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肖军
每逢佳节倍思亲,浓浓乡愁挂心头。
每年春节,记者有一个习惯,带着家人回老家祭祖访亲。
2月17日,大年初二,我一家三口与大哥大嫂分别驾车,前往老家芷江侗族自治县碧涌镇龙洋村。
龙洋村离碧涌镇区不到10公里,开车也就10来分钟,我们却开了近半个小时还未到,我不由得发出疑问,驾车的妻子也反应过来:“开过了,我怎么没有感觉呢?”
掉转车头返回,走在后面的大哥大嫂已在进村公路边等候。大嫂笑着说:“我以为你们要到贵州天柱去玩哩。这也难怪,上次我和你哥来,也差点迷了路。”
哥嫂已退休,老家亲戚办好事,都要回乡祝贺,自然比我们认得路。
仅一年光景,“老马”为何不识途?原来进村的沙石路已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延伸至村组深处。村头摇摇晃晃的小木桥变成了坚实的水泥桥。沿溪两岸郁郁葱葱,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垃圾遍布的状况不复存在,路上也看不到牛屎,扑面而来的是没有任何杂味的清新空气。
进村不识路,进家也快认不得人。祖上的老屋,现在由两位堂叔住着。老屋前,迎头碰上大堂叔,60多岁的他穿着新衣服,头发梳得溜光,脸上也刮得干干净净,显得特别精神。印象中,过去大堂叔是有名的“派耐鬼”(当地话,指最不讲卫生的人),长期不修边幅,衣冠不整,屋内外也乱七八糟。
“别这么看着我,我现在是旧貌换新颜。”大堂叔指着房子说,他把屋上的瓦换了,不漏雨,漂亮多了。再看看,牛栏也进行了修整,干净多了,人都可以住进去了。
“这都是去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住在隔壁的小堂叔走过来说,硬化路面、改水改厕、清理溪水里的陈年垃圾,塑造了美丽乡村新风貌。
小堂叔家的小院里清爽利落,靠溪边砌起了护栏,护栏贴着彩色瓷砖。“过去来这里最怕上厕所,如今不再臭气熏天、苍蝇乱飞了。”妻子对像城里家中一样的新厕所给予“高度评价”。
吃饭时,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菜盘内摆上了公筷。小堂叔说,不仅家里,村里办红白喜事也用上了公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说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只要按照中央的精神干,村里一定会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大堂叔喝下一杯米酒,兴奋地说。
人在改造环境,环境也在改造人。记者心想,下次回乡,还会迷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