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这5年 精彩新湖南】面朝湘江 幸福花开——株洲市民生事业发展纪实

2017-10-21 11:24:49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蒋俊]
字体:【

面朝湘江 幸福花开

——株洲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发挥“四个作用”、加快建成“一谷三区”纪实之五(民生事业篇)

已基本建成的株洲湘江河东风光带,景色宜人。 谭清云 摄

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中)冒雨查看民生工程现场。谭清云 摄

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左二)深入社区了解“民生100”工程落实情况。谭清云 摄

小学生喝上了纯净直饮水,高兴极了。谭清云 摄

周怀立 凌应良 阳曼生

旅游何须远行?门口就有风景!

今年的“十一”长假期间,许许多多的株洲人并没有随着拥挤的人群外出游山玩水,而是选择留在自己的城市,慢慢品味着那些平日无暇顾及的身边风景。那些天,他们徜徉在碧波粼粼的神农湖,欢跳在游人如织的方特欢乐世界,快意地走进绿意盎然的仙庾岭、九郎山……而在这林林总总的风景中,有一片新的风景是他们的最爱——株洲湘江河东风光带。

河东风光带位于株洲市最繁华的河东老城区沿江一线。2014年之前,这里还是一段老旧的河岸,颜色斑驳,景观杂乱,不时还有污水排出。岸边的一条沿江道路,狭窄弯曲,车辆通行不畅。

此前,株洲河西风光带已经建成,成为株洲一景。株洲河东市民一直期盼着河东也有这样一条景色优美的风光带。如今,期盼终于变成现实。

株洲河东风光带于2014年7月动工,今年可全部完工。通过设计改造,新建成的株洲河东风光带,整体绿化面积增加20万平方米;道路改为双向四车道,综合管线全部入地;沿江一线分布樱花里、神农台、长滩水韵、分袂亭等十大标志性景观工程。40米标高以上的防洪墙同时也是文化墙,依次展开城市印记、历代名人、诗咏株洲等精彩篇章……

“十一”假期,众多株洲市民纷纷涌入这里。“神农台”上,他们沐浴着凉爽的秋风,惬意欣赏湘江两岸风光;“长滩水韵”里,他们沿着绿化的斜坡、宽阔的大台阶直接来到滨江水岸;“分袂亭”前,他们仔细品味具有浓郁宋元遗风的历史建筑;“芳香绿趣”边,他们随着曼妙的音乐翩然起舞……

面朝湘江,幸福花开。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也是株洲市大力发展民生事业的真实写照。

一切为了增强群众“获得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百姓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要以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在每一个重要场合,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都不忘这样勉励株洲市的广大干部。

而“民生100”工程,可视作这几年株洲市关注民生事业“关键词”。

2014年,在原来每年办好十件为民实事的基础上,株洲市自加压力,直接提出实施“民生100”工程,公开承诺每年为老百姓办好100件实事。

“民生100”工程坚持至今,一件件实事可触可摸:着力推进精准扶贫,三年减贫9.6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并轨,城乡医保、低保应保尽保;建成湖南(株洲)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获评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建成3.3万套保障性住房,解决3万多户房屋发证历史遗留问题,改造农村危房2.6万户,解决66.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在全省率先全域通过教育强县(市区)评估验收,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

2016年,全市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289亿元,增长14.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2.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2.2%,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9.1%,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达到262元,比上年增加151元,增幅排全省第1位,超额完成全面小康指标任务。今年上半年,财政民生支出达173.1亿元,占比继续提高为73.5%。其中,社会保障支出同比增长13.2%,教育支出同比增长23.6%。

一方面是民生投入的持续增长,一方面是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2016年,株洲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28元,比2012年增加10912元,年均实际增长9.2%,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19元,比2012年增加5947元,年均实际增长11.4%,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该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和8%。

一年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株洲市的民生事业稳步前行。

建设改变城市,城市改变生活

9月19日,从刚刚召开的株洲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17年第四次会议上传出消息:株洲湘江八桥即将兴建。这一消息令附近即将直接受益的株洲市民兴奋不已,也令更多的株洲市民下意识地扳起指头算起了这几年“株洲的桥”。

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间,株洲段的湘江之上,跨江大桥还是一个空白。1988年12月,株洲湘江一桥建成,从此株洲开始了在湘江建桥的历史。到2010年,株洲已经建起了五座大桥。2016年11月,株洲六桥建成。短短几个月后的今年3月,株洲七桥通车。现在,株洲8桥又将开始建设。

桥梁建设的加速度,反映出株洲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度。

据统计,2013年以来,株洲市在交通运输建设上的投入超过560亿元。到2016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58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沪昆高铁、吉衡铁路建成通车,南部 4 县实现“县县通火车”; 洞株路、天易路、铜霞路、武广客运湘潭连接线等4条城际干线以及长株潭城际铁路的相继建成;全市农村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水泥路通到每个村。目前,莲株高速、醴娄高速、渌水航道、东城大道、长株攸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也全面摊开。

伴随着路的延伸,是株洲“城”的变化:云龙新城、武广新城、栗雨新城和新马新城等项目建设,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神农城、湘江风光带、万丰湖等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成,提升了城市品位;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顺利推进,湘江株洲段水质优于国家Ⅲ类标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85%;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3-2016年,全市公共设施累计完成投资1497.1亿元,年均增长32.7%,一批公共文化硬件设施相继建成。在市区中心地带神农湖畔,投资近7亿元的神农文化艺术中心全部建成,神农大剧院及其市博物馆、美术馆等“四馆一中心”分布其中。其中,神农大剧院已投入使用,博物馆、美术馆正在布展。

与此同时,株洲市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也在提速,县级建成5个图书馆、8个文化馆,另有4个城区图书馆、1个文化馆在建。同时,全市101个乡镇(街道)建有综合文化站97个, 1020个行政村、356个社区共建有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44个。

2015年7月,文化部、财政部公布株洲市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之后,株洲市正式启动文化精品带动、品牌活动培育、“一县一区一品”、文化进村入户、服务效能提升、文化服务畅通等六大惠民工程。

两年来,该市在全省率先推出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持续举办了欢乐潇湘·欢乐株洲、全民健身节等10余项特色文化活动,还承办了2017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万人同跳广场舞、全球华人羽毛球团体锦标赛等重要文体活动。

既能亲身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又可在自己的城市欣赏高档次的文体节目,株洲市民纷纷表示“感觉好极了”。

就业就学与就医,一样都不能“将就”

来自株洲县龙门镇李家村的李云飞,父亲因病去世后留下大笔外债,母亲被迫外出务工。生活的困难使他一度对前途感到失望。正在此时,驻村帮扶干部走进他的生活,帮他得到在株洲海事学校船舶水手与机工专业学习的机会。今年6月,他顺利毕业,已经到一家外国船运公司上班,月薪1200美金。一人就业,全家人的经济状况同时彻底改观。

普通农村青年李云飞的故事,是株洲市重视培训带动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

几年来,株洲市一直将创业就业培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为强化培训,该市创造了“1+10”的模式建设,即一个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加上10所职业技工院校。在这一模式之下,该市相关部门通过精心组织“百人百堂创业微课直播活动”等系列培训活动,培训了大量城乡创业人员。到2016年底,全市高技能人才总数达到10万人左右,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25%以上。

鼓励创业就是扩大就业。为此,株洲出台了《关于促进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意见》、《株洲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组建了76人的市级创业培训讲师团和40人的创业服务专家咨询团,为创业者提供“一条龙”创业后续服务。同时,全市还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园区、街路(市场)、扶持网点160余个,带动就业4.2万人。五年来,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5.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2万人。

作为民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5年来,株洲市的教育事业同样攀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点”。一组数据足可说明一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4个百分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出全省6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

这5年间,株洲市9个县市区全部获得“教育强县(市、区)”称号,并在全省率先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在全省率先实现每个乡镇(街道)建成1所公办幼儿园,“大班额”率全省最低,成为全国20个“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成为全国技能人才培养“百强城市”,株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6项工作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

2014年,株洲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此后,株洲在全省第一个全面实现取消“以药补医”、第一个发居民健康卡,建立了完善的从市级到社区的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居民步行15分钟健康服务圈,Ⅲ类(慢性病需长期管理)人员家庭医生签约达到100%。特别是通过破解“以药补医”的难题,完善了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制度,基本药物价格平均降幅达43.98%。今年1—6月,全市公立医院药占比在原已下降10个多点的基础上,同比再降1.6个百分点,降至29.8%。

去年,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对全国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进行评估,株洲排名第四。今年,株洲被国务院评为湖南省唯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地方成效明显”城市。在今年的湖南省医改办复评组对全省14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市州进行的现场复评中,株洲市排名第一。据权威调查数据,2012年至2016年,株洲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率从86.38%上升到92.35%。

居住舒适的环境

享受安定的生活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更是株洲的母亲河,但几十年来粗放的发展模式,已使湘江不堪环境重负。因此,省委、省政府于2013年将湘江保护和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强力推进。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一号重点工程”的统一部署,株洲市全力投入其中。

像保护水田一样保护湘江水面,像治理街道一样治理湘江河道。从2013年起,株洲开始大力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是 “堵(源头)治结合、以堵为主”,全市投资200亿元完成项目1002个,关停企业(生产线)217家(条),在市中心城区拆除烟囱115座、截流湘江污水直排口31个,关闭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461个,湘江株洲段水质稳定维持在Ⅲ类标准之上。从2016年起,按照“治调并重,建管结合”的思路,纵深推进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株洲朝着“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的生态目标扎实迈进。

伴随着治理工作的扎实推进, 2015年起,《株洲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6—2020年)及其配套方案和办法》《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第三阶段实施方案(2016-2020年)》《株洲市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株洲市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株洲市环境保护督察实施方案》《株洲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相继出台,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伴随着环境的改善,绿色出行成为株洲的“新时尚”。几年来,该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公交电动化、公共自行车、出租车燃气化改造、私人领域汽车电动化,率先建立起了立体化低碳交通体系。目前,全市公交、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已占城市交通的60%以上。

呼吸上了新鲜的空气,喝上了安全的饮用水,百姓同样期盼着过上更加安定的生活。

迎着其热切的期盼,一系列保障性民生福利如期而至。

2014年,株洲市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实现“两房并轨”运行,一批保障房小区相继建成,“株洲市住房保障对象准入和分配信息系统监督平台”随后正式运行。到2016年,株洲市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4.4%,超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末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23%”的目标要求。

株洲市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基本建成,各项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5年来,全市累计征缴基金318亿元,按时足额发放各项待遇371亿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年递增,月人均达到2083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月55元调整到85元;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86%和65%以上。

为保护劳动者权益,株洲市将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扩大到5959家,覆盖职工达41.5万人,全市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达95%以上。针对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该市推出“三零”举措,即“零距离”畅通投诉渠道、“零拖欠”结算项目工资、“零容忍”打击恶意欠薪,5年累计受理农民工举报投诉800多起,为2万余名农民工追回工资2亿多元。

除此之外,一桩桩的民生实事还在不断推进:新增社会治安视频监控摄像头4800个,解决城市房产发证历史遗留问题22613户,100% 援助“零就业”困难群体,新安装1万多块新门牌,统一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造福百姓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办好‘民生100’等民生实事,尽最大努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说。

民生实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民生工程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对株洲而言,民生事业“永远都在路上”!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