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梦想 告别穷窝奔新家
——新化县易地扶贫搬迁见闻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肖丽娟
通讯员 肖文一 梁海雄 杨新生
2月13日,记者一行来到新化县西南山区的水车镇,探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
水车镇正龙村是“中国最美乡村”。村里的龙湘安置点,两栋三层楼房,灰色外墙,红色栏杆,别致窗户,古香古色,与周围连绵起伏的山脉浑然一体。
“你们来了,快进来坐坐。”安置贫困户罗治易热情地将大家领到新家。罗治易今年50岁,按照每人可分25平方米安置房的政策,他家四口人获得了100平方米的住房,很方正的三室两厅。
“除了抽油烟机、电视机、冰箱是自己买的,抽水马桶、洗漱台、厨房水槽、室内粉刷等,全都是政府弄好。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做梦都不敢想。”罗治易开心地说。
罗治易原来的家,在海拔1000多米高的白旗峰脚下的长石村。老房子是上个世纪30年代建的木房,没有煤气,只能砍柴烧水做饭,经常被烟熏得泪流满面。
罗治易和家人更头疼的是,长石村的家只有狭窄的泥巴路通往外面,出行很不方便。遇到冰冻天气,三天两头断电。种田严重缺水,只能从4公里外的水源处,用竹简将水引进田里,一到夏天,就要通宵守在田边放水,因干旱稻谷颗粒无收的情况常有发生。
“现在党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好,政府不仅让我们住上了舒服的新房,还有后续的脱贫帮扶政策,老婆在镇政府介绍下进入水车镇鸿利服装厂做工,每个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我平时搞点种养业,闲时就在长沙打打零工。两个女儿争气,大女儿在山东读大学,今年大三了,小女儿读高一……”幸福的笑容挂在他的脸上,也进了每个人的心窝里。
挪出“穷窝窝”,住进新楼房,和罗治易一样,水车镇奉家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奉先文生活也正在一天天变好。一个多月前,他从奉家燕窝院搬迁至此,在附近茶叶种植基地务工,每天能挣150块钱。家里种田、养鱼不耽误,一年可收稻谷2000多斤,养鱼每年有近3000元收入,吃穿不愁了。
水车镇党委书记肖勇平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镇里已发展紫气东来茶叶种植公司、天渠茶叶种植公司,水车镇鸿利服装厂,分别作为搬迁农户的产业扶持和就业扶持基地。
告别罗治易家,记者看到了新房前挂着的红彤彤灯笼,正载着搬迁户满满的幸福与期待,迎接新春的到来。门口“精准扶贫有成效感谢共产党,易地搬迁建家业不忘习主席”的对联,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新化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召集人、常务副县长王文红介绍,“十三五”新化县易地扶贫搬迁总人数为34566人。为确保扶贫搬迁资金效益、新居效益和脱贫效益“三个最大化”,新化县委、县政府做出搬迁安置“近县城、近集镇、近景区、近园区,建易扶新村”的“四近一建”顶层设计;安置户后续产业扶持采取一地一策,如水车和奉家以大紫鹊界旅游开发+特色产业,圳上以山林地入股新型农业合作社;施工单位全面实施“两班倒”、“5+2”、“白+黑”、“晴+雨”建设。两年来,新化县累计实施安置项目84个,建成安置住房54万余平方米、附属设施12万余平方米,建成率达到100%,2016年的项目入住率达到100%,2017年的安置点正组织全面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