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庙"火宫殿如何变身风味小吃市场的?

2018-03-31 12:12:18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刘茜]
字体:【

“文夕大火”后火宫殿搭建的棚屋。

民国时期火宫殿牌楼。

1926年成立于火宫殿的长沙消防联合会。

众所周知,火宫殿是长沙著名的风味小吃市场。在此之前,它只是一座火神庙,一个祭祀场所。到底是什么样的机缘让火宫殿变成了小吃老字号?

自从有了火,民间便有了火官,便有了火神,便有了祭祀火神的庙宇。根据长沙地方志记载,“火宫殿,又名乾元宫,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即公元1747年)”,迄今270多年了。然而,这之前民间不可能不祭祀火神啊,只是可能不叫火宫殿。

火宫殿的古牌楼后面写的是“乾元宫”,乾,是天;元,是始;乾元宫即是天道伊始最早的宫殿,这当然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就存在的火神。但乾元宫并不是火宫殿的专利。火宫殿这个乾元宫之所以名声更响,是因为按长沙的方言,“乾元宫”与“钱圆功”三个字谐音,钱圆功就是钱花光了的意思。说火宫殿的东西好吃,大家都挡不住诱惑,所以“进去火宫殿,出来钱圆功”。

民国时期,火宫殿从一座火神庙逐渐演变为湖南的风味小吃市场,这个过程都与“火”有关。

长沙第一台消防车,是用火宫殿的地坪租金添置的

1930年以前,火宫殿基本上还是一座火神庙的形象。那时长沙市的民房几乎是清一色的木板房,有的还是泥糊的竹篱笆墙,一旦失火,必定是灭顶之灾。人们对火灾的恐惧无法排遣时,便转而去祈求火神的庇佑,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尤其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相传是火神菩萨过生日,市民们都来敬神、许愿,有钱的还要为菩萨点两本戏,在庙前的戏台上热闹一番,前前后后有个把月。

1926年5月15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启事:“启者,本庙于诸神瑞诞及建醮酬神等事,向无捐簿在外募捐,近闻有人假借本庙名义按户写捐,显系假冒,私图渔利,特此声明,幸各注意。乾元宫谨启”。这说明当时有人假冒庙里的名义募捐行骗。那时,火神庙所占的地盘很大,前有坪,后有院,中间有正殿,侧边有戏台,有足够大的地方让人们在这里酬神打醮,或搞点五花八门的小营生。

从1930年到1938年“文夕大火”之前,火宫殿是作为长沙市消防联合会的驻地,常驻着一支救火义勇队。《湖南国民日报》1931年8月25日公布了全市31个救火队的地址和电话,要求张贴在各居民户和店铺内,一旦发现火警,即可就近通知。这31个救火队分为东南区和西北区两大块,乾元宫救火队排在东南区第七位,电话是140。那时的救火队是民间义勇组织,为了节约费用,都是驻扎在寺庙里。东南区这一片,除了乾元宫外,天妃宫、多佛寺、洗药庵、陶公庙、天符宫都驻有救火队。

那时的消防设施极落后,出现火警,消防队员只能用板车拖着一个大木桶装水去救火,杯水车薪,经常因为扑救不及时而火烧连营。1934年下半年,长沙市消防联合会决定,购置两台消防车(汽车)。钱从哪里来呢?报纸上说“乃由该会经手,将所管火宫殿空坪,租与合记百合湘剧场演戏,期限三个月,所得租金,概作购汽车基金”。长沙市的第一台消防车,原来是用火宫殿的地坪租金来添置的。

长沙市消防联合会驻扎在这里,租出了地坪和舞台(只租了三个月),似乎并没有对这里的小生意造成太大影响。

1938年1月26日《观察日报》记者写了一篇文章《火宫殿:吃喝玩乐门门有,油炸豆腐最著名》,文章于下:

假如你到北平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以及上海的城隍庙的时候,一定也会联想起长沙的火宫殿。来到长沙,没有到那里边去逛一趟,也可以引为遗憾的吧。

火宫殿的地址,也是个很奇特的所在。因为在那闹市区的坡子街里,有高楼大厦,银行金店和阔绰的商号,而古色古香的火宫殿,却隐藏于其中。宫殿式的大门上,悬着“古祝融殿”的金色辉煌的匾额,从这里进去,便到了另一个社会的角落了!

穿过一条不长不短的夹道,在那戏台底下钻出去,便是一块露天大空场,看戏的人们就立足在此观戏。不一定天天有唱的,于是各种不同的娱乐就利用了这空场子,全都活动起来。说书、相声、测字、卖艺、零食……无所不有,腰里仅带着少数的铜子,便可以在那里吃喝玩乐一天,所以熙来攘往,十分热闹。

火宫殿的零食品中,油炸豆腐最负盛名。一块黄松松的豆腐,炸得外焦里嫩,香美无比,不必说吃,只要远远地闻着那股味儿,就该使你垂涎三尺了。

猪血、馄饨、米粉……也照样的受人欢迎。价钱很便宜,口味又鲜美。听完了《三国演义》后,哼着一段反二黄,便可在那里饱餐一顿。

王铁笔、三才眼的测字,满口江湖术语,吸引了不少的观众。三麻子的相声,唱着《小寡妇上坟》,形容得惟妙惟肖。小张正在讲《水浒传》,描写鲁智深醉打金刚,把听众们笑得前仰后合。

不要小看了这地方,去年老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还在这里演讲哩!徐先生本来是深入民间的,以他那滑稽的口吻,把国家大事说得很周详,抢去了不少说书人的买卖。听众越聚越多,徐先生讲了又讲,到了午餐的时候,大家公请了徐先生一顿。这充分地表现了那一群的民众,并不是不关心国事的。

这里没有夜戏,黄昏时候,一切一切停息了,只有那古铜的钟声,点缀着这静寂的夜。

这篇文章对了解“大火”以前的火宫殿,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火宫殿棚屋名字拽拽的:东成、西就、南通、北达

火宫殿演变成闻名遐迩的小吃场所,是在“文夕大火”之后,坡子街是过火的重灾区,火宫殿几成废墟。1940年前后,长沙谋划重建,为修复火宫殿,政府出了资,也向小商贩们集了资,在神殿前宽大的火烧坪内搭建了48间棚屋,分成四线,分别冠名为东成、西就、南通、北达(也有说是两条小街的,其实都是四线房屋)。

1947年2月22日《大公报》刊登了署名“滌予”的文章《火宫殿的小吃》,现摘录于下:

久住长沙的人,提起火宫殿,没有不知道的。因为那儿在长沙大火前,是小贩杂卖的集中场所,也是江湖杂耍卖技糊口的据点。每逢初一十五有庙戏的时候,那就更热闹了。闲散的人,都爱到那里去逛一逛。那里卖的零食,像油炸豆腐、米花结麻花,又香又脆,是全市闻名的。

长沙大火后,火宫殿起了一个剧变。警局为救济一般无依贫民起见,把这儿改作了小卖场所,搭成两道小街,东成、西就这几个吉利字眼,也就冠在这两条小街的门牌上。这里有酒菜馆、面食店、理发所,因此就变成了贫民的小市场。

那里的酒菜、面食、茶点,一应俱全,味道比市面上的妙得多,价格比较餐厅酒馆都要便宜。红烧猪脚、清炖蹄筋、豆腐汤这几样菜做得最可口。尤其有家卤菜馆,腊菜味道不差,最宜于小酌。打几两白干(酒),切一盘腊牛肉,真够味!约集几个人,凑集不多的钱,便可大吃大喝一顿了。据说敌伪(指日本人)占领长沙时候,一些避难无处安身的单身汉儿,食喝两字都在这儿解决,因此,留在长沙的地下工作人员也是借这儿掩护潜身。长沙光复后,公务员、老百姓都复原(归来),长沙市人口增多,这里的生意也更好了,从早到晚,熙来攘往,有时竟没有座位……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就知道此时的火宫殿,已经定格为湖南的风味小吃和餐饮市场了。 文/江异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