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记者 陈惠芳 通讯员 曾婕
2月23日,农历大年初八,天气晴好。
当日上午,85岁的张菊秋从长沙东塘女儿家,坐了两个班次的公交车,赶到望月湖街道白沙液街,要跟社区工作人员拉拉家常,道声好。
河东到河西,这么远的路,坐的又是公交车,老人家都不要人陪。
走进社区,记者一见,感慨不已。老人家个子不高,一身普通的衣服,干干净净,还挎了个小包。拿土话讲,老人家“水色子”好,腰板也直,真看不出是85岁的高龄。
坐下来,她第一句话是“搭帮政策好,感谢社区”。人逢喜事精神爽。过年,是喜事。更大的喜,是拆迁之喜。
白沙液街正在搞有机棚改,准备将这条街打造成溁湾老街。过年前,老人家办完了手续,享受到了想都不敢想的红利。
“我在白沙液街住了将近40年,住在3楼48平方米的两间房子里,稀巴烂的。”老人家说,“拆迁补了50多万元,花10多万元买了望岳街道诚兴园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还是1楼,余下30多万元呢。”
这馅饼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政府给的,又大又及时,老人家怎能不高兴,怎能不心情好?社区工作人员说,拆迁一开锣,老人家最积极,不仅第一个签字,还主动做其他一些拆迁户的工作。白沙液街拆迁顺利,也有老人家的一份功劳。
白沙液街是岳麓区唯一一条历史老街,原先叫溁湾桥路。1000米的街,东头入口位置就是溁湾桥所在地,民国初期还有这座桥。后来,长沙酒厂迁入,更名为白沙液街。张菊秋就是这条街的原住民。老街要改造,“老长沙”有一份浓浓的情结在,有一份深深的记忆在,有些依恋,但舍得。以新换旧,日子越过越新鲜。张菊秋懂这个理,更懂得感恩。
张菊秋跟街道、社区有缘分。1951年起,她就是橘子洲上的“义工”,也就是没有退休工资的临时工。走街串户,一干就是28年。1979年,她从橘子洲搬到了白沙液街。至今,她还改不了口,称“橘子洲”叫“水陆洲”。
其实,老人家过得很清苦。1991年老伴去世,她就一个人过。唯一的女儿,今年也54岁了。令人惊讶的是,每个月老人只有400元收入,却不愿申请低保。她的理由是“不饿不冷,就可以了。社区一直对我好,不想再麻烦政府”。“一天吃两餐,不吃肉。衣服也挑便宜的买,习惯了。”她指了指身上的衣服,“穿了十几年了,蛮好。”
平凡,简单,清淡,感恩。社区工作人员对她都是这个印象。
省吃俭用一辈子的张菊秋,等来了拆迁带来的惊喜。这等福分,是新时代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