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暮霭,灼灼光华
——晚清湖湘近代工业扫描(历史篇·上)
制图/张杨
“世界锑都”——冷水江锡矿山。(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2月27日,醴陵市陶瓷博物馆,游客正在参观。
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沅江边的洪江古商城(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编者按
实业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
湖南历史悠久,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心忧天下、经世致用的湖南人,不仅会读书、会打仗,也会开矿办厂搞实业。近代中国实业的嫩芽,正是在一群湖南人的垦荒下萌发的。
近代以来,湖南人前后接力、经世济国,创造了非凡的伟业。早在清末,湖南就涌现了锡矿山、水口山等一批百年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株硬、株冶、长炼、岳化、湘钢、涟钢、岳纸等企业,至今仍然是湖南的重点工业企业;改革开放至今,湖南更是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农业大省正在向工业强省演进。
百年沧桑,弹指一挥间。
如今,湖南正在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工业总量扩大、产业结构优化,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泰富重装、长泰机器人、华曙高科等一批知名企业,群星闪烁,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传承,才会不断创新。
今年,是我省“产业项目建设年”,为弘扬湖湘实业文明,感受湖湘实业魅力,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即日起,《湖南日报》连续推出10篇大型系列深读报道“湖湘实业风云录”,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周月桂
这是未死将生的混乱时刻,一些事物正在迅疾坍塌,另一些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新生。萌生于晚清时期的湖南实业,虽然多数倒在了严寒与战火中,却以先驱者的姿态,在日薄西山的时代,发出了其可贵的光亮。
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晚清,风云激荡,历史的聚光灯,机缘巧合地打在了湖南身上。
一群放眼世界、师夷长技、经世致用的湖南人,在封建王朝的暮色中熠熠发光。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这群识时务者,提出了一项庞大的复兴工程,试图让垂暮的大清王朝重新振奋起来,后世称之为“洋务运动”。
因为众多湘籍洋务派的涌现,湖南,成为洋务运动的主阵地,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师夷长技以制夷”,邵阳隆回人魏源首倡之功,最值得提及,其《海国图志》为实业救国作了最初的探索,成为后来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启蒙著作。
湘军领袖曾国藩、左宗棠,将魏源的“师夷长技”付诸实践,倡导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新式工业企业,堪称中国近代工业的拓荒者。
去过上海世博会的参观者,不少人会对那形似龙脊梁的船舶馆留下深刻印象。
船舶馆所在的世博园区,原是江南造船厂的厂区,其前身便是1865年由曾国藩规划创建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清末洋务运动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民族工业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造出了中国近代的第一艘机器动力兵船,曾国藩为之命名“恬吉”,取“四海波恬,厂务安吉”之义。其后,江南制造总局又相继制造了3艘轮船,分别由曾国藩命名为“威靖”“操江”“测海”。
曾国藩去世后,“留学之父”容闳评价:“世无文正,则中国今日不知能有一西方机器厂否耳。”
1880年,我国第一家使用近代机器进行织呢的毛纺织厂——甘肃织呢总局建成投产,由湘阴人左宗棠筹建,在100多年前,将沿海近代科学技术带到了偏僻的西北地区。
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湘籍洋务运动先锋,在全国各地先后创办了近200个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曾国藩创办或参与创办的主要有安庆军械所、江宁机器局、江南制造总局等;
左宗棠创办或参与创办的主要有福州船政局、西安机器局、兰州机器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等;
较晚从事洋务的湘人刘坤一,接办了广州机器局,创办了广州火药局,购买了黄埔船坞,配合李鸿章建设津沪电线和筹资开办金陵火药局,助推张骞创办南通大生纱厂……
救国热忱与实业思潮结合,开启湖南近代工业的不凡起步
3月,余寒未尽。
娄底锡矿山,去冬覆土撒下的草籽,开始冒出片片绿意,抗污的构树、臭椿、翅荚木、楸树均已成活,虽然长得不甚伟岸,却已挺过寒冬,萌发新叶。
作为湖南近代工业萌芽的代表,这个开采了120多年的“世界锑都”,山头曾积着灰黑色的矿渣,人们正在努力还原其山清水秀的本来面貌。
拂去锡矿山身上厚厚的矿尘,晚清“实业救国”历史烟云重现,湖南近代实业发展的脉络渐渐清晰。
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溃败,大清王朝国势颓微。“实业救国论”成为流行的理念。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熊希龄等在湖南倡导实业,提出“富强的捷径就是工业化”。
强烈的救国热情与实业思潮结合,湖南近代工业于此间开始了不凡的起步。
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新任巡抚陈宝箴上任后,即在湖南推行新政,兴办实业。
这位“识力恢闳、肇开风气”的赣籍湘抚,以“惟天下非常之变,必有度外之举”的改革气魄,在湖南“通商惠工,百废俱举”。1895年至1911年,湖南省内出现了第一批真正具有近代企业性质的工业。
陈宝箴把开发矿山当作经济方面的首务。
1896年4月设立湖南矿务总局。至1897年,即建起了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新化锡矿山锑矿、益阳板溪锑矿、平江黄金洞金矿等大型官办企业。
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是清末开办得最有成效的矿业之一。湖南铅锌出产在国内列居首位,而常宁水口山为铅锌矿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1896年,该矿产量占全省铅锌总产量的90%以上,水口山遂有“铅都”之称。
宁乡人廖树蘅从1896年起主持常宁水口山矿务,依靠技术改进促进了采矿率增长。1903年其子廖基植等人接办水口山铅锌矿,并不断改进工艺设施,至1909年每日可出砂数十吨。廖氏父子勤勉奉公,于湖南矿业发展贡献颇巨。
湖南矿产丰富,号称“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的锑矿产量为世界的70%,而湖南的产量则为全国的90%。
锡矿山产锑。但在1896年以前,人们都把锑误认作锡,锡矿山由此得名。直到1896年,陈宝箴姻亲刘鹤龄请洋行检验始知为“锑”。
至1908年,锡矿山产锑已占全世界产额之半,被冠以“世界锑都”之名。
这一年,梁焕奎在长沙成立了华昌炼锑公司。
梁焕奎曾经是湖南矿务总局的文案,因预见锑矿业前途广阔,多方筹措资金,甚至变卖了妻子的首饰,接办了锑矿,设立炼锑厂。
梁焕奎三弟梁鼎甫在英国留学,得知法国有一个叫赫伦士米的专家已初步研制出一种能将低品位锑提纯的方法,1908年,梁焕奎兄弟以白银7万两购得此“秘法”,在长沙南门外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湖南炼制纯锑的肇始。
华昌炼锑公司总厂就设在长沙南门外碧湘街一带。工厂最盛时,从长沙碧湘街到西湖桥河边一带,机声喧扰,烟囱林立,湘江沿岸,火轮电艇,络绎于途,均为华昌所有。公司总资本最多时达银300万两,每24小时可炼纯锑30至40吨,每年可产1万多吨,还在上海和纽约都设有分销处,直接进行国际贸易。
华昌炼锑公司在炼锑技术上逐渐领先国内外,垄断了全省的锑砂炼销大权,客观上也排斥了洋商对湖南锑业的把持。1908年,法国容母司会社本打算在湘设炼锑厂,也因竞争不过华昌炼锑公司而作罢。
至辛亥革命前夕,湖南先后创办了铅、锌、锑、金和煤炭等矿30余处,湖南矿业,一时风光无限。
“通商惠工,百废俱举”,湖南成为日暮王朝“最富朝气”省份
月形湾窑静静伏卧于醴陵渌江边的沩山之下,采泥矿井、洗泥池、绘画室、薪柴堆坪、办公房、起居室等一应保存完好,两侧窑眼被烟熏火燎,像是刚刚熄灭了窑火,窑工明天还会来上工。
这座始建于清末的古窑,是醴陵窑保存最完好的古窑址,见证了乱世中醴陵釉下彩瓷的风流岁月……
清末乱世之中,湖南的工业企业不顾环境的严苛与连年战火,纷纷倔强地冒出头来。
除了开矿,湖南人还办交通、投资设厂、改良手工业。
1899年岳州开埠,1904年长沙开埠,1905年湘潭成为“寄港地”。
正是“通商惠工,百废俱举”,湖南成为晩清改革的模范地区、全国“最富朝气”的省份。
1905年春末夏初,湘西凤凰人熊希龄到醴陵沩山考察,以期改良瓷业,作为湖南实业振兴的试点。
考察中,熊希龄发现沩山等地土质甚佳,只要改革窑式和釉药,就能产出上好的细瓷。于是聘请技师,兴办学堂,1906年,湖南瓷业学堂开学,设于醴陵城北,同年又成立湖南瓷业公司。
草青、海碧、艳黑、赭色、玛瑙红……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多种釉下颜料,生产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釉下五彩瓷器。
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奖。从此采购客商络绎不绝,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也相继兴建,湖南的瓷器业一度名扬全国,大有与景德镇并驾齐驱之势。
在今天的醴陵市陶瓷博物馆,记者见到了复原的“扁豆双禽瓶”,这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曾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瓷瓶上绘有攀援的扁豆藤,紫色的扁豆花丛下一对竹鸡游憩其中,瓶体洁白如玉,穿越百年风云,闪耀着润泽的釉光。
有“第一流人才”之誉的熊希龄,还参与筹组了当时湖南最大的内河航运公司鄂湘善后轮船局。
1897年8月,官督绅办的鄂湘善后轮船局租用官轮,在湖南内河试航成功。随后购置轮船,大轮对开于湘潭至汉口,小轮在本省境内航行,客货两运,盛极一时。
鄂湘善后轮船局开办不久,湖南民营轮船业也开始发轫。1900年,安化茶商梁啸岚租赁小火轮4艘,开辟了长沙至株洲、长沙至靖港的短途航线。
机械、火柴、纺织等各类工厂如雨后春笋冒出来。1896年,湘绅王先谦、黄自元、张祖同等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自筹资金,在长沙创办了湖南第一家机械工厂——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
1897年该公司从上海购回小型发电设备一套,在抚署附近(今长沙市先锋厅附近)设厂装机,发电试用,为学堂、报馆、衙署、通衢装灯400余盏,这也是湖南第一批电灯。
湖南的火柴工业也在此时萌芽。1896年,陈宝箴拨工赈银1万两,委托长沙土绅张祖同、刘国泰、杨巩等创办火柴厂,实行以工代赈。3位绅士又集资1.2万两白银,另招商股近8000两白银,合计资金3万两白银,成立善记和丰火柴公司,1897年开工,为湖南火柴工业之始。
纺织工业在人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世纪初,湘乡人禹之谟先后在湘潭、长沙等地筹设了湘利黔纺织厂,并设工艺传习所,培养纺织技术人才,湖南近代织布工厂“一时创设不少”,“湘省工业之发达,盖自此始”。
商品湘绣生产也开始于19世纪后期。最早的专业刺绣户应推湘阴人吴健生之妻胡莲仙。她先后在长沙开设了“绣花吴寓”和“彩霞吴莲仙女红”绣坊,接受订货和自产自销。
这些遍地开花的工商企业,后来绝大多数都在战火与动乱中湮灭,这也是作为先驱者的悲壮命运。但它们仍在黑暗的历史深处,擎着微弱却不灭的火把,照亮了湖南近现代工业来时的路。
(陈先枢、张燎原、廖蔚佳、李亮对本文亦有贡献。)
湖湘近代实业大事记
1861年 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清朝官方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兵工厂,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
1896年 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湘绅创办了湖南第一个机械工厂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和第一个火柴工厂善记和丰火柴股份公司。
1896年 湖南矿务总局成立,水口山矿区设立矿务局,同年该矿产量占全省铅锌总产量的90%以上。
1896年 朱昌琳与汪诒书、杨巩等人合作创建了湘裕炼锑厂,开长沙炼锑业的先河。
1897年8月 鄂湘善后轮船局在湖南内河试航成功。
1898年6月 湖南官矿总局在锡矿山成立第一家官矿局。
1903年 禹之谟于湘潭创办湘利黔织布局,为湖南近代织布工厂之始。
1906年 熊希龄等在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培养人才。同年,创设湖南醴陵瓷业公司,始制细瓷。
1908年 锡矿山产锑已占全世界产量之半。同年,梁焕奎在长沙成立了华昌炼锑公司。
慷慨激昂,情怀家国
——晚清那些湖湘实业家
“长沙首富”朱昌琳(1822-1912)
晚清末期的实业家,无不有着慨然之气。
有“长沙首富”之称的朱昌琳,出身贫寒、头脑灵活,经营的米谷、淮盐、茶叶三大商业项目成为晚清湖南商业贸易的支柱。
1896年陈宝箴登门造访朱昌琳,请他出山“以维钱法、荒政之穷”。朱昌琳时年已七十有四,早已“谢绝世事”,仍然“慨然请从事”,从此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与社会信誉,积极支持湖南的维新变法运动。
朱昌琳开设钱局,铸造银钱,不受薪水,“约己从公”。积极投资办实业,长沙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湘善记和丰公司便有他的股份。他还与汪诒书、杨巩等人合作创建了湘裕炼锑厂,开长沙炼锑业的先河。
朱昌琳乐善好施,耗巨资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房、施药局、置义山、办义学、修义渡,捐资修路、疏浚新河,并多次捐赠大批粮食、布匹赈济山西、陕西等省灾民,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狂生”禹之谟(1866—1907)
湘乡人禹之谟潜心史学,好习剑练武,常“提三尺剑,挟一卷书”游历四方,得“狂生”雅号。
1897年在长沙结识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志士,萌生“实业救国”之志。在东京研习纺织工艺与应用化学回国后,1903年,于湘潭创办湘利黔织布局,1904年将设备迁至长沙荷花池,主要生产布匹、毛巾。
在他的织布厂里,“首倡雇佣女工,移风易俗”。并设工艺传习所,培养纺织技术人才,艺徒遍及省内,湖南近代织布工厂“一时创设不少”“湘省工业之发达,盖自此始”。
1906年,禹之谟被清巡抚衙门逮捕,1907年从容就义。1912年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追授为“陆军左将军”,安葬于岳麓山陈天华烈士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