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纵深】为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2018-03-13 06:37:30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印奕帆]
字体:【

为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国斌 刘笑雪 黄晓辉

全国两会期间,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创排的民族歌剧《英·雄》、湖南省歌舞剧院创排的音乐剧《袁隆平》,相继登上北京的舞台,引发首都观众热烈点赞。

物质食粮用以饱腹,精神食粮用以慰心。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群众的文化需求日趋多元化。如何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成为在湘全国人大代表、住湘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开展“供给侧改革”,用优秀文艺作品引领时代风尚

生产充满时代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是当代文化人的责任。“要用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引领时代风尚。”全国人大代表、省文化厅副厅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鄢福初表示,文艺创作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思想精深才能艺术精湛。

近些年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取得瞩目成绩。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以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为例,近5年全省新创大型剧目146台,新创小戏小品800余台,同时复排、移植、改编了大量经典传统剧目,艺术生产全面开花。”鄢福初说。

“有多少精品力作,有多少高端文艺人才,是文化强省的重要指标。”鄢福初认为,目前文艺创作筑起了“高原”,要通过不断创新理念和形式,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修改打磨,推动艺术作品走向“高峰”。要在文艺创作中开展“供给侧改革”,根据老百姓的需要来进行创作生产,解决供需矛盾。

“繁荣文艺创作,需要‘阳春白雪’保持品质,也需要‘下里巴人’走进大众。”全国人大代表、娄底市艺术馆艺术专干彭祁说,文艺创作扎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汲取营养,要兼具艺术性与人民性,文艺创作者要跳出思维的“框”,架好情感的“桥”,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老百姓的故事。

充实基层,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百姓之中

老百姓的幸福感,离不开文化获得感。

“无论是城市写字楼里的白领还是乡野间劳作的农民,都有精神文化需求,都值得被尊重、需要被满足。”作为艺术专干,彭祁近年来响应“文化惠民”的号召,组织开办了合唱、戏曲、古典声韵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培训班,并到福利院、敬老院与社区,组织老百姓开展广场舞、花鼓戏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

彭祁说,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基层百姓当中,需要配套措施跟上来。在实际工作中,她发现很多乡镇有了文化站,却因缺人缺资金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她建议,加大对乡镇文化站扶持力度,留住基层文化人才,让基层百姓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鄢福初建议,加大县级和县级以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县级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中心,给老百姓享受文化提供更多便利。

“与经济脱贫一样,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有一个脱贫奔向小康、走向富裕的过程。”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龚曙光表示,经济贫困和文化贫困互为因果,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要推动文化“走下去”,开展文化扶贫。

湖南省目前共有77家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家免费开放经费补助范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副主委、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建议,进一步增加公共文化场馆惠民补助,充分发挥场馆的社会价值。

创意转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蓝底布料上,一只刺绣喜鹊展翅欲飞,将手指放上指纹区,笔记本轻轻地弹开了。传统工艺和“黑科技”结合,让全国人大代表、省湘绣研究所新蕾刺绣部主任成新湘带来的笔记本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湘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培根固本,延续血脉,另一方面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融入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成新湘介绍,省湘绣研究所在传承保护传统技法的同时,开发了刺绣项链、书签、灯具等18个品种100余种刺绣创意衍生品,让湘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我认为关键在于积极推进传统文化创意转化和科技提升,致力于形成一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项目和品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能够‘活’起来、用起来、火起来。”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鄢福初说,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人的审美。如在舞台艺术创作生产中,可以筛选老百姓喜欢、符合时代价值的题材进行创作。

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

中华文化要实现繁荣兴盛,要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中脱颖而出,必须推动文化“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力。龚曙光说,随着中国影响力增强,大量的实用性产品走向海外,文化走出去迎来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期。

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不管是汉唐时期东方文化走到西方去,还是后来西方文化传到东方来,都有实用性产品与文化相伴相生。“如今中国大量的实用性产品走向海外,构筑起了中国形象,应该把文化嫁接融入到产品中‘走出去’,就如画龙点睛一般,用文化把中国形象点活。”龚曙光建议,把文化输出管道从原来的电影、图书、电视剧等渠道,拓展到设备、餐饮、家居等实用性管道中,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吕焕斌表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走出去”,不能只满足于特定人群,一定要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

(华声在线北京3月12日电)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