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诚”求“成”方可心想事成

2017-09-14 15:28:41 [来源:中国文学网] [作者:石川] [编辑:欧小雷]
字体:【

以“诚”求“成”方可心想事成

作者:石 川 中国文学网高级顾问

《狼来了》的寓言故事,恐怕不知道的人应该不多。说的是从前一个放羊娃,在山上放羊时为寻开心而捉弄别人,本没有狼的身影,却向正在山下种田的农夫们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弄得农夫们气喘吁吁爬上山去救援,放羊娃见此情形哈哈大笑地说“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第二天,放羊娃又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山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放羊娃却洋洋得意地说 “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放羊娃尽管拼命地向农夫们喊 “狼来了! 狼真的来了!快救命呀!”,可农夫们没有一个去理睬,更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活活咬死。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做人要诚实,不应通过说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更不能以说谎去愚弄他人。这个故事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心想事成,必须诚真做人、诚心办事、诚恳待人,做到以“诚”求“成”。

“诚”,乃真实、真挚、真情、真意,是一种优良的态度、作风和品质;“成”,则是成绩、成果、成效、成就,是一种合符预期的结局、结果和状态。将“诚”与“成”放在一起言论,不仅是因为音同,更是因为它们之间拥有一种因果关系:“诚”是“成”的必备和基础,“成”是“诚”的投入与酿造。明了和恪守 “诚”与“成”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求“成”方法的匡正,更有益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在具体的求“成”实践中,总有人忘记或是忽略了这一定律,把诚心诚意的“诚”束之高阁。他们要么投机取巧,急于求成;要么瞒天过海,欺世盗名;要么出尔反尔,践踏诺言;要么掺杂使假,出卖良心;要么移花接木、巧取豪夺……。凡此种种,都是在以“欺”和“诈”的手段骗取成绩、获取成效、谋取成就、窃取成果、盗取功名。这种方式得来的“成”,不是夹杂水分的“成”,就是虚假冒牌的“成”,绝对不会是货真价实的“成”、令人信服的“成”,经不起检验,耐不住考问。古往今来,大凡以不“诚”而求“成”者,即便有“成”,也是小人之“成”、眼前之“成”、区区之“成”,抑或是殃民之“成”、昧心之“成”、不安之“成”,不被千夫所指就是万幸,更不可能受到社会的称颂。这种人也完全可以称之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为他们败去了信誉,败去了灵魂,败去了做人的根本。

正常人都有心想事成的美好愿望。然实现愿望的条件有很多,但没有“诚”的投入肯定不会有“成”的结果,却是铁的定律。《韩非子•说林上》中讲到,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礼记•中庸》中也谈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孔老夫子也在多种场合提到,人无不信不立。这些古训说的就是,“诚”既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应该秉承的行为操守,“诚”能助人走向“成”、接近“成”、实现“成”。人要有所“成”,就不能忽略“诚”的存在与作用。

一个人拥有了“诚”,就有了待人处事的真,就能获取理解、信赖和尊重,得到配合、支持与帮助,得来成事的各种正能量。“诚”,还能帮愚者变聪、弱者变强,还能使挫折变坦途、黑暗转光芒。现实中,以“诚”为人做事,也可能有一时看不见摸不着 “成”的现象,但有了“诚”的投入,我们的心灵便有了纯洁与高尚、坦然与无悔,也就收获了精神上的“成”。更何况,还有“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诚成因果”。“诚”者,肯定有“成”,终究能“成”。刘备求贤若渴,以三顾茅庐之“诚”,得到了诸葛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情辅佐。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能带领穷苦大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诚以待人、诚以救国。只于,在具体的各个行业与领域,以“诚”待学而成学、以“诚”待艺而成艺、以“诚”待业而成业的事例更是举不胜举。“诚”,不仅最能打动人心,而且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间相处无处、无时、无事不需诚诚恳恳的“诚”;“成”,是每个奋发进取者的良好心愿,社会发展需要每个成员都有心想事成的“成”。只有坚持“诚”“成”结合,遵循“诚成因果”,“诚”的意义才能得以拓展与张扬,“成”的结果也才会利己利人利社会。作为个人,要实现心想事成,就要先以“诚”的要求做人,做到不自欺、不欺人,真诚对党、真情爱国、真实操业、真挚待人、真心持家。作为国家和社会,则不仅要旗帜鲜明地推崇“诚”、褒扬“诚”,而且要构筑好科学的诚信体系,敦促其成员不能不“诚”、不得不“诚”、自觉地践“诚”,营造以“诚”求“成”、以“诚”换“成”、以“诚”达“成”的浓厚氛围。

今日热点
焦点图