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满目疮痍的“煤矸石山”,如今成了“绿色银行”,冷水江市木杉坳社区——
绿水青山再归来
12月18日,阳光下,冷水江市金竹山镇木杉坳社区呈现出郁郁葱葱的生态美景。周俊 吴建新 摄影报道
湖南日报记者 周俊 通讯员 龙红年 戴嘉
“黄桃明年就能挂果了,生态农庄已经开工建设,村民们干劲十足。”12月15日,在冷水江市金竹山镇木杉坳社区,居委会主任肖子民与驻点干部市人武部政委伍剑波,一边巡山一边感慨。
金竹山镇是远近有名的“煤矿之乡”,仅肖子民所在的木杉坳社区(原东风村),曾经就有近50家煤矿。村里家家户户从事煤矿行业,或集资开矿,或进洞采掘,或搞配套运输,金竹山曾是名副其实的“金山”。
1988年,从部队复员的肖子民很快加入到红红火火的煤矿行业,经过几年打拼,成了3家煤矿的负责人。“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乡亲们都富了起来,大家建起了小洋楼、买了高档汽车,很是风光。”回忆起当时红火的情景,肖子民感慨万千。
然而,无序过度的开采,许多问题集中凸显:青山绿草被杂乱的煤矸石所取代,地表沉陷、房屋开裂、水源枯竭,整个村庄被煤炭染成了黑色。
有了钱,生活幸福吗?
“没有幸福!兜里有钱,却找不到一块能建房的地。”村民老李无奈地摇了摇头,“以前村里有山泉和井水,清甜纯净,如今都没有了。”水源断绝,就连生活用水也必须到8公里以外的邻县新邵县去装运,且论斤付钱。村民过起了“水比米贵”的日子。
一天清晨,肖子民站在自家楼顶朝山上一望,他惊呆了:漫山遍野都是矿井,山上几乎寸草不生,光秃秃的。一个富裕的山村呈现的却是一片衰败的景象。“是该还债了,再也不能这样活了!”肖子民暗暗下定决心。
2007年,肖子民当选为原东风村(现木杉坳社区)党支部书记。他不顾亲友反对,带头关闭了自己的3家煤矿,村民们随后也都关闭煤矿,全社区现已没有一家。大家一起走上了一条“还债”之路。
当年,肖子民带领村民在山岭上挖了20余万个树坑。村民肖建保说:“那一年,我们放下所有事情,什么都不干,就是到山上挖坑,像过去出集体工一样,早出晚归。”经专家反复考察,第二年春天,肖子民确定购买适宜种植的杉树苗栽上,封山育林发展林业经济。
十年树木,如今杉树林已经初具规模,郁郁葱葱,昔日荒山秃岭终于呈现出盎然生机。为了2000多亩山林的恢复,肖子民自掏腰包200多万元。
植树造林为村庄带来了新希望。2015年,有村民惊喜地发现,村里一口枯竭多年的废弃水井又冒出了汩汩清泉。村民黄修芝忍不住用手捧了一把说:“比桶装水好喝,井水又回来了!”经化验,井水竟然符合饮用水标准。
绿水青山的回归,让肖子民兴奋不已。2015年10月,肖子民请战友支持,组织村民成立冷水江市戎辉生态农业公司。虽然还是“靠山吃山”,但不再是破坏性开采,而是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
仅仅2年时间,他们流转了2000多亩荒山,修通上山水泥马路,全部种上了杉树和黄桃、蓝莓、蜜橘等果木,建设存栏200多头肉牛的养殖场,将昔日的“癞头山”变成了四季水果飘香的“花果山”。为了打造生态产业链,肖子民又投资300多万元开工建设生态农庄,整修10口山塘水库发展垂钓和养鱼。冷水江市委还安排市人武部对该村的绿色事业进行跟踪服务。
谁也没想到,从前依靠煤炭生活的村民,如今走上了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