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每到剧院演出进场散场登隆街满是谈笑风生的观众

2018-01-21 11:35:17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郑寿山] [编辑:潘华]字体:【  
从年少时的记忆到如今,悠悠六十载,长沙市最热闹繁华之地,莫过于八角亭、司门口、道门口、南门口,也就是自五一广场到南门口这长长的一段黄兴路。

每到剧院演出进场散场登隆街满是谈笑风生的观众


1月18日,长沙登隆街,早已停业的长沙剧院,墙上的长沙剧院四个字被去除,不见一点 痕迹。图/记者李林冬

郑寿山绘

从年少时的记忆到如今,悠悠六十载,长沙市最热闹繁华之地,莫过于八角亭、司门口、道门口、南门口,也就是自五一广场到南门口这长长的一段黄兴路。

解放路东起柑子园,西至司门口,不足四百米,只有靠近司门口一段热闹,老字号中头块招牌的杨裕兴面馆、天津小吃店、南京理发店、解放路腊味店、长沙金银饰品店,齐聚解放路的这头。这段解放路中部有两条小街巷隔路相对,北边是东鱼塘街,南面就是登隆街。

登隆街位于长沙芙蓉区,北起解放路,南止苏家巷。旧时此街以糊制灯笼的店铺较多,故称“灯笼街”,后被文化人雅化为“登隆街”,取生意兴隆之意。清光绪年间《善化县志》省城图内即标名登隆街。登隆街还有一俗称,叫“亮壳子街”,据传是为避原名“灯笼街”这讳而改称,因为“笼”与“龙”谐音,而“龙”是封建帝王垄断的称谓,不可直接称呼。所谓“亮壳子”,即旧时长沙人对灯笼的习惯叫法。那时长沙对许多物品都有自己的俗称,比如把座式电风扇叫摇头风、收音机叫话匣子、打火机叫自来火、钢笔叫自来水笔。

登隆街糊制最多的是家庭常用的灯笼,到夜晚时,点亮蜡烛,提着就可照亮路面到处行走。除此之外,还糊制与出售其他形状、大小、质地各异的灯笼,有用于悬挂大门、厅堂照明使用;有在灯会、庙会装饰玩赏使用。民国之前,长沙城里多数地方没有路灯,人们晚上就打着灯笼走街巷。民国时手电筒开始流行,手电筒使用方便,但价格不菲,并且耗费电池,一般人家还真用不起这洋玩意儿,走街巷还得靠打灯笼。

在长沙剧院排队购票的人排到了巷口

登隆街是寻常小巷,但位于闹市区,街上的人流熙熙攘攘。特别是在原先的“庆丰米厂”地皮上建起的长沙剧院,更使得这条街道热闹非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沙市设施、设备最好的剧院,有五一广场旁的湖南剧院和坡子街的湖南湘剧院,还有中山路上的红色剧院。长沙剧院设施、规模均不及以上的几家剧院,但紧跟其后。每个剧院演出的剧种剧目都有着各自的定位,湖南剧院接待国家级和各省著名艺术团体,湖南湘剧院是湖南湘剧团的专属剧场,红色剧院主要演出话剧歌剧,长沙剧院主要承担外地越剧团和本地京剧团的演出。

常年来到长沙剧院巡回演出的有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江苏如皋县越剧团、杭州钱江越剧团等知名越剧演出团体。越剧系我国五大剧种之一,以唱为主,长于抒情,生老旦丑各种角色均由女性演员担当,尽显唯美典雅灵秀之气。即使在地道的老长沙群体里,也不乏越剧戏迷。记得上演《孟丽君》、《碧玉簪》、《十八相送》、《凄凉辽宫月》等传统剧目时,购票观众从剧院排队排到了登隆街口转弯处,超过百米。

至于本土京剧名角达子红(原湖南省京剧团团长,已故)的一些京剧折子戏,如《打渔杀家》、《四进士》、《铡美案》,也备受京剧爱好者追捧,老长沙中具备登台演出资格的非职业演员俗称票友,则通过观摩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演艺水平。

距离登隆街长沙剧院不远处还有另外两个剧院,一个是与登隆街中段相交的育婴街上的“新舞台剧院”,系长沙市花鼓戏剧团的自有剧场,只演出本剧团编排的花鼓戏;另一个是登隆街北面东鱼塘街里面的“兰陵剧院”,主要演出湘剧。登隆街每到剧院演出进场散场,满街都是谈笑风生的观众。

长沙剧院与其他所有的剧院,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末,就几乎无传统剧目可演,而只能被指令性的编排演出少数几个革命样板戏。至改革开放,剧院和影院一同上映大量解禁的中外影片,继而恢复一些传统剧目演出,系“鼎盛时期”。之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娱乐节目的兴起,演出市场便逐渐萎靡。

小桃园主营江浙菜,食客多为避战乱来长定居的江浙人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饮食店的营业截止时间是晚上八点多,近乎一致。夜深人静时,就有卖馄饨的挑担候在登隆街口,剧院散夜场的一些观众,会买上一碗鲜香味美的馄饨来消夜,也有附近住户自带碗来买馄饨端回家吃。

长沙剧院斜对面是一家餐馆,规模不大座位不多,却是长沙市唯一江苏餐馆——“小桃园”。餐馆主做江浙菜,有红烧狮子头、东坡肘子、糖醋排骨、面筋等。长沙人口味嗜辣,甜酸清爽的江浙菜并不受青睐。小桃园有着相对稳定的食客,那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从江浙躲避战乱来长沙落业定居的迁民。

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登隆街北囗东端建起一幢七层高的大楼:“九龙服装厂”。该大楼的一楼是临解放路的门面,出售成品服装和各种布料,也承接衣服来料裁剪制作。楼上几层是制衣加工车间,这在当时很上规模,行人在大楼下面人行道行走,就能听到车间里缝纫机踩衣服的沙沙声。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九龙”服装都是长沙有名的成衣品牌。

我在东鱼塘街游击坪三号公馆住了三十五年,对登隆街,以及临近的街道,十分熟悉,十分钟爱。如今的登隆街,长沙剧院四个大字已从正门墙上除掉,难于找到一点点痕迹,剧院临登隆街开辟了多个小门店,出售五金、手机、二手房,站在剧院门口,仰头北望,就是直入云宵的长沙国金中心。

如今,我闲暇之时,经常刻意地到登隆街以及附近“走街串巷”,把引发的各种忆念当成心头的乐趣,反复体会,反复把玩。 文/郑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