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的盘山路上攀登

2018-02-09 08:53:13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纪红建

十八湾村,伸手可以摘到星星的地方

走出湘西,走出武陵山区,我始终无法走出对十八湾村的回味和留念。

十八湾村位于湖南省吉首市西南的社塘坡乡,是在海拔723 米高的大山上的一个纯粹的苗家山寨,村子四周全是悬崖绝壁。这里最开始叫天星寨,因为这个村的村民都住在悬崖顶上,似乎伸手可以摘到星星。后因进村的小道,大湾十八处,小湾九十九处,十八湾村因此而得名。这个村有将近80户人家,310多人,以姓麻居多。以前人们为了避免战乱,来到了这个完全与世隔绝的悬崖山上,但却要面对恶劣的环境。2004年修通盘山公路前,村里人上下山只能走羊肠小道,最险的一个路段要攀七八十米高的云梯,几乎每家都有亲人在上山下山当中摔死或摔残的伤痛记忆。改革开放了,十八湾人仍过着与世隔绝般的生活。

2000年,十八湾人积蓄多年的能量终于爆发,几乎是徒手与大山开始搏斗,不畏艰险,坚忍不拔,不甘贫困,自强不息修通了通往村外的路。“十八湾人”被评为2006年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十八湾村级公路建设被树立为全国通达工程先进典型……

盘山路,村民们手工打造出来的伟大艺术品

虽然之前对十八湾村的盘山路有些心理准备,但当我跟随吉首市扶贫办茶叶办主任彭明安来到这片山崖时,还是有些紧张,甚至有些胆怯。吉首市扶贫办李师傅开的越野车在挂在悬崖上的山路上飞奔。“我在市扶贫办开了八年车。”小李很淡定,车速丝毫没减,“恐高搞不了扶贫,扶贫干部一年到头都在山上跑,恐高的、昏车的,反正身体不好的,都当不好扶贫干部。”

在上十八湾村盘山公路中最大的一个弯,可看清山路全貌,展现在我眼前的不再是一条公路,而是一件艺术品,一件村民们手工打造出来的伟大艺术品,是当地老百姓用手一块石头一块石头抠出来的,是用血汗甚至生命凝聚而成的。

一辆面包车停了下来,走出一个六旬左右的男子,很瘦但很精干。他是十八湾村的龙把银书记,1952年出生,1978年入党,1989年当村长,1995年当村支书。龙书记没有太多的客套,没有过多的铺垫就直入主题说起来。

“2000年,吉首市村级公路大会战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我觉得不能坐在家里等着政府的钱到位,于是我就跟其他党员干部说,我们自己先逮(做)起来吧!这里面有个原因。1987年6月,我父亲突发急性阑尾炎,疼得在地上打滚。我们六个劳动力抬着他往山下赶,赶到吉首市的医院时已是五个小时后了,我父亲已经不行了。当时我就在心里埋下一个心愿,一定要为村里修条路。可是当我们把修路的事跟村民说时,风凉话就来了。外村人说,十八湾猴子都爬不上去,修路就别做梦了,干脆直接修个飞机场算了。村里一些人积极性不高,有人说,书记,我们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抠,要修到什么时候呀!我说,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就是要修通这条路,这是为子孙后代谋幸福,没什么价钱可讲。”

去修路真的跟壮士远行一样

龙书记接着说,“有个老党员叫麻国任,年纪比我大些,还是我老表。他立即找到我说,如果不把路修好,十八湾就没有任何前途。如果你真把这条路修通了,你做一辈子村支书我都支持。当时有个老人,叫麻正财,85岁高龄了,听说要修路后,拄着拐杖找到我说他也要上山崖,说生为十八湾人,如果没有参加修路,是件很不光彩的事,也对不起自己的子孙后代。老党员龙凤仙的老伴和儿子都去世了,村委看到她家只剩下两个寡妇和两个小孩,情况特殊,就说他们家可以不出工。但龙凤仙不干,说女人也是人,更何况自己还是党员,她们在家待着,以后走在新路上,也会脸红惭愧……”

2000年春节后不久,十八湾村龙把银、麻金文、麻先忠等15个党员和干部,带着全村130多个劳力开始了艰难的圆梦征程。他们基本上是不会说普通话的苗族人,绝大部分是文盲,没有念过一天书,但是,他们的道德感却让人心生敬意。这条全长5.3公里的盘山路,大小弯道50多个,其中大弯、急弯、回头弯有18个,因地势险要,整条公路只能临崖而立。十八湾人豁出去了。龙把银说:“去修路时,真的跟壮士远行一样,家里的女人做了好吃的让男人带上,男人则把该交代的事都交代好了,生怕万一就回不来了。家家户户都穷,出来修路的都是劳动力,是家里的顶梁柱,千万不能出事。15个党员和干部,每天早上三四点出去查看情况,看有没有松动的石头,晚上十一二点才正式收工,主要是清点人数,看到一个画一个勾,不见到人不画勾,风雨无阻。十八湾人是个整体,就像个大家庭,少了谁都不行。老天保佑,修四年路,没少一个,也没有谁缺胳膊少腿。”

他要儿子把自己埋在看得见公路进村的地方

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四里八乡,外村的村民和远方的乡亲赶来加入了筑路大军,每个小组轮流派劳动力来修路,不要报酬,自带设备和干粮,完全是无私奉献。政府部门送来了十八湾修路急需的物料和资金,还派来了专业施工队。

麻国任本来身体就不太好,但一直坚持修路。他饭量越来越小了,直到一次昏倒在工地上。抬下山送到吉首市医院一检查,才知道他已经是胃癌晚期了。他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说,我现在死了也不亏,但没把路修完,我心有不甘啊。他去世之前留下遗言,要儿子把家里的大米都捐到村上修路,并把自己埋在看得见公路进村的地方。他儿子捐了家里仅有的55公斤大米,把他埋在公路进村那段的山坡上,可以时刻看到公路。

说到这,龙书记深深地吸了口烟,然后久久望着远处的山峦。

2004年1月,这条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4米多宽,5.3公里长的盘山路正式通车。投入工日12万多个,开山挖土凿石40万立方米,4年没过一个舒坦年的十八湾人唱起了山歌、敲起了苗鼓、舞起了狮灯,不少村民搬出自家酿制的苞谷烧酒尽情畅饮。在政府的支持下,2007年村里对这条盘山路进行了硬化。

路通了,致富大门打开了,姑娘们愿意来十八湾了

路通了,十八湾村的致富大门就打开了。十八湾人开始得到丰厚的回报。修路前的1999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638元,光棍汉多,娃娃读不上书。修通公路后,十八湾人大种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养殖业,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收入,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6年全村种青蒿1000多亩,创收70万元;开发金秋梨340亩,总产量9万公斤,实现收入15万元;外出劳力85人,挣回收入30多万元。全村实现人种1亩菜,4亩青蒿,3亩果,养1头猪,同时建成水池、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饮上了自来水,电话、手机、电视都进入了农户家中。适龄儿童都进了学校,85%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村实现人均年纯收入3500元。几年里光讨外地媳妇的就有17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路通了,富裕了,姑娘们也愿意来十八湾了。”龙书记说。

车到尽头,十八湾门楼进入了我的视线。离门楼近的地方,是一片老土房,再远处点,就形成鲜明对比了,有砖瓦房,更有成群的别墅,有一层的,也有二层三层的。龙书记告诉我,老土房大部分住的是老人,他们不肯搬走,所以还留着房子;年轻的都搬到新房子了。我有种感觉,十八湾人真的是富了,真的是幸福了。

正说着,一个身穿苗服,脚穿黄军鞋,拄着木棍的阿婆从石板路向村口稳健地走来。龙书记说:“她就是龙凤仙,老党员,当年修路她主动请缨。”我问:“现在日子好了吧?”阿婆说:“好了,孙子都结婚生娃娃了。地里也种了生姜和金秋梨挣钱了。我正打算到地里看看金秋梨,天冷了,怕它们冻着。”

我跟着龙书记在村里的小道上转着聊着,看别墅,还看到了成片的果树林。龙书记告诉我,这里山高路远,但气候好,适合很多果树生存,结出的果子,糖分足。另外,这里种高山菜(反季菜)非常适合,好吃,能卖高价钱。现在全村有300多亩金秋梨,550多亩茶叶……都是产业扶贫帮助搞的。村里2014年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现在年人均收入4500元钱,只有一户兜底户(最低生活保障兜底扶贫)、22户贫困户了。从路修通后到现在的12年里,全村新建房子包括别墅38栋,有面包车、摩托车、三轮车几十台,有113个年轻人在外面打工,占了全村收入的半壁江山。

在学校我碰到一个正在绣十字绣的女子,叫杨晓菊,是村主任麻和林的老婆。我问她:“怎么想着嫁到十八湾来了?”杨老师笑得很灿烂说:“这里风景多好,世外桃源。”龙书记说:“我们村最大的变化还是人的素质方面大大提高了。原来我们这里说汉语的人很少,路通了,与外面接触多了,出去读书的孩子多了,现在年轻的都会说汉语了。以前路不通,与世隔绝,没事的时候村民天天打牌;路通了,经济上来了,娱乐活动也多了,打球的,打鼓的,唱苗歌的都有。”

(本文摘选自作者的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