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老屋行动

湖南辰溪·船溪驿:古村文化肌理与历史印记的述说

2017-09-15 17:26:2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谢旭斌] [编辑:金灵]
字体:【

编者按

老屋,沉淀着岁月痕迹,寄托着乡土情怀,承载着文化印记。湖南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也有着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村落建筑,其中有25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然而,随着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不少老屋早已残破不堪,甚至摇摇欲坠。拯救老屋,让饱经岁月风霜的老屋重焕光彩和生机,迫在眉睫!

在中南大学,有这样一群师生,他们常年专注于湖湘传统村落景观文化,多次赴湖南各地寻访传统村落及建筑,为老屋生命的延续奔走呼吁。本期,华声在线特别推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湘传统村落景观文化课题组师生的一组寻访老屋笔记,带您领略湖湘老屋的独特魅力,以及老屋背后的故事。

课题组成员:谢旭斌(右二)、叶子雅(左一)、李雪娇(左二)、张鑫(左三)、陈立波(左四)

船溪古村地处湖南辰溪县船溪乡,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文化基因。现存的街巷水系布局、窨子屋的建筑空间形态、石板辙痕、砖瓦碎石无不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透过这些历史文化肌理,似乎能够触摸到船溪村曾经作为驿站、茶马古道、聚落住居的繁华景象。

船溪村历史上被称为船溪冲、船溪站,因其架构在中间宽阔、两头狭窄的两山之间,又因其状似船,中间又有一小溪流过,因此取名为船溪。后随京昆驿道的开通,在该村设立驿站,船溪冲便更名为船溪驿。

船溪驿村始建于元代,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船溪驿站。从此,沿着水系逐渐形成街巷、古道、驿站。根据史料记载,“船溪驿站于清乾隆二年(1731年)改归沅陵,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裁驿丞置巡司,设驿马45匹,排夫75名。船溪驿站鼎盛时期,各类建筑如驿馆、会客堂、客房、屯兵楼、驿卒房、栓马场、烟馆、茶楼、仓库等,总面积达二万多平方米”。

700多年的沧桑风雨,老屋破坏严重,但仍能寻觅到多处古驿站建筑遗址,包括驿馆墙基、上马石、下马石、驿站古街石板路,古井、古楼、古驿道、风雨桥、建筑门楼等。现保存的一座风雨桥,桥的两端是拱形门式风火墙,内部采用穿斗式木构架体系,矗立在建筑之间,是来往驿站的朋友的必经之地。从建筑外观、造型及建筑材料推算,应该为光绪年间重修。

船溪驿村的老屋特色之一是具有湘黔地域特色的窨子屋形式,院墙由高大风火墙围合成四合院形式,内有天井,并多为两进两层或两进三层的砖木结构,墙基依地形砌石1-5米,在平地一般由条石砌一米左右后,加青砖砌8-10米至顶,再以黑瓦加盖,外墙粉刷白石灰。

船溪驿村老屋特色之二即木雕。以考察的一座老屋为例,无论是窗花亦或是门板,均雕刻有不同花色、不同图案、不同形式的纹样,雕刻精湛、栩栩如生。其中能叫出名儿的有十多种:如琴棋书画、双凤朝阳、麒麟送子、荷鹤(和合)一家、喜鹊登梅、狮子滚绣球、狐狸与葡萄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图案,也格外精致。

船溪驿村老屋的特色之三是建筑的材料肌理与制作工艺。材料就地取材,青砖、青石、青瓦、泥沙、竹木,都出自本土。注重质朴美,青不加彩,墙不显色,形成的材质色彩、肌理,自然、古朴、斑驳,尽显材料本色,具有一种天然纯真的趣味感、亲近感。此外,砌筑工艺高超,青砖的制作规则多样、规整。砌筑手法多变、技术精湛,包括:干摆、丝缝、淌白等;砖的排列包括:五顺四丁、四顺三丁、四横三纵、人字砌等形式。石砌技术相对较为灵活,糙砌、垒砌而成的虎皮石墙,由于风雨的侵蚀、风化,形成的肌理充满历史沧桑。

可惜的是,经时光打磨发亮的青石板路,经车马碾压形成的辙痕、裂花,现已被村民用水泥浇筑填平在地下,将这历史的“足迹”永远埋藏于地底。

寻访手记

文/谢旭斌

几百年的船溪村落和老屋建筑,见证着商贸往来、政令通畅、文明传播的历史。如今,这些为数不多的老房子和一些散落的肌理符号是文化基因、文明标志、村落印象、历史故事、民风习俗的表征与见证,不可小觑,我们应当对其进行有效保护。

船溪的历史村落景观,是一个文化意义不断生成和发展的,是可以传承阐发、转换生成为现代文化资源的珍贵资源。在发展乡村经济、发展宜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当下,看谁有眼光、有远识,谁能重视、谁能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

船溪村入口景观区(摄/谢旭斌)

船溪村留存的老屋大门(摄/谢旭斌)

沿溪的建筑肌理(摄/张鑫)

红色文化标语的窨子老屋(摄/张励丽)

坍塌急需拯救的老屋一角(摄/谢旭斌)

精美的老屋隔扇门(摄/谢旭斌)

琴棋书画、 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 、暗八仙(摄/张励丽)

风雨桥(摄/张鑫)

高大的窨子屋与界面肌理(摄/谢旭斌)

破损的院落雕花(摄/叶子雅)

保存相对完整的门梁雕刻(摄/张鑫)

石砌的挡土墙基(摄/张鑫)

石砌的挡土墙(摄/谢旭斌)

多样的砖砌排列(摄/谢旭斌)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