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裁缝”保品质
——中国通号长沙产业园建设见闻
2月6日,中国通号长沙产业园,技术人员在对五模块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进行整车型式试验检测。 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金慧 黄克韧
立春时节,万物更新。2月6日,行驶在长沙高新区岳麓大道上,在与汇智路交会的东南角,能看到路旁高耸的塔吊、错落有致的厂房、堆放整齐的钢筋,这就是中国通号长沙产业园建设现场。在不久的未来,从这个占地600多亩的工业园生产出的有轨电车将驶向全球各地。
“目前厂房建设都已基本完工,正在做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预计今年3月底可以正式投产。”中国通号在湘的二级企业中国通号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湘涛一边说着,一边给大伙递上安全帽。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能看到已经完工的车体组装联合厂房、转向架联合厂房、表面处理厂房、调试厂房、有轨电车试验线等。
按王湘涛的话来说,生产一台有轨电车,就跟做一件衣服一样,“焊接如缝补,装饰如钉扣。‘衣服’要做到高品质,活儿必须要细致。”
他带着大家走进了转向架联合厂房车间,这里专门隔出了一间房子,里面放着“龙门三坐标测量器”。它的作用可不小,一辆有轨电车核心零部件都由它来检测,检验准确率达100%,是当之无愧的“质量守门人”。
而在车间的另一边,听见滋滋作响。伴着蓝色的火光,一台巨大的机械手臂正在缓缓滑动,工作人员正在操作一台焊接机器人。不一会儿,两块钢板就被天衣无缝地焊到了一起。
“通过机器人输入数据,保证了焊接的精准度和平整度。”对王湘涛而言,车间就像家一样熟悉,对每一件设备的作用了然于心。
校平、切割、折弯、焊接、测量、组装,车间里的每一位工人都像“钢铁裁缝”一样,用全球最先进的设备,生产出有轨电车所需要的部件,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精致精准。
在调试厂房,停放着两辆高大上的有轨电车样车。车内,布满了错综复杂的电线,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产品的质量关乎乘客的安全,虽然工期紧,但是马虎不得。我们宁愿周末加班加点,也要确保万无一失。”工艺工程师石换军说,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
中国通号长沙产业园项目落户后,仅3个月时间,长沙高新区就完成了土地拆迁工作。从2016年3月正式动工,到目前项目基本建设完成,长沙高新区一直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大到园区建设规划,小到员工生活,都积极协助企业尽快解决。
据中国通号轨道车辆有限公司董事长粟明介绍,之所以选择落户长沙,除了看重政府的良好服务,更重要的是湖南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政府大力支持轨道交通产业,着力培育全产业链,非常契合中国通号未来的发展方向。该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生产有轨电车150至200列,加上其他相关业务,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年税收4亿元以上。
“做技术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在,园区产前区项目200亩地也快启动建设了。以王湘涛为代表的资深技术达人,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奉献,还努力培养更多人才,让年轻人走到台前,让长沙有轨电车开往世界各地,为湖南打造“制造强省”增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