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2月6日讯(记者 李昆励) 一江碧水映罗霄,悠悠沤江淌清波。平均海拔881米的桂东县,有着“天然氧吧、自然空调”的美誉,这里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颁布地,也是红军长征的始发地之一。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勤劳善良的桂东人,用一个个脱贫的故事向我们描述了一副新农村的新景象。
(邓小梅在自家150平米的安置房里开起了小型纺织厂)
邓小梅:集中安置点里的“老板娘”
在离桂东县城20分钟车程的寨前镇流源村里,45岁的邓小梅正在家里带着两位女工对针织品进行加工。绿色的电动纺织机不停地转动,两名女工仔细地把待加工的织品一圈一圈地挂在针盘上,白色纺织线在她们的手下变成了一件件针织衫的衣领、袖子。
邓小梅和丈夫张建洪本是隔壁砂坑村人,2017年因易地扶贫搬迁来到了流源村摇前集中安置点,一家7口人分到了150平米的安置房。刚乔迁新居,邓小梅就把自己在县城租房开办的家庭式纺织加工厂搬到了安置点。
“我家4个孩子,我只能在家里照顾他们。”十年前邓小梅从东莞返乡后,就在县城里给别的纺织厂打工,2015年前借钱买了机器,开始自己“当老板”。“东莞的工厂负责下单和销售,我们就只要加工,按件计费就行。”邓小梅告诉记者,自己请了十多位村里的留守妇女帮忙一起做,工资从几百到2千不等。“4个孩子都在读书,全靠这个厂子支持着。”
“村里有135人在本村就业,全都是留守妇女,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赚了钱。”流源村支书陈冬华介绍,除了邓小梅家的纺织加工厂,村里还有2个毛竹加工厂、1个玩具厂,加上新建的休闲农庄,村里大部分的留守妇女都可以实在在“家门口就业”。
(普乐村的花卉基地今年已经销售红掌60万盆)
黄乐珠:红掌丛里的“养花娘”
红掌,学名花烛,花姿独特,花期持久耐看,是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园艺观赏盆栽。36岁的黄乐珠,就是位于普乐村太阳园艺花卉基地里的一名“养花娘”,专门负责培育红掌盆栽。
尽管外界温度只有4度,在红掌大棚里,黄乐珠却只穿着长袖在给花苗浇水。“大棚里面全年恒温24度,我冬天在里面做事都要脱掉外面的棉衣的。”看到记者穿着厚厚的棉衣进来,黄乐珠笑了。
花卉基地老板李涛是益阳人,常年在广州经营花卉养殖生意,因为看中了桂东夏季凉爽的气候,加上当地政府在用工用地上的优惠政策,2016年3月在这里动工建了7个温室大棚,其中两个实行独立财务核算,用于当地贫困户的入股分红结算。
黄乐珠是今年3月看到花卉基地的招工广告来工作的。对于她而言,每天下午4点半就能下班回家给家里的三个孩子准备晚餐,每个月还能拿到近2千元的工资,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我有3个孩子,一个读小学,二胎是对双胞胎,在读幼儿园大班,之前全靠老公一个人在广州打工,一个月才2500元的收入。”人口众多,收入微薄,让黄乐珠家成了村里的贫困户。2017年,黄乐珠家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之一,在普乐镇油罗口安置点分到了一套125平米的房子。
“前几天镇上干部还来通知我们,就这几天要交钥匙给我们了,今年过年就有新房子住了!”提到新房,黄乐珠满脸期待。“搬新房的时候,我要养几盆自己种的红掌花。”
据了解,太阳园艺花卉基地里有20多名本地贫困户在此就业,按基本工资+年底奖金的方式,每人每月平均可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不少贫困户实现了脱贫。黄乐珠告诉记者,她和丈夫也准备2018年提交脱贫申请书。“有房了,有收入了,不想当贫困户了!”
(自从村里有了食用菌种植基地,刘招弟每天都会去大棚摘蘑菇)
刘招弟:采蘑菇的“阿婆”
提着小竹篮去光伏大棚里摘香菇,是文溪村的阿婆刘招弟每天最开心的事。
2017年,村里的合作社投入资金170万,在光伏发电大棚下建设了8500平米的食用菌养殖大棚。用“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入股”的方式,将包括刘招弟在内的上进村、文溪村全部300户贫困户全都带动起来。
“我们家入股了5万块钱,每年最少有10%的分红,我自己来摘蘑菇,还能计时拿工资。”对于贫困户刘招弟而言,只要自己勤快,每个月可能有2000元的工资,这比什么都让她高兴。
坐落在河滩地上的文溪光农互补项目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光伏发电装置,装机420千瓦,预计每年可收入35万元;底部为农业大棚,4个标准大棚总面积2560平方米,每年可收入3万元,用于发展食用菌项目。
“村里现在稳定的收入来源有三个,经济状况比原来好多了。”普乐镇干事黄晶洁告诉记者,目前光伏项目已成为村集体经济的固定来源,贫困户和村民们,除了土地流转费用的收入,还能通过入股食用菌项目来获取报酬和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