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城市“逆袭” 湘潭绿色之路越走越敞亮

2017-09-26 15:46:01 [来源:湘潭在线] [作者:廖艳霞 谭文强] [编辑:金灵]
字体:【

绿意盎然的湖湘公园。(记者 罗韬 摄)
绿意盎然的湖湘公园。(记者 罗韬 摄)

湘潭在线9月26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廖艳霞 通讯员 谭文强)湘潭作为老工业城市,曾有“湘中明珠”之美誉。重化工业造就了湘潭辉煌,也带来了严重污染,让湘潭一度犹如蒙尘明珠,尤其是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让湘中明珠“拂拭尘埃”,重新焕发光彩,是湘潭市委市政府的执政使命和责任担当,也是新常态下环保人思考的命题。五年来,湘潭乘生态文明东风,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统领,持续加大绿色转型力度,补齐短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敞亮。

乘生态文明东风 抓环境监管执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两高司法解释、新《环保法》、“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相继出台,一把接一把“利剑”剑指环境违法行为。

湘潭市委、市政府乘着生态文明建设东风,环保重视程度不断升级,先后出台了《湘潭市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湘潭市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系列制度。今年,湘潭将以市长为总召集人的全市环保联席会议制度,升格为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曹炯芳为顾问,市委副书记、市长谈文胜为主任的湘潭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通过健全机制,大环保格局进一步形成。

今年4月,一场前所未有的“环保风暴”吹到湘潭,全市上下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对环境负总责,进一步厘清住建、城管、水务等部门环保职责,压实责任。

环保部门作为环境治理统一监督管理部门,新常态下,如何在压力更大、责任更重的新形势下发挥职能作用呢?湘潭市环保局负责人介绍,从国家层面到省、市级层面,高层环保设计不断升级,“环保风暴”越刮越猛。一方面,他们加强监管,确保企业排污设施设备正常运行,达到日益要求严格的国家标准;另一方面以环境执法“亮剑”为抓手,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湘钢就是经受住日益猛烈的“环保风暴”洗礼的企业之一。最开始,环保意识欠缺,排污没有严格的标准。随着国家环保政策日益吃紧,公司环保投入不断增加。从2008年至今,8亿元、2.8亿元、1.5亿元……大手笔的环保投入,不仅从源头减少一半以上水污染,还提高废水循环利用,从三个外排口减少到一个,并提升外排水标准。不仅仅是建设投入,环保运行成本也大得惊人,一年的环保运行成本高达12亿元。“作为钢铁企业,要想生存,环保必须先行!”湘钢能源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公司十二五期间建设六台套大型脱硫设备,二氧化硫排放量大为减少。目前,他们正在实施《湘钢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一系列更加严格的环境治理战役正在逐步推进。

今年上半年,湘潭强力推进环保督察整改,积极配合华南督查中心开展前期调研以及中央环保督察,切实抓好了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扎实推进环境治理战役。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全市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05件,办结的案件中查封扣押10起,按日计罚1起,限产、停产关闭11起,行政移送16起,行政拘留16人,刑事移送2起,刑事拘留13人,执法力度之严,查处数量之多,再创历史新高。

治重金属污染区,走产业转型之路

2014年9月30日,对湘潭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天。这一天,湘潭竹埠港28家企业全面关停。这些企业单2011年就实现工业产值45亿元,财政收入1.12亿元。它的全面关停意味着,曾为湘潭带来巨大收入的“香饽饽”将不复存在。

的确,这一区域曾是湘潭的“金山银山”,然而,荣光的背后,是巨大的环境代价。2013年,竹埠港治理项目被列入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湘潭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竹埠港“退二进三”。2014年9月,28家化工企业全部关停。

全国人民看到的是湘潭壮士断腕的举动,而背后,忍痛割舍的湘潭早已开始刮骨之后的治伤,治伤的痛也在一步一步慢慢消化。目前,竹埠港区域治理正如火如荼进行,预计2至3年内全面完成治理工作,这里也将打造成滨江生态宜居新城,一座生机勃发的生态新城正在孕育。

“污染治理并不是发展障碍,而是产业的转移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契机。”市环保局负责人介绍,如今的竹埠港在“绿心”引领下,一大批商贸、物流、旅游企业被吸引过来,数亿元“绿色资本”的盘龙大观园来了,总投资1000亿元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中国(中部)岳塘国际商贸城也进来了……这些服务性企业还解决了当地数千人就业问题,比原来的化工园区不知道强多少倍。

与此同时,被迫搬迁的企业也走出了一条更加宽敞的绿色转型之路。湘潭电化在配合竹埠港“退二进三”时期,恰逢金融危机和生产经营“寒冬”的特殊时期。他们却主动迎接挑战,短短9个月内将生产基地迅速搬迁至鹤岭地区。“搬迁不是工厂‘复制’,更是产品升级换代。”湘潭电化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基地调整了产品结构,优化了工艺流程,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次锂锰电池专用电解二氧化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也是国内唯一的生产商。此外,新基地投产后产销量较原来增长近一倍,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完美转型的湘潭电化生机勃发,正谱写着绿色生产的新篇章。

同为重化工老工业区域、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与竹埠港并称为四大重金属污染区的锰矿地区、吴家巷工业区、湘乡五矿湖铁,在市委、市政府的重拳整治治理下,也逐步散发出熠熠光辉。

打好“三大战役”,唤回碧水蓝天

重监管、严执法、治污染,三架环境污染防治的马车并驾齐驱,湘江水也慢慢回到最初的美好,水质逐步改善。数据显示,随着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湘江污染防治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相继稳步推进,从2012年起,湘江湘潭段部分断面不少月份水质提升为Ⅱ类。2012年至今年上半年,湘江湘潭段地表水各断面水质良,稳定为Ⅲ类水质,Ⅱ类水质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今年7月,湘潭地表水纳入县(市)区考核统计的10个断面,8个断面达到Ⅱ类水质,水质持续改善。从2013年开始至今,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累计达标率为100%,市民完全可放心饮用。

今年以来,湘潭还全面推进“河长制”,并把之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看待,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既要保护好河流“主动脉”,更要保护好“毛细血管”,做到水资源保护不留死角,实现水系治理全覆盖。

市民在感受湘江水质变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湘潭蓝”的优雅美丽。今年1-8月湘潭城市空气累计监测243天,其中优良天数为196天,优良率为80.7%。这一数据在2013年仅有51.8%。当年,PM2.5成为全国备受关注的污染因子。从这一年开始,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加大力度大刀阔斧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出台了《湘潭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通过燃煤小锅炉整治、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颗粒物治理、挥发性有机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黄标车淘汰、能力建设等8个方面治理,189天、241天、271天、285天,从2013到2016年,湘潭市民呼吸好空气的天数越来越多。

土壤和水、气一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近年来,土壤污染也日益备受市民关注,“水、土、气”也并列成为湘潭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好在土壤治理方面,湘潭早谋划,早布局,多举措,强支撑、严考核,土壤污染治理走在全国先列。目前,重点推进的5个土壤治理项目主体已经完成;竹埠港示范治理项目进入扫尾验收阶段;易家坪土壤治理项目完成50%的土壤治理量;南天西厂区土壤治理项目正式启动,南天周边农田治理项目、牛头化工一期项目、原电化竹埠港厂区治理项目已按要求启动。近日,《湘潭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方案》正式出台,一场持续的土壤修复大战已经开启。

相关专题:湘里事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