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夏昭炎:撒播文化春天的火种

2018-02-05 08:00:01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字体:【  
退了休不是要好好养老吗?罹患胃癌不更要一心养病吗? 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夏昭炎,却带着四分之一的胃回老家攸县石羊塘镇高桥屋场“种文化”,一“种”就是14年。

夏昭炎:撒播文化春天的火种

夏昭炎在百姓课堂讲课。易禹琳 摄
2月1日,攸县网岭镇宏大村王家场的妇女在跳广场舞。 易禹琳 摄
放寒假了,孩子们在高桥农家书屋看书。易禹琳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易禹琳 通讯员 罗利辉

退了休不是要好好养老吗?罹患胃癌不更要一心养病吗? 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夏昭炎,却带着四分之一的胃回老家攸县石羊塘镇高桥屋场“种文化”,一“种”就是14年。本报曾以《夏昭炎:“赤脚教授”回乡躬耕“文化田”》为题浓墨重彩推崇这位新乡贤。2018年1月16日,夏昭炎在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

1月31日,天寒地冻。记者再次来到攸县采访夏昭炎,却惊喜地发现,一位新乡贤的价值,在于他的存在,如一粒火种,点燃了更多人心中为他人奉献的火焰。他播下的文化种子,正纷纷破土萌芽,即将长成一片生机勃勃的新农村的文化春天。

1 一个书屋下了6个“蛋”

攸县石羊塘镇高桥屋场的农家书屋会“下蛋”?夏昭炎笑着告诉记者,2017年9月它又下了一个“蛋”,共下了6个“蛋”了!2017年获评全国示范农家书屋。

全国有农家书屋58.7万家,其中湖南44058家,为什么只有攸县石羊塘镇高桥屋场的农家书屋会“下蛋”? 因为这只“母鸡”不同寻常。

2009年初,夏昭炎和老伴杨莲金带头集资,修葺自家的祖屋,向学生发出呼吁,一下子筹集了2000册图书,县图书馆又送来了17包书、两个书架和一张阅览桌,高桥农家书屋挂牌了。有了书屋不能当摆设。为鼓励读书,凡借书10次,每次借两本,便奖励新书一本。学生读书心得写得多,授予“读书小学士”“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称号,奖励新书,照片上墙。结果藏书7000余册的书屋,年借书量达1000余册。暑假,夏昭炎又为留守儿童办起了免费的少儿假期学校。成语大赛、汉字大赛、才艺展示等各种活动让留守儿童乐不思家,学得好,还有奖学金。

孩子来了,大人就跟着来了。村民杨忠芳在书屋借书自学养蚕,2015年成立天然纤维产业园,产值达到200万元,带动100多农户养蚕,人们都说高桥农家书屋生了个“金宝宝”。

高桥书屋办得好,吸引了附近3乡8村的村民来借书。夏昭炎想,高桥书屋能否“下蛋”,让乡亲们少走点路呢?2015年,他试着把200册图书放在2.5公里外的界市村,谁知当天就来了10多个孩子看书。刚从广东回来的廖石仔选了几本种植葡萄、养鸡、养鱼的书,当场规划了自己的致富路。

试点成功,夏昭炎和村支书又选取人流集中的杏塘村农资店、陈家场集市、南田村村部、荷叶塘组“下蛋”,图书管理员由热心公益的老党员负责,夏昭炎和老伴经常去指导。高桥书屋一下在4个村下了5个“蛋”,陈家场书屋半个月就借出了300本书。2017年9月,高桥书屋又在佳台村下了一个“蛋”。

“蛋”多了,书少了怎么办?每个书屋的书轮流滚动,人们看到的书就多了。几个村的读书风气越来越浓,打牌的明显减少。

2 一对夫妇引出29位乡贤

夏昭炎的名字寓意是光明和火。1月31日,记者冻得搓手顿脚, 83岁的他红光满面,自从回乡种了“文化田”,不仅癌症去无踪,他说“连感冒都不得了”!

即使是一团火,一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但夏昭炎和老伴杨莲金是火种,他们回乡修路、建书屋、办少儿假期学校和老年学校的义举,感染了乡亲。今年74岁的夏春初原是小学的校长,义务担任少儿假期学校的校长、小讲堂的负责人。今年51岁的张玉英爱看书,在照顾高龄婆婆之余,2011年起,自愿担任图书管理员,书屋365天都开门。2012年回乡带孙的夏爱莲原来害羞不敢跳舞,在杨莲金老人的鼓励下,现在成了高桥屋场小广场做操跳舞的教练。83岁的老党员夏欠秀主动腾出自家的临街门面办书屋借阅点;中学工会主席陈小斌主动参与各借阅点的图书管理。看少儿假期学校师资不够,县一中的夏老师和杨老师主动来教英语和数学,中心完小的谭老师义务教音乐、舞蹈。从2014年开始,夏昭炎执教过的湖南科技大学的大学生们暑期来高桥为孩子们上课,2017年暑假,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也来了。这个假期,一下吸引了147个孩子来上课。

一个乡贤引出众多乡贤。2016年,攸县涌现出了 “十佳乡贤”,有把8万元养老金拿出来为村里装路灯的谭春生,有带头修路、建老人日托中心的欧阳珍奇和组织老人志愿者到网吧规劝网瘾少年的夏道生等。2018年,新的攸县“十佳乡贤”又将评选。记者在高桥屋场,见到了石羊塘镇29名新乡贤候选人公示。米厂老板、乡村医生、退休教师……每一个人都热心为乡亲做好事。

3 一个中心要开500朵“门前三小”花

为什么全县297个村都有农家书屋,而由乡贤创办的高桥农家书屋最受欢迎?攸县县委、县政府思考:过去以村为单位的文化综合服务点(中心),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距离变远,已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了。2017年7月,攸县全县推广 “门前三小”工程。在农村集聚的屋场打造一批文化服务点,把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搬到百姓家门口。

布好点,以10分钟路程为标准,覆盖人口300人,广场面积300平方米,书屋和讲堂不少于20平方米,政府配送篮球架、体育健身器材、音响、讲台、书架、阅览桌、书刊杂志;请好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来管理;选好书,选孩子爱的少儿书、老人爱的养生书、村民爱的农科书;管好事,让小书屋书流动起来,小广场跳起来,小讲堂讲起来。

政策一出,各个屋场报名踊跃,短短3个月,攸县建了35个“门前三小”示范点,并规划用两年时间建设500个“门前三小”。

2月1日,记者走访攸县 “门前三小”示范点。田野霜白雾浓,一栋栋房子似沉睡在寒冬中,但新市镇善桥社区农家书屋里暖意融融,老人、妇女、孩子都在安静地看书。网岭镇宏大村王家屋场的小广场上,20多个妇女在雾中跳舞,活力四射。设在村民刘卫东家的书屋里,老人和小孩烤火看书。老党员何克球忍不住夸起他们的组长谭善文,是他发动集资把垃圾坑改造成了有喷泉的水池,建起了小广场。

在贴有“树组风、传祖训、立祖规”的小广场上,宏大村的村民们争先恐后地告诉记者,他们还要建图书室,建礼堂……攸县县委宣传部部长杨喜兰也在思考,“门前三小”除了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还可不断增加更多老百姓需求的。

夏昭炎有一个梦:“让农村到处飘散文化气息,让农民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一边是农民对幸福生活热切的新期盼,一边是政府、党员和乡贤促其实现的决心和行动,这个梦变成现实,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