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记忆丨挑黄泥白沙井水叫卖的少年们

2017-09-24 09:34:1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蒋俊]字体:【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长沙街头经常会出现挑着黄泥、沙水叫卖的少年,大多是12到15岁之间的男孩。他们脚步和竹扁担同相位的颤动,稚气却高亢的叫卖声“黄——泥巴”、“白沙——井水”,成了长沙城的一道风景。

文/渝笙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长沙街头经常会出现挑着黄泥、沙水叫卖的少年,大多是12到15岁之间的男孩。他们脚步和竹扁担同相位的颤动,稚气却高亢的叫卖声“黄——泥巴”、“白沙——井水”,成了长沙城的一道风景。

一担黄泥一角钱,能用一两个月

当时长沙没有做藕煤的厂家或店铺,长沙人自己也不会做藕煤,人们大都是将煤和黄泥拌在一起,因此家家都需要黄泥。拌了黄泥的煤经烧,也成团不易从炉条中漏掉。城里人自己去挖黄泥很辛苦,也很难找到质量好的黄泥。黄泥用量不多,价格也便宜,小孩挑的一担黄泥大多只要一千元(相当新人民币一角)钱左右,能用上一两个月。他们的竹撮箕虽然很小,但堆成尖尖的四面体,还进行了拍打,无论哪个买家都不会说这一挑黄泥分量不足。不仅城里人买,就是城边上的住户,因为住处附近不是第四纪红土,根本没有适合拌煤的黄泥,也常去买黄泥。

不仅仅是小孩,原来也有大人卖黄泥的,他们一般推着板车上街叫卖。因为板车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到达,窄巷很难进入。再加上一户用一车黄泥嫌太多,几户分,黄泥数量又不好测算,买卖双方经常为此争执。大人挖黄泥也比小孩困难,价格又低,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都觉得不合算。再加上小孩又易引起人们信任和同情,大多居民更愿意买小孩的。因此卖黄泥的大人越来越少,全城只剩下挑黄泥卖的少年了。

白沙井挑水,排队要花半个工

少年们还有一个挣钱的路子,就是挑沙水(一般指白沙井的水)卖。当时长沙人都喜欢喝白沙井的水。白沙井的水虽日暮不息,不过它只有4口长80cm、宽40cm的井眼,很难满足这么多人的需要。挑水的人很多,必须依次排队,为此常常要半夜赶到井边,才能快捷挑走一担沙水,否则就要花半个工、甚至一个工排队等待。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这么做的,这样就有了挑沙水沿街叫卖来维持生计的行当。

虽然也有大人卖沙水的,但是大人挑的一担很大,花钱也多。富裕人家较少,买大担沙水的人不是很多,小担沙水更受买家欢迎。桶内水中放了一块木板,竹扁担上下颤动,和木板、水以及挑水人的行走同步,不仅洒不出半点水来,望过去姿势还十分优美,再配上卖水的吆喝声,成了可供人们欣赏的街头“歌舞”。

我那时住在识字岭,南边到南大十字路,北边是浏城桥、韭菜园,虽然长潭公路从这儿穿过,但沿路居民不多,还很穷困。我们南边邻居姓龙,我们这个房子就是从他们家买的。他们三兄弟、一个妹妹、姐姐一家,还有一个年迈的叔父。因父亲去世,欠下一些债,才卖掉这套房子的,全家挤到一边去住。一家人主要靠大哥拉板车为生,大哥长得帅气、高大,虽然年纪已经二十四五岁了,大概是为了这个家,还没有成家。姐夫患有严重的痨病,我们搬来不久,就去世了。姐姐做家务,照顾病人和一个三岁多的女儿。丈夫去世后,女儿也得了骨结核,根本抽不出身来在外做事。妹妹十三岁左右,在一个袜厂做学徒工,工资很低,后来新疆来湖南招聘,去了新疆。两个弟弟分别为十三、十五岁,因家庭困难,就辍学在家,他们经常卖黄泥、沙水来贴补家用。

挖黄泥有风险,有人被埋在土里

我也曾参加过挑卖黄泥、沙水。人们都说小孩的黄泥是在黄土岭挖的,实际上各处小孩都是在离城里销售处较近,黄土质量又好的地方挖取。我们挖黄泥基本上是到打靶场附近,到这儿挖黄泥的人十分稀少,黄泥的质量也很好,离我们识字岭也不是很远,沿着长潭公路往南到南大十字路,然后往东大约三四里路,就到了打靶场。铁丝和竹篾各围了一段篱墙,龙氏兄弟告诉我说,这是打靶场,后来我们一位同事曾在农业改进所(农科院)工作过,他说那儿是他们的试验农场,后来我看了一份材料,上面的介绍和这儿吻合,该地叫子弹库,我想它和打靶场在一起,也说得通,我估计它就在今左家塘附近。

打靶场外面有一个土坎,都是很好的黄土,我们就是从这儿挖黄土挑出去卖。热天时容易口渴,我就在附近找水喝。不远处有一口被杂草掩蔽住了的水井,它只是在泉水露头处挖的一个坑,四周用木板围住以免掉土渣。溢出来的水从木板缝隙外的一条水沟流走,我忍不住扒着喝了几口,清凉、淡甜、沁人心脾,不仅较老龙潭、南沙井的水好喝,甚至比白沙井水毫不逊色。我后来常到这儿来饮用泉水,偶尔也挑出去卖,买家都没说同白沙井水异样。

挖黄泥、挑沙水沿街叫卖并不容易。要不是因为十分穷困,这些半大小伙子也不会靠挖黄泥、挑沙水沿街叫卖来维持生计,每天一般(挖挑卖)只能卖两担,好的时候也只能卖三四担,卖的钱仅勉强能够糊一个人的口。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城边的黄泥都不好,挖黄泥的地方越来越远,黄泥上面还有相当厚的盖土,只有清除后,才能安全地采挖。有些小孩图快,不注意土层状况,人被埋在了土里。因此我们挖黄泥的小孩很少一个人单独行动,一般两到三人,但也不能太多,一方面意见难统一,而且还不容易卖出去。

帮人推板车上坡,有时能得一两分钱

因为从浏城桥到识字岭是一个大陡坡,那些拖着板车运货的人上坡十分吃力。我们有时闲着,便帮他们由下推上坡顶,一般这些工人都会给一两百元(分),有些不以运输为职业的人不懂规矩,或者没带零钱不给钱,大家也不计较。

1964年我从东北回到湖南,虽在街上转了一下,却没有见到挑黄泥、沙水的小孩。后来我被分配到县里,虽然也到过长沙,都来去匆匆,再也没有重去识字岭。

1983年我调到长沙再去识字岭,房屋都荡然无存,住户也不知所去。我去了我父亲买的那块地皮(后来我在那儿种菜),那里已取名识字里,此时是省外贸某公司家属宿舍的范围,我拜访了一个熟人,没有得到任何信息。

征文 你与长沙老街小巷的故事

我们生活在不同的街巷里,那里有最城市的味道,也有最市井的生活。那里的人,那里的物,那里的气息是什么样子?它和你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无论是长沙老街小巷的地名探究、风物变迁,或者街巷鲜活人物写照,只要是你与老街小巷的故事,又挨得上地理的边,都请热情地用文字告诉湖湘地理君吧。关于美食往事的征文也在继续。我们欢迎你的来稿,我们择优刊发(如果真的太优秀,我们会为你设专栏连载),我们也会给一点稿费,意思一下。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文章够有意思,请发稿件到邮箱180470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