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吴和平家族为文学家吴敏树守墓:世纪一诺 6代同心

2018-01-15 06:33:3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徐亚平 彭新华] [编辑:夏博]字体:【  
吴敏树(1805—1873),字本深,巴陵县(今岳阳县)人,因有书斋建于故里南屏山,遂自号南屏。他自幼才智超群,8岁入塾,熟读《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主张“为文章力求岸异,刮去世俗之见”。1832年,吴敏树乡试中举;1844年,朝廷挑选举人任官吏,吴敏树受命到浏阳县任教谕,因厌恶官场争权夺利,一年后告病回家,从此潜心治学,成为中国柈湖文派的创始人。

世纪一诺 6代同心

——吴和平家族为文学家吴敏树守墓的故事

吴敏树后裔在吴敏树墓地祭拜。

吴敏树后裔合影。

在吴敏树墓地发现残碑一块,上有“吴獬书丹”等字。

岳阳县《吴氏族谱》中的守墓人。

本版图片均为彭新华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彭新华

山一程,水一程,往事悠悠梦难寻;歌声在,酒杯倾,且赊洞庭月一轮。

这里,是抗日战场新墙河北岸的群山、清代名士吴敏树落叶归根的地方——岳阳市岳阳楼区郭镇乡双塘村。在为吴敏树守过墓的村民吴和平心中,“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1月11日,记者走访吴和平,听他讲述了埋藏心中多年的一个秘密,关于一位知名文学家、史学家、编辑家的秘密。

1 一只不死鸟

“荷锄出门去,东风吹我衣。老年熟农圃,且教儿孙知。日高古原上,倦卧见鸟飞。叹息人间事,纷纷多是非。”太阳照在古老的原野上,吴敏树放下锄头,倦卧草地,抬头就看见天上的飞鸟。那只飞鸟,飞在原野,飞在洞庭湖,也飞在中国的文学史中。

吴敏树(1805—1873),字本深,巴陵县(今岳阳县)人,因有书斋建于故里南屏山,遂自号南屏。他自幼才智超群,8岁入塾,熟读《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主张“为文章力求岸异,刮去世俗之见”。1832年,吴敏树乡试中举;1844年,朝廷挑选举人任官吏,吴敏树受命到浏阳县任教谕,因厌恶官场争权夺利,一年后告病回家,从此潜心治学,成为中国柈湖文派的创始人。

对经史文学,吴敏树情有独钟。1844年,户部郎中梅曾亮阅见他所选录的《归震川文别抄》及其所写序言后,亲自接见他并一起切磋古文。吴敏树擅长古文的美名传遍京城。

吴敏树在家建有“听雨楼”,与其弟云松一起研习文章,吟诗作赋。有时,吴敏树走出听雨楼,漫步乡野,遇到相识的父老乡亲便系驴饮酒,并自谱小词为赠;有时则辗转于家乡的新墙河、大云山、君山等名胜之间,让文笔得山水之助。

后来,吴敏树和堂弟吴士迈入居君山,构筑“鹤茗堂”“北渚亭”,诵读之声不绝,著书立业不废,留下了《柈湖文录》《周易注义补象》《论语考义发》及同治《巴陵县志》等经史文学财富。

吴敏树是一个孝顺仁爱之人。父母辞世,他居丧斋食,庐墓终丧;其弟云松病逝,他悉心照顾弟弟的孤儿寡妇;亲友邻居有难,他尽力周济,不问偿还。

1873年,吴敏树疾病缠身,却毅然抱病赴长沙,到湖南省通志局主持编修《湖南通志》,这无疑是一个浩繁的工程。通志尚未编完,吴敏树病逝于任上,终年69岁。直到光绪年间,通志才得以顺利出版。湖南现存新中国成立以前出版的地方志400多种,9成以上为清代所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工商业、农田水利等,被誉为“湖南百科全书”。史志专家、作家黄军建称:“此公岳阳瑰宝,值得一书。《湖南通志》乃不可多得的一部地方志,弥足珍贵!”

2 一群守望者

藏之吴和平心中的秘密,要追溯到145年前。

岳阳县荣家湾镇公诚村82岁的老村支书吴会柏介绍,吴敏树家境较好,在新墙河北岸有一块地,群山环抱,流水潺潺,吴敏树生前选定这里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吴敏树去世后,族人安排其侄子吴昌美守墓;墓地周边田地交给吴昌美耕作,作为守墓生活开支。吴昌美子女较多,生活艰辛。他承诺:不但自己为吴敏树守好墓,并且世代都要守下去。于是,当年便携家带口坐船北渡新墙河,在双塘村开基立业。

吴昌美就是吴和平的高祖父。

吴和平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不知《湖南通志》为何物,但为了这一份家族的承诺,6代人坚守了145年。

岳阳楼区郭镇乡境内,一条连接枣树村与双塘村的水泥公路蜿蜒穿行在大山中,公路一侧是一家几近坍塌的红砖厂,一侧有一口干涸的水塘。吴和平指着塘边一隅说:“这里就是吴敏树的墓地。”

岁月,在吴和平额头刻上道道皱纹。说到守墓史,他的思维活跃起来:“这块风水宝地,叫做‘鲤鱼闹金缸’。高祖吴昌美带5个儿子在墓地旁垦地,日夜耕作,100来亩土地成了一家人守墓的基业。吴昌美操劳过度,次年便去世了,年仅50岁。临终前,他选定小儿子吴期庄专职守墓。吴期庄临终前,将守墓接力棒交给长子吴会久。吴会久再传给长子吴承来。吴承来就是我父亲。”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虽经改朝换代与战乱,但吴家几代人对墓地始终不离不弃、精心呵护着。

“不望年,不望节,只望清明来挂白。”吴和平回忆,小时候,每年清明、春节,祖父与父亲都带他去墓地祭拜。“祭拜仪式很庄重,要用全熟的三牲,猪肉居中,左鸡右鱼置两旁。墓地有3亩,坟墓由大青砖、麻石、三眼土砌成,高大坚固。平常,父亲与叔父在坟地旁种庄稼,我们几兄弟就在墓地捉迷藏,一点都不怕,里面是我们的亲人。”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1958年的一天,一群人突然闯进吴敏树墓地,砸开坟墓,淋油火烧……8岁的吴和平夹杂在看热闹的人群里,惊恐地看着棺椁里的松香、木炭、水银,被弄得一片狼藉。

他的父亲吴承来躲在家里,流下伤心的泪水。夜里,吴承来带着两个弟弟摸到墓地,在残渣中扒拉着,找到一块残碑,偷偷搬回了家。

吴和平搬出珍藏60年的残碑,再次印证了这一段历史。碑长60厘米、宽50厘米,其上,“吴母张太夫人墓……临湘吴獬书丹”等字样清晰可辨,字体遒劲,有魏碑风骨。吴獬乃晚清进士、著名才子,终生奉吴敏树为师。

因替“地主阶级”守墓,文革中,吴承来与两个弟弟遭受批斗。两个弟弟不堪屈辱,含恨自杀。

“我们没有守好先人坟墓,无脸见族人,60年基本没去老家走动,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我带着儿子就在这里守着。”说到伤心往事,吴和平几度哽咽。

红砖厂100米外的土坡上,并立着几座坟茔。吴和平拨开丛生的灌木,来到坟前,这里躺着他的祖辈与父辈。“守墓人的职责就是尽忠,生前与死后,都不能离开吴敏树。”每年清明节扫墓,吴和平领着儿子,在池塘边插上“清明吊”,先祭拜吴敏树,再祭拜自己的祖辈。

瑟瑟西风中,记者来到村民余庆航老人家里。74岁的余庆航说:“这个吴氏墓我知道呢,‘牛共草场水共圳’,那时节我们经常去那里放牛。”他的老伴方云仪,现年70岁,读过初中,她快言快语:“一个多好的墓啊!墓主人是有来历的。”

3 一腔故园情

2017年12月28日,对岳阳县荣家湾镇公诚村吴伏一屋场居民吴大平来说,是个开心的日子。因为,当天他找到了吴家先人吴敏树的墓地,完成了自己多年来的心愿。

57岁的吴大平当过兵,后在青岛发展。5年前,他回乡定居后,他就想找到吴家杰出文学家吴敏树的归宿之地。

“小时候,爸爸告诉我,吴伏一屋场开基500年,出了一个名人吴敏树。”多年来,吴大平留心搜集有关吴敏树的资料,了解他的事迹,“他不仅是文学家,也是大孝子,母亲去世,他守孝3年,枯瘦如柴。”

家风是最好的传承。吴大平决心宣扬先贤的文学成就与孝友家风,当务之急是找到吴敏树墓地。

“族谱上记载,吴敏树葬于麻塘马鞍山。”马鞍山在新墙河北岸群山中,而吴伏一屋场在新墙河南岸,直线距离约20公里。一条河,阻隔了几多相思。

一有空,他就去北岸的群山中寻找,然而事去经年,物是人非。

去年12月中旬的一天,事情出现转机。村里吴会柏老人告诉吴大平,30年前过新墙河贩牛,在一户人家歇脚时听说当地有一个农民吴和平,和他的父亲一道,为吴敏树守过墓。

吴大平喜出望外,当即通过公安户籍查询,再去麻塘、郭镇寻访,终于找到了吴和平。

吴和平带着吴大平等人来到双塘村一口池塘边:“就是这里。我每年都来的。”吴大平蹲下身,刨出黄土,装入青花瓷瓶,喃喃自语:“南屏爹,我们一起回家。”

吴大平与族人将这抔黄土,安放在吴伏一屋场对面的山坡上,从这里可以望见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吴敏树回到了家乡的青山绿水间。”自然,这也是奔波在外的吴伏一屋场吴氏族人的心灵归属,是他们永不落幕的乡愁。

读书且看“曾左吴”

湖南日报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彭新华

在晚清黯淡的天空中,“曾左吴”不失为3颗闪亮的星斗。

我国首位驻英公使、著名外交家、湘阴人郭嵩焘这样评价文学家、史学家吴敏树:“湖南两百年文章之盛,首推曾吴。”

“曾”即曾国藩,“吴”是吴敏树。

那一年那一月,一杯水酒一抹乡愁,让人流连忘返。1832年,27岁的巴陵人吴敏树中举,20岁的湘阴人左宗棠为同榜举人;而21岁的湘乡人曾国藩刚好考上秀才。虽然曾国藩起步较迟,但是吴敏树与曾国藩唱酬甚殷。

在岳阳县荣家湾镇吴伏一屋场,老人们都说得出吴敏树与曾国藩交往的故事。

当年,吴敏树在听雨楼苦读,遣兴抒怀,写下不少意旨高远的作品,在洞庭湖一带流传甚广。曾国藩倾慕吴敏树的文采,特意从湘乡寻访而来,两个青年相聚听雨楼,一起研学。

暮色匆匆,春雨潇潇,听雨楼上,吟哦之声不绝,穿云透雾,叩击苍穹。

清咸丰、同治年间,曾国藩、左宗棠兵权在握,声名显赫。但吴敏树从未向他俩有所求请。曾国藩以侍郎名义办湘军,特邀吴敏树出任幕僚,吴婉谢。后来,曾国藩举荐吴敏树任两广盐运使,这是当时不少官僚政客垂涎欲滴的“肥差”,但吴敏树一笑了之:“我们吴家人,不当盐贩子。”

吴敏树不求仕进,潜心于诗、古文之学,终成大器,成为中国柈湖文派的创始人。曾国藩始终关注吴的学问文章,点赞道:“字字如履危石而下,落纸乃迟重绝伦。”曾国藩在论述桐城文派时,把吴敏树也划入桐城派;而吴却不以为然,写出《与筱岑论文派》,申明自己的文章有自己的风格和特征。

同样,作为朋友的吴敏树,对曾国藩多了一份温情与理解,让曾国藩倍感暖心。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在江西苦撑时局,二月,父亲去世。吴敏树多次去信加以安慰,信中说:“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

同治七年(1868年),吴敏树乘船沿江而下,抵达南京。曾国藩亲迎至总督府,尊为上客。曾国藩在题为《赠吴南屏》的诗中叹曰:“黄金可成河可塞,惟有好怀不易开。”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和诗者达300余人,海内传为“邰唱和诗”。

吴敏树与左宗棠关系很好。吴敏树的儿子吴念谋,乡试中举,左宗棠亲自勉励。吴敏树在信中说:小儿念谋,侥幸中乡试,惭愧惭愧,老兄幸有以教之。左宗棠曾承诺为吴敏树的先父母题写碑文,吴敏树写信说:“先人墓碑篆额,前已面求蒙诺,乞终赐之。”

同治十一年(1872年),左宗棠领湖湘子弟西征,决意收复新疆,命人抬棺随行,慷慨言:“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当益壮。”吴敏树僵卧孤村,闻之振奋,遥寄感怀诗一首,激励湖湘子弟奋勇杀敌:“……男儿未三十,意气殊雄豪。要乘使者车,前骑驱旌旄。”

当曾、左军功高奏,吴树敏只知潜心学问。同伴百战归来,都想到要和吴剪烛读书,这就是吴的魅力所在。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且看“曾左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