凡;高质量发展的路,任重道远。“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长沙担当省会责任中走在前列,在‘产业项目建设年’中走在前列,在‘三大变革’中走在前列,走出一条湖湘特色鲜明、产业高端高新、引领美好生活的经济功能区转型创新融合发展之路。”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长沙市委常委、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迎春的话铿锵有力,吹响了新区激昂奋进的冲锋号角。

如今,迈步于“十三五”发展征程上的湘江新区,正处于提档进位、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项目为王、产业为重、人才为本,湘江新区未来可期!

数说湘江新区

经济指标

2017年

●地区生产总值2208.85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1.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3.14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1.7%;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13.37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9.1%。

●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674.57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2.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6家,增长40.5%;

●年产值过十亿的企业101家,增长57.8%;

●年产值过亿的企业600家,增长47.8%;

●12个产值过百亿行业合计实现产值4259.90亿元,增长31.8%。

改革创新

●为1800余家企业解决相关问题400余个;

●受理案卷13792宗,年均按时办结率96.9%,提前办结率72%;

●网上申报办结项目367宗,年均增长率10.5%;

●社会投资房建类项目审批时限由改革前的23天缩短至17天,审批再提速25%;

●市政类项目审批时限由改革前的43天缩短至22天,行政审批时限再提速40%。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提供)

相关专题:湖南湘江新区挂牌三周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