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画那段光芒而清香的历史

2018-01-05 08:49:0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鲁平] [编辑:印奕帆]
字体:【

湖南作家文曙写了一部长篇,这令我欣喜、好奇。欣喜的是几年没有消息的朋友又有联系了,好奇的是我不知道文曙会写出一部什么样的长篇,因为当下的长篇小说的确太多,多得读不过来。读完了文曙的长篇小说《半世繁华半世劫·宜红旧事》,我同样欣喜,且惊奇。欣喜的是小说带给我一种久违的审美感受,它温润、清香、典雅、磅礴;惊奇的是文曙驾驭历史的能力以及独特个性的语言风格。

《半世繁华半世劫·宜红旧事》讲述的是一个与茶叶有关的故事。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青年卢次伦在孙中山、郑观应的影响下,扎根湖南宜市,苦心研制红茶,并通过汉口销售到欧洲市场,试图开辟一条以茶叶贸易造福一方民生的救国之路。他将人生中宝贵的25年浇灌在了宜市和红茶上,但最终因为国家和社会的动荡以及国际红茶市场的激烈竞争,不得不关闭茶厂,回到广东老家。

这无疑是一部用艺术的方式叙述的茶文化史。在20万字的篇幅中,卢次伦固然是作品聚焦的中心,但茶也是作品的中心。作品对南方茶叶,尤其是红茶的产地、土壤、气候、地理、种植、采摘、加工、品质、贸易,乃至不同茶的口感、颜色、香气等等,都有准确而生动的描写。对品茶的细腻描写更凸显出作家精湛的表达能力,作品从触、视、辨、意、兴、会、感、知等多角度、全方位展开饮茶者对宜红的感觉。这些围绕茶而展开的叙述,因为建立在广博翔实的历史和知识之上,所以准确;又因为作家充满了对这一题材和故事的激情,近代万里茶道上各种人物的命运深深盘桓于心,所以又充满了想象力和感染力。

小说也是一部近代民族资本家和民族企业的成长历史。鸦片战争之后,无数有识之士深切忧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提出了各种道路、选择、设想。卢次伦与表弟孙文正是两种不同道路的实践者。他们的人生都是从珠江码头开始,孙文坐上轮船去了香港,继而海外,走上了一条社会革命的道路。卢次伦则跟着郑观应上了轮船,驶往汉口。他在汉口的洋行接触并学习了现代经济、贸易知识,偶尔接触到了宜市的茶叶,萌发了从茶叶入手,实业举邦、富国强国的念头。这是一条与社会革命同样艰难的道路。近代通商开埠之后,货物的运输和流通主导权不在国家手中,初涉市场经济的中国民族企业家面对掌握强大话语权和市场网络的西方商人,步履维艰。同许多致力于实业救国的企业家一样,卢次伦的实业救国注定是一条异常艰难的路。

但正是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卢次伦呈现了中国民族资本家或企业家的优秀品质。他锲而不舍,研究在湖南北部大山里如何实现茶叶渥堆,开创性地把白茶改为红茶。他以微薄的力量,炸礁石,疏河道,扶危济困,倡导教育。20多年中,卢次伦一直在践行着他在珠江码头与孙文分别时怀抱的理想。卢次伦身上体现出的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当,对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对外部世界的自信和客观等品质和气质,对当下现代化进程中的企业家和实业家依然有深刻的启示。

种茶、饮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茶道”则是这条历史长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小说把大部分笔墨放在汉口这个万里茶道的起点,生动勾画出20世纪初汉口租界万商云集的繁荣和市井生活,从长江到码头到岸上,从租界的异国风情建筑里的谈判到汉正街茶铺里的闲聊和拉家常,从洋人到江汉关的官僚、到买办、到船夫和茶农,小说都历历再现,细腻如生。作品对近代汉口商业繁荣的细致了解、掌握以及再度清晰描绘,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近代商业大都会汉口的景象,更让我们体会到茶叶贸易在这个东方芝加哥的规模、分量以及它与世界的紧密联系,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以卢次伦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家的开创性及其面对的挑战。

小说叙述文字典雅,但并非华丽;叙述节奏从容,张弛有致。卢次伦写就的宜红历史,是清香的;卢次伦在宜市的20多年茶叶人生,是光彩照人的。如同宜红的茶香,小说在对茶的历史叙述与对人的命运刻画中,向我们升腾起一阵阵浓郁而明亮的醇香,这是历史的气味,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带起的风,是近代有识之士代表发自肺腑的呼唤。

(《半世繁华半世劫·宜红旧事》文曙 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